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中央银行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来进行宏观调控,并在控制货币信贷,市场流动性及通货膨胀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在介绍存款准备金率运行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存款准备金率频繁使用的原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浙江金融》2007,(4):1-1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宣布,决定从4月16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次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0.5%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标准。这是央行今年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自2006年以来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在公告中称,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保持流动性水平基本适度,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存款准备金作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是中央银行实施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的一项重要手段。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实现对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调节和控制.进而达到调节社会货币供应总量的目的。目前,基层央行在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为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继续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08年6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至此,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升至17.5%的新高点(见图1)。这是央行自1984年以来第2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进入2008年以来,央行第五次使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关调高准备金率的原因和效应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是否应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庆 《新金融》2006,(5):8-10
中国人民银行吴晓灵副行长最近一次的讲话引起了市场对央行在近期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猜测。最新的数据显示“松货币”的状况将有可能转变成“松信贷”,这也许更加重了央行高层的担忧。随着央行票据收益率的上升和超额准备金数额的下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有可能成为央行收回过多流动性的低成本工具。如果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即从7.5%提高到8%),对流动性最直接的影响将是收回800-1100亿人民币。流动性的进一步趋紧将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还将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但它是一个效力较猛的货币政策工具,这凸显了目前货币政策实施中所面临的困境。较优的政策组合应该具有加快人民币升值和使外汇更方便地流出这些特征,以减缓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因为这是目前流动性过多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交替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和货币信贷总量调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先后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商业银行经营策略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防止经济过热和全面通货膨胀,控制信贷规模过快增长,加强金融体系流动性管理,200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较多地采用了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尤其是存款准备金率被多次使用,全年共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十次,这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从1984年建立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到2003年的近20年里,我国仅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过6次调整。但从去年8月到目前不足8个月的时间里,人民银行就连续3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后两次仅间隔18天(分别为3月24日、4月11日),政策实施时间为同一天(4月25日)。人民银行如此频频出招,与近一年来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以及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形势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分析最近这3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其政策力度和着力点各有不同,从中不难看出这一政策连续调整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杏 《证券导刊》2012,(7):18-18
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主要为对冲货币紧张局面,改善资金紧张的货币环境。由于新增外汇占款的减少、以及1月信贷数据的不及预期,央行此次属于被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意味管理层意在放松对于流动性的管制目标。偏紧的货币政策仍是主基调。  相似文献   

10.
从2001年到2010年,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国在此期间对法定准备金率进行了频繁的调整。本文把这一变化过程分为“平稳上调期”、“小幅回调期”、“上升摸高期”三个阶段,并分别就准备金率在各个阶段不同的政策目标、调整原因逐一进行分析,得出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的加大、信贷资金的过度投放是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直接原因。继而探究近十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效果,并对未来的货币政策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杨真 《金融论坛》2004,9(8):22-27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介绍,分析了在我国实施该项制度的效应和历史地位,得出以下结论:(1)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的工具,也是促进金融机构稳健运行、防范支付风险的有效手段;(2)该项制度是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协调配合的尝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的配合机制将会受到考验;(3)该项制度的近期效应影响有限,重在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中长期效应,特别是对商业银行无理性放贷行为进行有效约束;(4)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基于中国经济金融环境的一项制度创新,属于一种过渡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胡勤 《新理财》2011,(7):62-63
央行近日明确表示,"加强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所以数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持续加息。货币政策之门,越关越紧。而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货币政策之门关上了,还有一扇门可以期待,那就是财政政策之门。  相似文献   

1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我国要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这是继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针对经济过热趋向,相继出台加息、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发行特别国债等调控措施后提出的更加明确的金融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4.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是通过数量的方式对货币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影响着货币信贷数量、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和利于调节,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自2007年以来,人民银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市场的影响,以及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介绍了天津市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执行特点,特别是针对2007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从货币信贷总量、速度、节奏和结构及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等方面,分析存款准备金政策效应,从两方面对现行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制度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今年以来,为缓解经济过热,减少货币信贷投放,从4月开始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央行上调贷款利率,上调银行准备金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在几个月内连续采取了多种手段,力图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第二季度GDP增长达到11.3%,创出12年来的新纪录。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还只是其动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宏观经济的前奏,后续是否还会出台更严厉的货币政策,还得看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货币供求等诸多方面的反应。同时,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汇率都可能成为未来央行货币政策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我国最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二者对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和增强流动性都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作用力度大,效果明显。自1984年以来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39次,仅2011年调整了7次,今年年初到现在下调两次,释放了大量的资金,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动会造成货币供给巨大波动,对经济运行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宝诚 《新疆金融》2006,(12):31-32
2003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中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货币信贷投放过多,部分行业发展过热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中国人民银行综合运用了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发行央行票据、加大“窗口指导。力度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但是,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我国货币政策并没有发挥预想的效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贷款总垦在中长期贷款拉动下日益扩大,可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不是完全畅通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进入2015年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对法定准备金率进行了相当频繁的调整,这意味着存款准备金作为三大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已经被中国人民银行视为主要的货币调节政策来进行使用,相比较于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制度往往更加具有明显的效果,这对于整个宏观经济市场起到一个强烈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也会同时对货币乘数以及基础货币的投放产生强烈而深刻的影响。灵活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合理的控制宏观经济下的货币供应量水平、适度的调节整体经济的贷款规模、更好地稳定住整个市场的利率波动来使得我国整体金融体系稳步并且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疆金融》2013,(2):112-117
<正>一、引言回顾改革历程,货币政策操作是一个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相互配合、共同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过程。两种操作模式可以简单描述为:再贷款/再贴现(官定利率)既有数量调控也有价格调控,带*号的利率水平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仍是官定利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金融"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货币政策操作应从数量调控转向价格调控,如何理解价格调控?价格调控是中央银行利用一个短期政策工具调节全社会货币总量。货币政策操作从控制信贷规模(操作工具是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商业银行基准利率)到调节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操作工具扩展到公开市场的逆回购/正回购、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