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房价上涨与我国居民福利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斌  高波 《当代财经》2008,(1):15-18,22
从一个社会整体来看,房价上涨一方面可以给拥有住房的家庭带来财富效应.增加其家庭福利;但另一方面,又给没有住房的家庭增加购房负担,带来预算约束效应,造成家庭福利损失.因此,房价上涨对居民总福利的影响.关键是看财富效应和预算约束效应孰大孰小.实证研究表明,1999-2006年我国房价上涨造成城镇居民户均福利净损失为216元/年,占同期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的2.24%.  相似文献   

2.
黄楠 《商周刊》2012,(3):27-28
人均GDP并不等于人均收入甚至人均财富占有量。去年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3.29万元,约为人均GDP的三分之一,而CPI高达5.6%。GDP从生产总值转为人均财富,还要依赖国家各项还富于民、藏富于民政策的贯彻与落实。  相似文献   

3.
张韶天 《商周刊》2013,(2):30-32
不到7年时间,两个“零资产”的外地人,在青岛的家庭财产账簿上,添加了一套位于市南区建筑面积76.5平方米、市值百万元以上的商品房和一辆价值11万元的家用轿车。其收入倍增的秘密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德国住房储蓄及其中国本土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伟琳  刘艳红 《经济论坛》2005,(23):121-123
一、住房储蓄中国本土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 我国住房需求态势分析 1.住房需求总量大。据建设部有关资料显示,到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将从1999年的9.6平方米增加到12.5平方米。城镇现有住房中有4亿多平方米的住房需要拆迁改造。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城镇人口也将从目前的3.7亿增加到6.3亿(王家庭)。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全国抽样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每年新增约1800万~2000万城市人口,按城市人均住房22平方米计算,每年将需要4.4亿平方米的住房。  相似文献   

5.
《经济视角》2008,(6):7-7
5月22日,记者从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获悉。2007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已达8560.30元,比1981年的348.02元增长了23.6倍。1998年房改后,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迅速增加。1999年为10.28平方米.2007年达到20.6平方米,8年人均居住面积翻1番。  相似文献   

6.
一、住房公积金的功能 1.住房公积金能够帮助需要住房的居民定向积累购房款。这是它的基本功能。由于众多的原因,我国目前的商品房价格依然过高.大大超过了普通职工的支付能力。据资料显示,1980年,我国的商品房每平方米平均售价为200元左右,职工平均年收入762元,购买一套50平方米的商品房则需要10000元,是当年职工平均年收入的25倍。  相似文献   

7.
中国房地产市场近期呈现回暖的迹象:全国各大城市住宅成交量明显反弹,一些城市的房价也开始触底弹升。商品房销售不断创新高,全国共销售商品房面积24644.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52%,随着销量大幅增加,开发商迅速提价。从房地产价格变化来看,商品房销售均价4621元/平方米,与2008年全年销售均价3877元/平方米相比上升了19.19%,商品房销售“量价齐升”的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8.
杨文丽 《城市建设》2011,(2):492-492
云南省江城县是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有6乡2镇,总人口121500人,财政收入600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624元,城镇居民收入7645元。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03-2018年人口老龄化、住房支付能力和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考量人口老龄化、住房支付能力与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老年抚养比促进了本省城镇居民住房消费,但是对邻近省份的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影响弱。少年抚养比和住房支付能力均促进了本省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抑制了经济发展情况相近省份的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加入交互项后,老年抚养比改变了住房支付能力对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的作用,对本省、邻近省份的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具有抑制作用。少年抚养比强化了住房支付能力对本省、邻近省份的城镇居民住房消费促进作用。为此,应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平衡区域住房差异化消费。  相似文献   

10.
运用SPSS软件,对2006—2012年揭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与人均GDP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线性回归的曲线拟合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模型显示近年来揭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的增长与人均GDP的增长均呈现正相关关系,通过分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为揭阳市政府制定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一、发展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意义和作用 1.随着住房分配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掏钱买房己逐渐为城镇居民接受并公认之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管是商品房还是经济适用房,能一次性付清房款的人很少。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只有贷款买房,才能圆他们的住房梦。  相似文献   

12.
高楷 《经济导刊》2007,(11):83-84
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 "十五"期间,福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趋于同步.2000年至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432元增至2006的12321元,五年增长65.8%,年均增长10.6%,同期GDP年均增长10.8%,与经济增长趋于同步.而农村居民收入落后于经济增长.2001年至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比较低,均低于同期GDP增长率.2000年至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230元增至2005年的4450元,增加1220元,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6%,只有同期GDP年均增长率10.8%的61.1%,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2000年5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截至1999年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达到创记录的9124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空置6787万平方米,占全部空置面积的74.4%。空置面积增长最快的前6个地区是青海、云南、河北、北京、陕西、天津。 国家统计局另有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自购的家庭住房,使用面积小于20平方米的占7.8%,20—40平方米的  相似文献   

14.
以居民家庭住房支付能力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住房支付能力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及判断标准,并运用月房产支出收入比、月房产消费结余和月租房消费结余等指标衡量北京市城镇居民各收入阶层的住房支付能力。  相似文献   

15.
住宅商品房价位太高,消费者无力承受,是当前住宅商品房动销艰难的主要因素。为此,行家呼吁要采取有效措施平抑住宅商品房价格,鼓励住房消费。 据统计,目前全国积压的商品房面积达328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商品房为2512万平方米。是供过于求吗?若按上海提出到本世纪末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0平方米目标看,即使全国目前空关的商品住宅全部用于上海,还要差2200至2700万平方米。由此可见,造成商品房积压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的房价不断攀升,房价上涨给百姓生活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解决买房难、买房贵的问题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我国中低收入城镇居民住房现状及其原因,阐述了解决中低收入城镇居民住房困难问题的必要性,提出增加中低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和提高收入增长幅度、降低高房价的具体对策,并提出将住房保障纳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经济提示     
《经济》2001,(6)
收入差距加大将削弱中国内需 中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对4万个城镇居民家庭收入调查表明,20%的高收入者拥有相当于42.5%的财富。最近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7%以上,且逐年上升,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徘徊在2%左右,且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8.
尹建中 《技术经济》2000,19(12):11-13
国家为了推进住房制度改革 ,把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作为房改的核心。 1998年 ,共下达了三批经济适用房投资计划 ,建设总面积为 2 12 4 3.0 4万平方米 ,投资规模为 170 3.3亿元 ,银行指导性信贷计划为 756亿元。但由于经济适用房的低价微利特点 (利润率 3% ) ,使得开发盈利水平处于临界状态。商品房价虽然较高 ,因持币观望者较多 ,使得商品房空置规模增大 ,至 1998年上半年 ,空置 70 38万平方米 ,占压资金达 10 0亿元以上 ,开发商平均利润率也只在 10 %左右 ,较我国现阶段社会平均利润率还低。处于“微利”时期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何展现自己…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安徽省城镇住户调查数据探讨了二次分配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效果。研究表明,个人所得税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效果微乎其微;社会保障支出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但是考虑到单位对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配套支出,最终的结果扩大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目前,养老金和退休金对调节收入差距的效果最为显著,但是养老金和退休金的收入差距也比较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立足于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的要求,通过对比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分析此问题的现实可行性,并根据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将"同步增长"的概念明确定义为"适度性协调增长",并提出三条评判标准。同时,采用统计模型以北京市城镇居民情况为例,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实证了城镇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相关结论为解决"十二五"期间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现实冲突提供了有效的理论解释,为相关部门制定"收入倍增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