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产权保护理念的重要体现.由于没有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缺乏制度环境支撑等原因,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产权保护的有效性受到较大限制.为增强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产权保护功能,一方面,需建立以概念为起点的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与方法体系,并以此指导制定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另一方面,在考虑我国现阶段相关制度环境基础上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增强准则的自执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开始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基本概念、确认、计量与披露方面都作了进一步的规范,与老会计准则相比变化较大,对企业会计信息会产生很多影响。下面介绍几个对企业会计信息影响较大的具体会计准则: 相似文献
3.
王晓峰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6):52-52
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与企业的会计准则原本是存在着很大不同的,但是伴随着会计准则的更新实施,使原本不同的两个准则逐渐的向着趋同方向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主要面向的对象是本单位所发展的业务,同时对会计的预算过程以及预算的结果进行统一的记录;而企业单位会计恰恰与之不同,企业会计主要以货币为计量方式,使用固定的方法进行连续、系统、全方位的进行资金核算,统一的进行资金统筹、分配使用与利润回收等,所提供的信息是全面、有效的。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理论指导中存在着相同点,尤其是会计要素与需要遵循的原则都大致相同。但是进行更加具体的比较,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吴素芬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27):24-25
企业会计准则是针对具体的会计事项而提出的,是对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种会计规范形式,并由企业外部的政府部门制定并颁布实施的一种会计的标准性实务。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的过程中。与旧准则相比.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具有很大突破和创新。新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经营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06年2月15日,国家财政部发布了39项新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将于2007年1月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推行。新会计准则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毫无疑问,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种趋同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可以说新会计准则重建了我国会计帝国地位。新会计准则规定各企业透明披露财务信息,这是建立投资者信息的基石,同时将会吸引越来越广泛的投资者投资中国企业。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体系概述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了适应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和谐发展的需要,中国财政部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IAS)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国际会计惯例与解释公告,以及国际编制财务报表框架,并结合了自中国身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制定出了中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这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在中国会计准则制定上是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因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不但包涵了企业的各种经济业务,而且它还在制定的过程中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国际会计准则(IAS)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协调,从而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适用的范围上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一致性与可比性,这样也就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再次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以下称新准则)。它包括了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三十八项具体准则,基本构建起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同时又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在很多方面有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佟昱萍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35):36-36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再次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以下称新准则)。它包括了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三十八项具体准则,基本构建起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同时又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在很多方面有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10.
2006年2月,历时三年的新会计准则终于破茧而出。这份39项企业会计准则48项注册会计审计准则的新规,已于2007年1月1日率先在上市公司中实施,包括中远集团、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等在内的首批24家中央企业同时启用新准则,所有中央企业也将在2008年底前全面执行新准则标准,随后将逐步推广到所有企业。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相似文献
11.
分配承诺、产权与经济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2):40-48
在政府分配的承诺可置信时,地方政府分权竞争的结果是资方获得了最大利益,而劳方的利益被忽视了。而当政府分配的承诺不可置信时,资方的投资生产激励会受到较大的削弱,社会福利会受到较大损害。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经济解释,文章认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性政府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地方政府分权的竞争激励机制可能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产业结构与产权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使产业结构完成升级,拥有良好的产权保护制度是一个重要条件。针对地方政府分权竞争带来的问题以及承诺可置信性缺失,文章引入第三方规制和以权力配置作为一种可信承诺等两种解决途径,并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市场结构改革还是产权结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1):95-101
近年来,在如何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能力这一问题上,逐渐形成两大主张:市场结构论和产权结构论.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的前提、政策重点都存在一致性,因而完全可以双管齐下--在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改革的同时,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增强银行业市场的竞争性.市场结构改革和产权结构改革同等重要.在具体措施上,市场结构的改革重点应是在给予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民待遇"的同时,鼓励它们开展市场化的并购. 相似文献
13.
产权的实质是收入分配权,产权安排不仅影响经济效率,更决定收入分配平等;收入分配问题本质上是产权安排的问题.在财产权利从自由竞争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演进过程中,公共财产权利的扩张是收入分配平等改善的决定性因素.以公共财产权利为基础促进社会公有制发展,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公有制平等功能,改善收入分配平等.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一个两阶段研发(R&D)竞赛模型,分析在累积性创新市场上厂商选择不同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对其创新决策及最优政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商业秘密能够作为创新的有效保护机制时,政府应该对初始创新实行宽专利保护政策,以刺激创新信息的披露;如果此时专利政策仍不能奏效,那么政府就应该实行宽松的反垄断政策,允许初始创新者和后续创新者达成同盟协议。 相似文献
15.
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经济效率差异的人力资本产权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对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实证比较分析表明 ,同属于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以及不同类型的乡镇企业之间之所以出现较大的经济效率差异 ,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产权的性质 ,而在于人力资本产权界定上的差异 ,尤其是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界定是导致两者经济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17.
知识产权保护与“南方”国家的自主创新激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构建了一个扩展的具有自主创新的南北产品周期模型,讨论了知识产权保护对南方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以及南北双方的总体影响。本文发现,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对南方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以及南北双方的总体效应依赖于南方的初始技能劳动水平和北方创新性质导致的市场结构。在垂直创新的寡头市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对南方自主创新没有激励效应,它对南北双方都造成伤害;在水平创新的垄断竞争市场,当南方技能劳动短缺时,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在短期有利于南北双方,但并不激励南方自主创新。当南方技能劳动充裕时,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会激励南方的自主创新,并在长期对南北双方都有利。研究发现,南方存在一个最优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其依赖南方的技能水平以及市场的竞争程度。 相似文献
18.
产权约束、投资低效与通货紧缩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 《经济研究》2004,39(9):26-35
本文从产权逻辑来诠释 2 0 0 3年以来的投资膨胀。文章认为 ,在土地转让权含糊不清和银行产权约束不力的背景下 ,土地和信贷市场的价格机制无法给出市场定价 ,客观造成了巨大套利空间的存在。当经济景气时 ,一些地方政府、企业和银行三方共谋土地和贷款这两种最关键的生产要素 ,从而导致投资的非理性膨胀 ,并通过金融加速器效应带来宏观经济的大幅波动。从根源上讲 ,过度投资和投资低效的本质是产权约束和地方政府政绩观导向的问题。因而 ,本文提出的相应政策含义是 ,在短期内主要以经济杠杆来控制总量 ;在中长期应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产权改革。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增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发展中国家能否克服短期技术困境、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宏观层面研究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主要贡献在于:首先通过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指数,实际测算1985—2010年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其次通过构建"知识—生产"两部门理论模型,分析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最后基于中国转型期经验数据,运用动态建模方法实证研究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短期内较弱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有利于经济增长,而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则有碍于经济增长;在长期均衡的状态下,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确实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李国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25(5):131-135
资本市场的萌芽和产生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社会化大生产状况和信用制度的成熟程度等三个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在14~16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基本条件相当,但欧洲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资本市场,并逐步发展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而当时经济同样发达,并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古老中国却不仅没有产生资本市场,反而日渐衰落。本文从产权经济学的视角对明代中国和欧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产权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论证了14~16世纪的中国不可能出现资本市场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