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防卫是刑法明文规定的排除犯罪的事由,意为阻却行为违法性的事由,从外观表现看,正当防卫完全符合犯罪的四个构成要件,但却缺乏社会危害性这一成立为犯罪的最终实质依据。因此,立法者为鼓励民众同犯罪作斗争的勇气,明确规定防卫不违法,从而为他们排除了后顾之忧。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正当防卫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以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给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而又尚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不负刑事责任。同时为了保护公民的紧急人身权利,刑法规定对于正在进行的杀人、抢劫、强奸等严重性暴力犯罪的,采取正当防卫的造成不法行为人伤亡的,不存在防卫过当的问题,也不用承担任何刑事责任。对于后者特殊的正当防卫似乎并无太大争议,关键在于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正当防卫,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本文将对此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可采取的正当行为,其目的是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我国刑法规定了正当防卫制度,同时也规定了防卫过当等内容,在合法与非法的一线距离之间,如何把握防卫的尺度,对于公民合法维权无疑具有积极的认识意义.在我国现阶段,正当防卫的立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应当严格把握其适用条件.因此,把握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司春燕 《魅力中国》2010,(33):50-51
正当防卫这种行为的基本特点从外表上看,似乎具备刑法分则某一种犯罪构成的要件,但实际上它并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这一犯罪最本质的属性,相反,它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行为。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正当防卫保障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益免爱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正确的运用,可以有效而及时地制止和预防犯罪,如果行使不当,就会危害社会,形成犯罪。  相似文献   

4.
正当防卫既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正当防卫的目的就是为了排除和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的利益.准确把握正当防卫的内涵和外延,对于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制止不法侵害行为,保护合法利益,维护法律尊严,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正当防卫的概念入手,重点论述正当防卫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5.
试论特别防卫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超 《黑河学刊》2006,(1):89-91
现行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正当防卫的范围,缩小了防卫过当的范围。应从概念、特征以及同一般防卫权的区别入手,对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特别防卫权进行研究,同时也要对法律规定的具体内容逐一做分析。特别防卫权是法律赋予防卫人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进行特别防卫的一种权利。  相似文献   

6.
根据我国<刑法>第20条的规定,正当防卫必须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间内实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是指不法侵害已经开始还没有结束的持续状态,明确了不法侵害的开始和结束也就确定了正当防卫的时间.那么,什么是不法侵害的开始和结束呢?  相似文献   

7.
偶然防卫理论是刑法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对其正确定性,不仅对于完善刑法相关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难题也能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偶然防卫不属于正当防卫,也不属于认识错误的范畴。偶然防卫应当以既遂犯处罚,其偶然阻止不法侵害的效果可以作为量刑从宽的理由。本文将对偶然防卫的概念、性质、分类以及如何处罚展开分析,重点放在对偶然防卫的定性问题上的把握,并提出相应观点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正当行为理论研究中,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都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有关自救行为的研究却难觅芳踪,两者的待遇却大相径庭。对于自救行为的合法性、构成要件等在理论界一直都众说纷纭。也正因此使得司法机关对于自救行为的适法性有着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对比、引证等研究方法对自救行为进行了分析,得出自救行为的概念定义,又从成立条件方面较详细地分析了自救行为的构成要件,最后对自救行为法律的构建提出构想,希望以刑法修正案形式在立法上规定自救行为。  相似文献   

9.
我国侵权责任构成中违法性要件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三要件说与四要件说之争.三要件说认为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过错、损害结果以及过错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而四要件说则认为除上述三者外,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还包括行为的违法性.作者认为,违法性要件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德国民法典将侵权行为的范围严格限制在侵犯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范围内.但是后来的发展证明这种对侵权行为的限定性列举严重限制了侵权行为法的发展.从国际侵权法的立法趋势、过错与违法性要件逐渐合二为一的事实等要求我们采用三要件说.  相似文献   

10.
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己权利,对于他人的自由予以拘束,或者对其财产予以扣留、毁损等行为,为法律所容许之权利保全措施。自助行为可分为:一般与特别的自助行为、针对人身与针对财产的自助行为。自助行为制度价值体现在对公力救济的补充、对司法成本的节约和对公平正义等法律基本价值的实现。自助行为的构成要件为:前提条件——须有不法侵害状态的存在且被侵害的权利可以被恢复:主观要件——须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时机条件——须情况紧迫来不及请求公力救济;程度条件——行为具有相当性;事后义务——及时请求有关机关处理。对于我国自助行为制度规则设计的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娜 《魅力中国》2011,(15):239-239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总则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亦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行为。本文集中对正当防卫概念的构成加以研究。正确地认识、理解这种行为,对于执法人员准确地运用这一法律武器,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保护自己及其他公民的正当权利,积极勇敢地与犯罪分子作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劳动价值论、激励机制学说理论、利益平衡理论分析了植物新品种权制度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说明对其保护具有必要。其次对植物新品种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进行阐述,明确了几种侵权行为和认定标准。最后提出了解决侵权问题的司法救济路径。  相似文献   

13.
构成客观要件的虚假陈述应同时具备两个要件:一是内容上存在不实、误导或遗漏,二是该不实、误导或遗漏具有重大性的特点。我国相关法规和世界各国的法规中,虚假陈述从内容上主要包含三种行为:不实陈述(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  相似文献   

14.
论特殊防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理解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均存在极大的争议。该款增设的特殊防卫制度,直接涉及司法实践中争议最大的防卫界限问题,是对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岳远雷 《理论观察》2013,(12):58-59
医疗损害责任之构成要件是司法实践中认定医疗机构是否承担医疗损害责任的基础,也是判断医疗机构是否构成医疗侵权的依据.研究医疗损害责任之构成要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者认为刑法因果关系不是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理由如下:其一,因果关系不能呈现构成要件所必须表现的犯罪活动的主、客观事实情况,根本就不具有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性质。其二,因果关系不能确切的判定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是否属于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其三,刑法因果关系不具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外在事实特征。其四,因果关系在认定和判断某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起到的是“工具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合同中的胁迫构成要件是一方当事人或第三方,采取要挟其应受法律保护的利益或其他相关利益的方式,使其身体上精神上产生不自由状态,进而签订违背其本意的合同的行为就是合同中的胁迫.本文主要从相对的动态保护主义的角度对合同法中胁迫构成要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胡敏慧 《科学决策》2021,(10):137-147
关于偷换二维码获财案,目前主要有四种意见:盗窃罪、普通诈骗罪、双向诈骗和三角诈骗.但分析路径上首先存在大小前提倒置的问题,过度关注个别构成要件要素而没有从构成要件本身出发进行论证;其次在否认盗窃罪适用的立场上采取了不充分的论据.刑民交叉案件中,应当厘清民事行为与刑事案件的界限,注意避免混淆刑事和民事上的"被害人"和"占有";对于案件的定性,更应当从构成要件的行为模式而非个别要素出发,将电子支付环境下对财产的占有、移转的特殊性作为讨论的焦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出此案应为普通诈骗罪.  相似文献   

19.
犯罪的分类是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和刑法理论,以犯罪构成理论为基石来划分的.从行为人的主观罪过来看,犯罪可以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从犯罪主体所呈现的特征来看,犯罪可以被分为自然犯和法定犯.根据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危害的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来划分,我国刑法将所有的犯罪分为十大类.由于犯罪客观要件的内容首先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所以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即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有刑法规定的危害行为.除了危害行为外,行为之对象、行为之情节、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行为所引起的危险状态也都是犯罪客观要件的内容,但它们不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只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根据客观要件内容所呈现的特征来划分,我们可以把犯罪分为结果犯、行为犯、危险犯、情节犯四种类型.本文拟就从此种分类方法着手,对我国犯罪成立类型作一些阐释,以示与以成立犯罪既遂为标准(通说)而划分的结果犯、行为犯、危险犯等犯罪既遂形态类型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20.
受害人同意是指受害人针对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特定行为或者针对该特定行为所造成的特定损害后果予以同意,并且通过明示或默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意思。在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并没有对受害人同意制度作出明文规定。有效的受害人同意必须满足相应的构成要件,即:主体必须具有同意能力、意志是自由真实的、具备明确具体的内容、必须明确且预先作出,同时,加害人的特定行为或造成的特定损害后果不能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不能超过同意的限度和范围,满足以上构成要件,行为人的责任才得以免除。在权力自由、权利限制以及利益衡量的基础上,受害人同意产生相应的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