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据了解分析,中国现在大概缺少35万职业经理人,30万的律师和30万的会计师,因为中国有1.5万家大型国企,有几百万家各类企业。按照我国现在只有57个大学能培养MBA人员的速度,至少需要培养170年,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的兴起,就是因为这个速度实在不能符合中国对MBA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5.
可能是心态浮躁,或许是经历过一段被愚弄的历史,所有的“招牌”或“称号”在当今社会中都有被神话的风光,也就有之前或之后被冷落的无奈和寂寞。曾几何时,被讥讽为“臭老九”的知识分子,后来一下子就身价百倍;先是大专、后是本科,而后是“硕士”风光起来,随后是“博士”“博士后”,人们似乎对于这些“招牌”的真实含义已经不感兴趣,只是感到眼下只要走红的便是一切,眼下不走红的便什么都不是。于是乎,无论真假一定得弄个“牌子”扛上;于是乎,就有假冒伪劣,就有学术腐败等等。 今天,这种走红的运气轮到MBA 头上了!  相似文献   

6.
MBA,被很多有才青年视为进入全新世界的通行证。拥有MBA学历,就有机会进入最著名的大公司;在优秀的工商管理学院毕业后,一些大学生的收入上升了一倍。2002年,在中国有5万人报考MBA,这个只有12年历史的教育项目达到了其辉煌的顶点,此前报考MBA的人数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然而,到了2003年,MBA市场风云突变,报考人数骤然下滑。今年报名人数为35723人左右,又比去年减少了1万人。MBA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7.
8.
9.
《中国MBA》2004,(7):66-67
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从相对数量上看,中国的MBA依然是奇货可居,依然是人群中的精英。他们,理当成为社会的真正财富。然而,我们却时时听到这样一种声音:MBA嘛,不过如此。是什么亵渎了MBA自身的尊严?是什么玷污了MBA固有的光环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时下,钟情于再教育的人,尤其是那些已不用为生计发愁的年轻白领已越来越多。在林林总总的再教育中,MBA无疑已成为大家公认的一种选择。一种赚大钱的选择。那么,读完MBA的感觉如何?是否真的像满大街的海报宣传那么神奇?请听听专业人士对MBA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15.
陈占宏  路程 《沪港经济》2006,(12):24-26
《沪港经济》记:石教授,在访谈开始之前,请先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MBA的历史,好吗?  相似文献   

16.
《中国MBA》2004,(2):16-17
MBA人才重要,MBA教育也重要.发展MBA教育是党和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个极重的组成部分。培养高素质MBA的经营管理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特别是企业家队伍,是我们实施强国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MBA》2004,(7):68-69
去年五月始,我与三个伙伴创立了一家小顾问公司,一年半时间里勤劳经营,人员分分合合,业绩上上下下,到目前为止赔了不少钱,而且不知往哪里去。从血泪家史中,与同学们分享一些心得。  相似文献   

18.
陈朔 《中国MBA》2004,(3):66-68
时钟已指向十二点三十分,精神饱满的冯丹龙终于出现了。一进门,她直道歉,因为会议刚刚结束。她精美的着装,透着职业女性的品味和干练,让你感到为之一振。  相似文献   

19.
《北方经济》2005,(5):70-71
工商管理硕士(MBA)是一种以培养职业管理者为目标的国际化教育模式,国际化是MBA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内蒙古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少数民族地区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呈现旺盛的趋势。但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来看,从外部引进管理人才还面临许多困难,送出去培养也很难回流本地,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地处祖国北疆,外送读书成本很高,多数考生和企业很难承受。  相似文献   

20.
张健 《珠江经济》2001,(4):12-13
MBA,中文全称“工商管理硕士”,MBA 教育如今在中国越来越“火”,报道 MBA,已成为一种档次甚高的时尚,以致有人将1999年称为“MBA 年”。国企改革的全面推进,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些问题,都在呼唤着一批职业企业家的成长。但在社会满腔热情地追捧之余,我们仍要呼吁:中国需要 MBA,更需要高质量的MBA。美国捷普电路公司在一次企业招聘推介会上,20个高级经理职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