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斯大林民族定义提出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现实针对性和现实作用,批判了其所谓的社会主义民族和资产阶级民族分类。认为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斯大林主要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出发来考虑民族问题。斯大林在当时提出民族定义主要是为了阻击民族主义思潮、批判一部分社会民主党人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看法和主张,以便维护统一的无产阶级运动,其民族定义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作为斯大林处理民族问题的看法与认识,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是一种现代民族类型。“社会主义民族”是指对剥削的旧式民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形成的新型民族,存在的问题是在执行时混淆了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不顾现实情况而力图实现民族发展的跳跃性,此外还过分强调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央党校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一部揭示苏联解体总根源的新书——《斯大林政治评传》。中央党校副校长、《求是》杂志总编辑邢贲思为该书写了《卷头语》,指出:这本书“围绕斯大林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失败教训的新观点和新资料”。 这部书是哲学社会科学国家“八五”重点研究项目,由苏联问题专家、中央党校姜长斌教授主撰主编,分上下两篇,60万字。上篇主要评说斯大林早期的经历和思想(1879——1924年);下篇主要评说斯大林成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之后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实践(1924年——1953)。全书以大量的历史事实为根据,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全面地评说了斯大林政治生涯的各个方面,回答了苏联解体后人们普遍关心而又长期困惑不解的诸种问题,诸如:斯大林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斯大林如何把苏联引向解体的;斯大林是什么人,等等。为了使大家正确理解这些关乎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命运的重大问题,现征得出版社和作者的同意,本刊从本期起陆续摘要刊登这部书下篇各章的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与毛泽东在各自国家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过程中,其指导方针与路线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强化最高权力机关的权威,稳定无产阶级政权;都否定多党制,但不忘与非党内人士的协商合作;都考虑到国内多民族因素,试图保障共同利益的同时不忽略特殊利益。  相似文献   

5.
宋小玉 《黑河学刊》2014,(11):50-51
斯大林社会主义革命观的形成是历史和时代条件下的产物,在当时的国内外环境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它不仅巩固了苏维埃俄国的政权,而且捍卫了苏维埃俄国的国家主权,对其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斯大林社会主义革命观形成过程中所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又给苏联的人民和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重。对斯大林的社会主义革命观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历史,而且也能给我国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崔慧芳 《魅力中国》2011,(17):285-285
对于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问题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的原因,即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来试图归纳国内外学者的近期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8.
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但是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我国的民族关系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情况.另一方面,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新的浪潮,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完善民族地区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小康社会的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斯大林模式是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党政不分,干部终身制,任命制。在全国建立高度集中的党领导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缺少有效的人民监督。经济上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统得过死,缺乏活力。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排斥价值规律,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思想上,个人崇拜,公式化,行政干预。这一模式对我们中国的历史产生过极为深刻的影响。对它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检讨,应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状况不容忽视的任务。本文主要是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模式。  相似文献   

12.
苏联由超级大国到最终分崩离析的演变过程,民族问题是主要诱因之一。为了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对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笔者从列宁对民族关系的论述出发,试图对影响民族关系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重要因素进行分析,探索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模式又称为苏联模式,它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所形成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总称.斯大林模式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族博物馆目标观众的培养,首先要加强自我宣传,构筑社会形象,扩大知名度,向公众介绍自己的属性和功能,要通过宣传营造一种进博物馆是高雅生活方式的观念;其次,在潜在观众的设定上,要指向需求量最大最集中的群体:学生、市民或社区民众,以及四面八方来的旅游群体。还要以"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具体做法,把潜在的观众邀请和转化为现实观众,使目标观众群体不断扩大,使培养活动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5.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毛泽东、李大钊等共产主义者就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对国内民族问题进行过探讨。建党后,我党多次在各种宣言和决议中对民族政策和理论进行了阐述。但很长时间以来,这些理论和政策只是照搬苏俄。直到长征途中和抵达陕北后,我党才开始清醒认识到,苏俄的民族政策和理论与我国实际需要相差太远,进而有了新的认识,并在延安时期提出和实施了区域自治这一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论民族文化旅游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旅游是近年来旅游的热点,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文章运用民族文化学的有关理论,主要论述民族地区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作用。文章认为通过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可以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弘扬民族精神、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等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霏 《黑河学刊》2011,(11):61-62
斯大林时期,苏联生产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经验值得深思。即从技术决定一切、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及干部决定一切等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产业的定义     
不知何时,“产业”成了语焉不详的概念。本来一切产业可以分类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但渐渐只有加工制造业可以称为“产业”,其他就排除在产业之外了。比如大家约定俗成地把加工制造业用地叫做“产业用地”,别的则是非产业的综合用地。促进产业发展也就成了促进制造产业发展,非制造业特别是各类服务业,被划入了另册,视作为“产业”“配套”的二、三流角色。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是继列宁之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二代领导人,其对苏联和世界的社会主义建设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是随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形成的,也可以反过来说随着斯大林社会主义观的逐渐嬗变而影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其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伴随着斯大林社会主义观的嬗变,苏联匆匆结束了新经济政策,逐步走向了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政策体制,其社会主义模式也日益僵化。虽然取得的成就是不能抹灭的,但斯大林模式给苏联人民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斯大林社会主义观的形成及嬗变过程进行探析,有助于我们找出隐藏在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定义的演变,亦即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转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反映了经济学家们对所处时代的主要矛盾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和把握,反映了不同阶级和不同利益集团的诉求.因此,考察经济学定义的演变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文章对西方经济学定义的演变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