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所谓“斯密问题”,其实是由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发现和提出的;在斯密的时代及对斯密本人来说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因此,任何探讨“现代经济与伦理问题”的尝试,都不宜因袭历史学派关于“斯密问题”的提法或烙守由“斯密问题”衍生而来的“斯密信条”去进行。而是需另想办法,致力于辟出一个构筑”现代经济伦理”或“现代伦理经济”理论的全新论域,以便经济学与伦理学有一个消除隔膜、共话彼此的同一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的要求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价值追求,明确了党员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和成事之要。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增强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才能在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在守纪律讲规矩、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在真抓实干、推进改革创新发展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从以下方面论述了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的本体论思想,探究其价值所在。首先,考察了“无极”、“太极”的思想渊源;其次,提出了笔者对“无极而太极”的本质的理解,再次,论述了“无极而太极”的本体论价值,认为圣人境界即是人与“无极而太极”完全合一之境界。最后,论述了其历史贡献及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前,以产品质量、商誉、信任、伦理和文化为核心要素的“软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关乎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笔者在分析“潜规则”、社会责任、企业“软安全”的内涵以及三者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潜规则”与社会责任价值博弈的企业“软安全”管理模型,提出社会责任与“潜规则”价值博弈时的四项检验,并提出了加强企业“软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传统中国人行为的领域中,费孝通所提出的“差序格局”和梁漱溟所提出的“伦理本位”大概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个理论,它们之间既存在一些共通之处,也有一些深刻的分歧。其中最突出的分歧在于对中国人行为取向的判断,费孝通认为中国人是自私的,其行为可概括为“自我主义”;梁漱溟认为中国人不自私,而是“互以对方为重”。本文认为这一分歧的理论背景是20世纪上半叶的“民族性”大讨论,作为这一讨论的典型代表,“自我主义”和“互以对方为重”各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得失之处。  相似文献   

6.
儒道两家的天人关系论都可归纳为天人合一的模式,即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爱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就人与自然合一的方式问题上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儒家倡导"知天命,尽人事",反对人对天消极被动地顺应,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道家要求人们秉承"道法自然"、"自然无为"为终旨,不要违背事物的自然本性,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地改变自然。  相似文献   

7.
荀子用“分”与“和”表述“礼”与“和”的关系,从制度伦理的层面上回答了社会怎样才能实现和谐,进而提出了“义(以)分则和”思想,即合宜的制度安排是达到社会和谐的基础,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芳鸣 《经济师》2008,(5):60-61
随着我国各种选秀节目的盛行。“粉丝”应运而生。“粉丝”因和消费拉上关系,自然就出现了“粉丝经济”。“粉丝经济”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带动产业发展,甚至对拓展职业市场是有好处的,但是不能把“粉丝经济”的发展完全建立在利益诉求上。  相似文献   

9.
“公”和“私”在政治伦理中是两个相对的范畴。从一般意义上讲,公与私的所指是完全相反的,二者的关系是全体与个体、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公”代表的是一个群体全体成员的利益,集中体现公众的整体意志;“私”是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代名词。如何处理公私关系,协调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始终是政治伦理和政治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处理公私关系的时候,往往会采取迥然不同的原则和方式。公与私的具体内涵和实现途径,会因不同的政治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个方面指出了构建“全球经济伦理”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深入讨论了“全球经济伦理”的内涵、主要内容和一些基本属性,并初步探讨了构建“全球经济伦理”应当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三要素创造价值理论”的演进及其理论困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要素创造价值理论的原始形式,是200年前萨伊提出的“三位一体”公式,这一理论由三个命题组成;然而,由于这三个命题所具有的理论困难,“三位一体”公式只能是一个假说,还不能形成科学意义上的“理论”,三要素创造价值理论的现代形式,是100年前克拉克提出并经后人进一步发展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然而,目前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仍具有相应的三个理论困难;资本的测度与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存在性问题;成本函数的成立性问题;“没有剩余”假定前提的一般性与最大利润二阶条件存在性问题,这是主张“三要素创造价值”理论,特别是主张“资本创造价值”理论的学者所面对的理论困难和必须解决的关键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依法治国”必须与“以德治国”密切结合 “德”、“法”之争,古已有之。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围绕着“德治”与“法治”,“礼治”与“刑治”,“王道”与“霸道”,“仁政”与“暴政”的争论异常激烈,直到今天这种争论仍然存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德治”,提出要“为政以德”;但孔子也曾提出“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法治”,提出要“以法为教”,但韩非曾提出“誉辅其赏,毁随其罚”,“赏誉同轨,非诛俱行”的原则,强调道德舆论的毁誉必须与法的赏罚相协调。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德主刑辅”的思想。认为“刑者德之辅”,“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而苟子则认为但靠赏庆刑罚不能尽人之力,教化不足万能的,主张教与诛、礼与刑相结合。总之,古人在如何处理德刑关系上,主要有“德主刑辅”,“刑主德辅”,“德刑结合”几种观点。事实上,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匡安荣 《经济学家》2003,(1):116-117
中国古典哲学与现代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之间,有着明确的内在联系。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魁奈的“自然秩序哲学”,再到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中间有一条清晰可见的思想线索。我们愈是深入地研究这两种文化,就愈深刻地感到它们就象两个不同的作曲家所谱写的两部交响曲,而其基本旋律却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经济学是一种西学,而应把它视为中西文化在十七八世纪互相融合的产物。(1)人性之“自然”:为我与利己道家学说的思想精髓,从宏观而言,就是“道”之学,从微观而言,就是“为我”之学。与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20世纪的70年代被认为是一个荒唐的年代,疯狂的年代。“晚年的毛泽东”被官方定性为“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但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和“文革”期间的毛泽东思想却在西方世界掀起了一阵思想狂潮。在“马克思主义”的百年思想史上,毛泽东思想(Maoism)是唯一受到广泛承认的中国人的贡献。尤其在法国的“五月风暴”之后,毛泽东主义和中国的“文革”随着激进分子的革命浪潮被卷入了法国。但是,带着对东方乌托邦的幻想隔岸观战,法国人所认识的“毛主义”是一种带有法国政治文化烙印的法式毛主义。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若干相关论作简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段被符号化了的特殊时期,“80年代”正在陷入一场多方合谋的书写竞赛,事关“80年代”本来面目的许多重要问题正在被肆意改写和重构,其肇因皆在于对这一思想史上特殊时段的思想主线有意无意的背离。“80年代”的中心问题是“如何避免‘文革’的重演?”而中心论题则是“反封建”。整个“80年代”文化思潮的演变环节依次是“反‘文革’”,“反封建”,“反传统”,再往后才是所谓“文化热”,而贯穿各个环节的中心线索是对“文革”的反思。“启蒙”是整个“80年代”的基本属性,从“反‘文革’”到“反封建”到“反传统”,全都是在“启蒙”:因此,整个“80年代”都属于“新启蒙”时代。  相似文献   

16.
“和”是东方管理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是管理十五要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融合、和谐、和睦、平和等思想观念,儒家、道家等曾作过深刻阐述。“和”文化在近现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崭新的视角来疏理、审视和借鉴中华“和”文化元素,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继承和实践探索,本文从“五大发展理念”视角出发,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五个新境界”,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动力论”的生产力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论”的平衡增长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发展论”的生态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合作发展论”的国际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共享论”的公平分配理论。从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是研究人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合一的发展经济学。  相似文献   

18.
沈毅 《开放时代》2007,(4):88-104
“仁”、“义”、“礼”的儒家思想之“大传统”,与日常生活中的“关系”、“人情”、“面子”之“小传统”有着某种内在的衔接性与紧张性。就“差序格局”而言,人伦“关系”网络以“仁”作为最高价值理念,其中以工具性资源为主的“人情”实践本质上即为“义”“利”混合的施报过程,以象征性资源为主的“面子”实践则具有比较明显的依“礼”行事之形式主义的“正名”特征,从而形成了工具差序性特殊主义之“人情”实践与象征和合性普遍主义之“面子”实践的糅合。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则可以比较清晰地区分为特殊主义之“情感性关系”与普遍主义之“工具性关系”的不同关系类型。  相似文献   

19.
实证分析表明,当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混向式”价值取向,这种“混向式”价值取向的成因,既有群体的和个体的因素,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针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依据古代文献对惠州西湖核心区域建筑布局复原的 基础上,借用《园冶》“相地”“立基”之说,并结合实测数 据探讨了主要建筑的选址、造景意图和自然山水条件之间的联 系。提出古代惠州西湖建筑的选址布局并非简单的空间布置, 而是融合古典造园理念、宏观山形地势走向及风水思想,最终 形成具有较深刻、丰富的内涵,并符合传统山水审美的规划设 计。通过古惠州西湖为个案探索中国古代大尺度景观的“民族 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