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依靠科技实力的增强,依靠科学技术实现经济腾飞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区域科技实力对正确制定区域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小志 《中国就业》2012,(8):12-12
什么是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具有相关性。经济发展能否拉动就业同步增长,与经济的发展方式、产业的布局结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等紧密相关。一方面,经济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3.
严耀燕 《企业导报》2012,(7):138-139
区域经济的开发为高校大学毕业生带来了众多就业岗位和发展机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区域经济开发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为研究对象,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促进大学生就业为例,从就业区域流向、就业人才、就业专业、就业政策、创业带动就业五个方面综合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保就业”和“稳增长”的现实背景下,本文基于审慎估算的基础设施生产性资本存量,通过1993—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系统检验非农就业转移对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传导作用。经验分析表明:基础设施投入可通过促进非农就业转移,进而间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非农就业人员占比的平均中介效应在样本期间内不断减弱,且在东部地区最大、中部地区最小。社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综合作用更大,但是在通过非农就业转移传导的作用大小方面与经济基础设施基本一致。在非农就业转移渠道中,第二产业的作用强于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5.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各高校开始推行教育产业化政策,其不断扩招使得大学生人数逐年增长.然而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却远不及大学生增长的数量,于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随之而来,"毕业即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面临的普遍现象.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在了解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形势的同时,总结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就业》2010,(2):48-48
要从战略上研究扩大就业的问题。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但经济增长能否拉动就业的同步扩大.还与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紧密相关。在正确分析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将建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纳入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内涵,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  相似文献   

7.
现代物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剂,研究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对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机理关系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进而从现代物流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与风险、减少环境污染、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及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等角度研究了现代物流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是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认真研究分析这一社会现状,找出问题根源、提出应对措施对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经济平衡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需要.  相似文献   

9.
从2003年起,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每年都在不断地增长,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近十年来,我国的GDP在快速增长,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十分明显。基于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研究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分析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相互影响,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声音     
《中国就业》2012,(9):16-16
除了经济数据,衡量经济形势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就业情况。现在全国很多地区出现用工荒,说明整个就业情况是良好的。但经济下行对就业形势的影响必须引起警惕。如果经济持续下行,造成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下降,影响城乡经济增长,最后会反映到就业上。一旦出现大规模失业,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所以稳增长的关键之处在于稳就业。此外,目前面对的主要还是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一定要把解决短期下行压力和长期的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2008年9月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爆发,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为了推动经济增长,调整经济增长区域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地区平衡等众多原因,中国在2009年至今加速推出了多地区的区域发展规划,成为中国应对经济危机的一大亮点.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正在迎来全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大学生就业难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是一个无法逾越的历史阶段,中国也不会例外.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在这样背景下,研究中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随着毕业生数量大量增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大学生就业市场息息相关,同时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人力资源,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成了人事管理的新方向,这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本文在研究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理论发展和实践过程的前提下,对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研究,提出以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鼓励大学生创业成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项新的举措。大学生创业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从区域组织建设、公共服务、社会文化、人口素质、创新能力、生态环境、品牌效应、信息发展等方面间接提升了区域经济软实力,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是当前就业工作重中之重,而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女大学生,更应引起全社会足够的关注。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合理的分解其就业状况,制定有效的指导政策,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17.
宁波服装区域品牌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区域品牌是指在某个行政(地理)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产业产品,形成以生产区位地址为名的品牌.区域品牌是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产物,实践证明,它所具有的聚集效应、激励效应以及巨大的外部经济效应可以有效地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区域品牌的发展模式在许多地区得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相关数据与图表,利用相关性分析和Ganger因果关系法检验,建立相关模型,从区域物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增长拉动区域物流发展两个方面,对京津冀地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性分析.结论表明,二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并且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最后,根据京津冀物流产业现实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与物流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声音     
《中国就业》2012,(10):14-14
首先,促进统筹城乡和区域就业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支持区域经济发展,鼓励区域协作,统筹协调不同地区就业的均衡增长;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其次,健全面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就业的能力和水平。要健全面向全体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要根据农民工就业需求实施分类培训,完善培训体系。最后,加强农民工就业转移调控力度,努力稳定就业。建立农民工就业和失业的评估制度;建立农民工失业预警机制;努力稳定就业。——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一名就面对经济下行的影响,如何确保农民工就业形势稳定的问题发表观点  相似文献   

20.
院文化与经济的关联性,在制度经济学中早已论述,然而区域文化融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却是一个新话题.长三角区域文化融合,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其途径有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文化产业发展、跨地区投资增长、移民和人口流动等方式.长三角区域文化融合受经济一体化水平程度、地区亚文化与区域文化的结构性矛盾、文化认同等因素制约.推动长三角区域文化融合的途径,可在区域物质文化、区域精神文化和区域制度文化等三个层面上予以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