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工业化、城市化大量消耗化石能源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已威胁到全球的生态平衡,深刻触及到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必由之路。本文在梳理、总结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了中国低碳经济模式的总体框架及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2.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变暖的问题也逐渐成为一个全球化问题,不仅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且关乎生态资源安全问题,关乎人类的生存问题,此迫在眉睫的形势已容不得人们再不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必须对新式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思考。因此,低碳经济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3.
丁超 《云南金融》2012,(3X):88-88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变暖的问题也逐渐成为一个全球化问题,不仅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且关乎生态资源安全问题,关乎人类的生存问题,此迫在眉睫的形势已容不得人们再不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必须对新式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思考。因此,低碳经济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的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对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和现状,并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对需要加强的理论研究和未来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评书。  相似文献   

5.
全球变暖形势的严峻使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一种必然。本篇文章从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入手,在了解了低碳经济的含义之后。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所面临的难题作详细论述,并在最后给出了几种能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起到推动作用的有效途径,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碳排放国,我国非常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推行低碳经济的效果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将对世界经济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入手,阐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接着深入分析我国在推行低碳经济中面临的问题,最后在借鉴欧美等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露  李杰 《中国证券期货》2012,(11):172-173
发展低碳经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陕西省能源资源丰富,工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高,节能减耗压力较大。本文利用近20年来的数据分析了陕西省能源消费的总量与结构,并计算得出了这些年陕西省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碳排放量及CO2的排放量。最后,在以上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从产业结构的升级、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建立健全低碳法规体系三方面提出了推进陕西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等问题日渐突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体系,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形势和研究状况,分析了低碳经济的起源、内涵、特征,对城市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日常生活等四个主要的低碳经济实践模式进行了概述,对低碳经济的实现技术、政策和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当前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简短评述.  相似文献   

9.
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高能耗的发展模式、高损害的环境代价导致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现行条件制约下发展低碳经济还存在诸多障碍:成本与价格的单向权衡构成了无法回避的利益障碍;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现有的环保体制缺陷形成了现实的制度障碍;惨淡的市场需求与严格的组织边界制约了低碳经济的技术障碍:模糊的目标路径认识与狭隘的本位主义观念构成了低碳经济的思想障碍。据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增加政府的制度供给,提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重构社会价格体系,解决价格和成本障碍;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科学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明确环境产权,制定奖惩规则;开展绿色教育,倡导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10.
碳排放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各方利益主体政治、经济利害关系的焦点。我国传统的实体经济模式已经受到碳排放的制约,面对这个世界性新主题的挑战,如何改善我国的投资方式,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变成为一项重要课题,而新型低碳经济模式能否实现,其支持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低碳经济的市场信用体系,会计、金融服务体系以及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财政激励与法律保障体系和人才支持体系作为低碳经济的几大支持体系来研究分析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发展中的中国如何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迎接后京都时代的挑战,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在减缓气候变化行动中发挥相对作用,采取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实现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2.
虽然很多国家对发展低碳经济都有所共识,但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和发展情况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和实现的路径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本篇文章在介绍低碳经济内涵和其发展模式主要构架的基础之上,对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钱路加 《云南金融》2011,(9Z):15-15
虽然很多国家对发展低碳经济都有所共识,但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和发展情况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和实现的路径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本篇文章在介绍低碳经济内涵和其发展模式主要构架的基础之上,对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全球资源与气候环境变化,使低碳经济成为各国发展的焦点。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目前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此,本文认真分析了目前我国碳排放的实际情况,指出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思想观念滞后、政府政策体系尚不完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碳金融发展缓慢等,进而提出在碳排放约束下推动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发展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市场运行过程中外部性的一种纠正,因而应该以政府为主导,而税收政策则是政府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调控手段之一。应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在国家现行的政策范围内,强化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功能,鼓励和支持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和企业发展。1.发展生态农业。我国农业是典型的以家庭为单  相似文献   

16.
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的人类文明也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比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正常社会生活造成的重大危害等,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将温室气体的减少作为关注重点,将健康稳定发展作为重要目标。本文主要通过对低碳经济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国情,对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一些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7.
李轶 《时代金融》2013,(18):111
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各国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清洁能源、新能源的发掘以及节能减排等技术手段的推广。绿色产业革命如雨后春笋般,逐渐出现在经济舞台上,展现出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良好趋势。传统经济模式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热点。对于传统经济与低碳经济,有关人士从两者的构成指标、发展模式等方向着手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二者不同之处。对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进行探索,指出我国在低碳环境下的经济发展情况,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马强 《云南金融》2012,(8X):155-155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随之产生的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而环境问题无疑是诸多问题中被关注最多的问题。解决温室效应,大力倡导和发展低碳经济已被各国提上了日程。中国今后既要进行全面的低碳规划设计又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确保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最初是由发达国家提出的,为了应对日益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问题,各国应当加强对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保障经济的快速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概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作为一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应当积极提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因素,但是低碳经济将对我们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确保能源安全,降低减排压力,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同时中国作为资源消耗大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应该积极投入到节能减排的队伍中去,加快科技创新,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马强 《时代金融》2012,(24):155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随之产生的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而环境问题无疑是诸多问题中被关注最多的问题。解决温室效应,大力倡导和发展低碳经济已被各国提上了日程。中国今后既要进行全面的低碳规划设计又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确保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