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能否实现民族和解是中日关系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中日关系是既麻烦又棘手的一对中外双边关系。如何破解中日关系的"死结"、实现历史性民族和解,避免中日交恶的历史悲剧重演,建设东亚共同体应该是可操作性最强的选项。东亚共同体的建设对中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新的中日关系的塑造至关重要。中日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建设是走出"零和博弈"的怪圈、争取互利双赢的良策,更是化解中日百年恩怨、实现中日民族和解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从"10+3"看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恒 《经济经纬》2004,(6):31-35
东亚区域合作面临许多难题,贯穿“东盟方式”的“10 3”合作是东亚目前的主导形式,但这一合作的诸多缺憾使东亚区域合作很难沿这一方向深入下去。2002年初,小泉纯一郎在新加坡描述了一个称为“东亚共同体”的设想,实际是鼓吹以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网而非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式来实现东亚的区域合作。的确,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网的方式不但符合东盟强调自立的合作原则,也迎合了外部特别是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易为各方接受,却从根本上堵住了东亚通往更具机制化合作的道路。笔者认为东亚区域合作的必然选择是大国协调为基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这虽然需要一个艰难的调整过程,但却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保障东亚各国利益的惟一选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日韩和东盟(简称10 3)区域内多边与双边经济合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东亚展望小组提出了“东亚共同体”的理念,东亚研究小组也提出了东亚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东亚区域是否具备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条件?合作各方的经济是否具有互补性?本文在详细计算10 3各国贸易品显性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对10 3区域内各国贸易品的比较优势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合作各方之间的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而具有较大的合作潜力。  相似文献   

4.
朝诚 《生产力研究》2004,(12):i002-i002
2004年11月18日和19日,关于未来亚洲经济共同体暨亚洲发展前景的第二届高层国际学术会议在位于日本东京赤坂区的SASAKAVA平和基金会的国际会议厅举行。本次国际学术会议由印度国家信息与研究中心主办,协办方为: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亚共同体研究会(日本)、日本KEIO大学全  相似文献   

5.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期,推进东亚经济合作的要求更显紧迫。但阻碍东亚经济合作走向深入的各种内外部困难仍然存在,推进合作的环境短期内很难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深入推进东亚区域一体化合作应当更加务实。建立更大范围的合作机制需要克服更多的差异性与利益冲突,因而东亚共同体只能作为一个长期目标。当前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立足于已经取得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落后于经济一体化进程.东亚是世界上差异最大的一个地区,主导权、经济、主权、历史和宗教文化等一系列因素制约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尽管目前离建立东亚共同体的长远目标还很遥远,但东亚地区的合作进程已不可逆转.本文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长期性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周博 《时代经贸》2008,6(7):94-95
长期以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落后于经济一体化进程。东亚是世界上差异最大的一个地区,主导权、经济、主权、历史和宗教文化等一系列因素制约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尽管目前离建立东亚共同体的长远目标还很遥远。但东亚地区的合作进程已不可逆转。本文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长期性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超 《当代财经》2004,(7):101-104
2003年12月12日,日本与东盟10国发表了旨在加强日本与东盟各国经济、政治和安全关系的《东京宣言》和《行动计划》,并首次提出了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概念。这次峰会预示着日本同东盟的区域经济关系将出现新的飞跃,是东亚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中值得关注的新动向。本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入手,深入探讨了WTO框架下自由贸易区在全球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指出日本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和方针的调整是东亚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中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汉丹  耿晶晶 《时代经贸》2008,6(11):123-124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中日作为东亚的两个经济大国,不仅地理上是近邻,语言文化相近,经济上还有很强的互补性,对东亚区域经济、区域政治和区域安全有着巨大影响力.因此,作为东亚地区的核心大国,中日两国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我主要从中日贸易这点上,探讨中日FTA的效应.而且4月7日我国与新西兰签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是我国首次与发达国家完成自由贸易区(FTA)谈判,这可能为其它发达国家提供一个潜在的框架,提高与发达国家谈判成功率.本文主要探讨了中日若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两国贸易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汉丹  耿晶晶 《时代经贸》2008,6(7):123-124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中日作为东亚的两个经济大国,不仅地理上是近邻,语言文化相近,经济上还有很强的互补性,对东亚区域经济、区域政治和区域安全有着巨大影响力。因此。作为东亚地区的核心大国,中日两国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我主要从中日贸易这点上,探讨中日FTA的效应。而且4月7日我国与新西兰签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是我国首次与发达国家完成自由贸易区(FTA)谈判,这可能为其它发达国家提供一个潜在的框架,提高与发达国家谈判成功率。本文主要探讨了中日若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两国贸易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元”和“多元”的分野,仍然是当前有关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论争的焦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颠覆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源泉的“一元论”,但必须充分重视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媒介”作用。与此同时,还应当结合新的实际,具体分析“科学劳动”、“创新劳动”、“管理劳动”、“精神劳动”和“服务业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与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基于连续性、稳定性等“多性”目标,阐释“时度效”的内涵与特征,并在理清“时“”度”和“效”之间逻辑关联和相依关系的基础上,科学筛选“时度效”表征变量,重点刻画“时度效”表征变量与经济基本面变量的动态走势和波动特征。结果表明:第一“,时度效”内涵极为丰富“,时”“度”和“效”之间虽然存在一定外在“冲突”表象,但多数情形下三者之间呈现“一致”属性。第二,“时“”度”和“效”之间既存在逻辑先导关联,也存在因果相依关系。第三“,时度效”表征变量的动态走势,很好地拟合和预测了货币政策当期松紧状态与未来调控取向,政府应根据经济中长期调控需求和短期目标侧重,兼顾“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调控效果,完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荀子“义分则和”的理念中,“和”、“义”直接继承了孔、孟思想,而“分”主要基于社会现实的考虑。与孔孟以“敬与让”言“礼”不同,荀子则主要以“分”言“礼”。荀子的“分”有四个层面意蕴:何为“分”、为何“分”、如何“分”、向何“分”;“和”则贯穿于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荀子的“义分则和”思想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大国崛起”的合唱已经太够了。 那些在所谓“大国崛起”的“盛宴”中红光满面的中国政治人物和企业家,应该明白,这都无助于解决中国人本质的焦虑:“苦大仇深”的“中国制造”,依旧痛苦于无法步入产业和公司价值的“新世界”,依旧在“旧世界”之中苦苦挣扎。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学的“问题”来源于“人”,又回落于“人”,其在本质内涵上指向“人”的思想行为和全面发展。因此,应在主体维度上坚持人本导向,在时间维度上强调现实关怀,在空间维度上凸显本土特色。根据对人的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关注层级,“问题”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目标性“问题”,主要关注和回答人的终极需求;第二层次是中介性“问题”,主要关注和回答通过什么关键渠道或中介节点来达到终极目标;第三层次是工具性“问题”,主要关注和回答运用什么工具或策略来影响中介节点并最终使终极需求得以有效满足。根据逻辑出场顺序,“问题”又可以分为前向性“问题”、同向性“问题”和后向性“问题”。在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中,应着重关注如何总结“中国经验”、如何解决“中国问题”和如何走好“中国道路”三大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象构成易的本质和灵魂。象在易中具有多层面的复杂而微妙的内涵。 象为易之始源性范畴。把握“易之象”,不能借助概念思维,而必须借助“象思维”。 卦爻辞只是通向把握“易之象”的桥梁,还不是“易之象”的本质显示。“形象之象”、“卦爻之象”、“先天之象”乃是深入“易之象”必经阶段。“易之象”具有“本来如此”之性,为万物之始源,成万物之根本。作为“先天之象”的“易之象”,就是“太极”或“道”。“象思维”的“生生”,就是“象的流动与转化”,就是使思维不断“开窍”。在概念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之后,“象思维”受到日益严重的“遮蔽”。“开窍”就是“祛蔽”,就是“反朴归真”,回到思维之源的“象思维”。“易之象”的终极,“太极”或“道”,其根底都系于“无”。“象思维”的“生生”,也完全系于“无”。只有回归到“无”的境界,才能杜绝一切僵化和异化的根苗。把握“易之道”有赖于天才和功夫。“象思”的路径,是不分主客,即“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之思。所谓“功夫,并不是“技术性”的,而是灵悟与提高境界。具有“无”性的“太极”或“道”,作为最高境界,乃是不可实证的实在。物欲的无限膨胀,使人精神走向“傻瓜化”,生活走向“动物化”。应当注意易之道在提高人们精神境界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陈波 《开放时代》2000,(3):116-118
一笛卡儿是我所尊崇的一位理性主义者,他早在17世纪就说了一句广为人知的话──“我思故我在”。他追求知识的绝对确实性,要为整个知识大厦找到不可动摇的阿基米德点。在用普遍的怀疑扫荡了几乎一切东西之后,他认为只有一件事情是无可质疑的,即“我”在怀疑,也就是“我”在思想。而一个怀疑和思想着的“我”设想“我”不存在,这是矛盾,是一种逻辑上的不可能性,因此“我”存在。这里,“我思”和“我在”之间不是前提和结论的关系,即不是从“我思”逻辑地推出了“我在”;而是一种基于直觉的直接同一性关系,因为“我在”就是一个…  相似文献   

18.
一、基本规定与分类差异 在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通过会计科目对企业的成本、费用、损失和税金进行了划分和范围的确定。对成本设置了“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会计科目,对费用设置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会计科目,对税金设置了“营业税金和附加”和“所得税费用”会计科目,对损失设置了“资产减值损失”和“营业外支出”会计科目。  相似文献   

19.
李申 《开放时代》2002,(4):117-126
在葛兆光教授看来,“中国学术界”或者“汉语学术界”的“麻烦”、“困惑”和辩论,都是诸如“科学(science),“哲学”(philosophy)、“宗教”(religion)、“文学’(literature)这类“舶来词语”带来的。中国人用这些概念“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乃是“穿一件不合尺寸的衣衫”。并且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要穿这样的衣衫,不过是阿Q精神,要和人家比高低:你有的我也有,甚至比你阔多哩。而且在葛教授看来,这些争论都是“定义之争”,而定义之争就是“伪问题”。 本文不敢苟同“伪问题”说,而是想从讨论“舶来语”和“伪问题”入手,谈谈中国人为什么要穿这些不合身的衣衫。不过在文章开头,我要先说出自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季刊)》2007,(1):364-364
本刊设“综述”、“论文”,“评论与回应”、“专辑”和“书评”五个栏目。“综述”栏目发表由知名学者撰写的关于某一领域最新学术动态的综述性文章;“论文”栏目发表原创性的理论、计量和经验研究文章,论文长度一般不超过15,000字;“评论与回应”栏目发表对已在本刊发表过的论文的评论和原作者的回应;“专辑”栏目发表特定主题或专题研讨会的论文;“书评”发表通俗、可读的中文经济学新书的介绍和评论。本刊投稿以中文为主,海外学者可用英文投稿,但必须是未发表的稿件。文章在本刊发表后,作者可以继续在中国以外以英文发表。以下为投稿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