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商》2015,(24)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对于社区管理应该强调以人为核心,通过社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文首先对现有的社区管理模式进行介绍,分析了在城镇化过程中社区管理主体、资源和体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三元一体的城市社区管理方式,各主体拥有不同的角色定位。最后根据城镇化发展要求,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从社区和农业转移人口两方面来共同推动社区管理。  相似文献   

2.
沈毅 《江苏商论》2007,(6):151-153
在当前市场转型过程中,处于转型过程中的传统社区管理不再完全依靠居委会的一元行政管理,而开始转向居委会、业委会与物业公司的三维架构,即从传统的行政主导型社区转向“国家——社会——市场”相协作的多元治理模式,其中的组织矛盾问题与具体的组织关系定位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在全国一直居于上游水平,但快速的城镇化水平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导致全省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其主要表现是: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制约了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城镇产业布局与适宜人居的环境要求相矛盾等。要治理城镇生态环境,缓解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给城镇发展带来的生态压力,黑龙江省政府应发挥公共政策的引导、协调、制约及分配功能,确立保护环境的发展导向,调整城镇产业布局与结构,限制破坏环境的发展措施,鼓励保护环境的各项举措,以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改善城镇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王晶晶 《中国市场》2011,(48):156-157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社区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和支撑点,必须凸显市场化原则、服务化机制、人本化目标,这也是本文力图构建的社区化管理模式之主线和根本宗旨。本文以此为背景,分析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现有社区管理模式中的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朱洪丹 《商》2014,(15):125-127
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失地农民离开了以土地作为依托的生存环境,进入城市后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诱发一系列的社会风险,且风险容易呈现蔓延的态势。能否治理好失地农民问题引发的社会风险直接关系到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发展前景。本文以分析当前城镇化中失地农民陷入的就业问题、生活问题、保障问题为出发点,结合风险社会理论着重探讨了失地农民问题背后可能诱发的三种社会风险,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社会风险的治理对策,提高城镇化建设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对于农民而言,土地为其生活提供直接经济收益,然而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需求越来越大。政府不得不从面积和规模上加大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的力度,导致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与之紧密相连的征地补偿等问题也日渐突出,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完善土地法律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了解被征地农民的困难并努力解决,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当前,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城镇化量高质低且规模小、工业化水平滞后于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等问题。黑龙江省应选择合理的策略和正确的方法,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工业化的产业升级,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最终形成黑龙江省有特色的城镇化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8.
潘红鸽 《商》2014,(33):77-7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的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人口将面临着人口少、规模小等问题,这对于农村社区的建设是非常不利的。本论文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三条路径,以解决农村社区建设的问题,对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病等问题也逐渐凸显,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城市病的治理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注重改善城市环境、统筹城乡发展,更好地加强城市病的预防与治理。  相似文献   

10.
朱丹丹 《商》2015,(1):84
在人口众多、国情复杂、城镇化加速推进和社会治理水平滞后的现实背景下,研究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是一项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表明,整个社会被分为政治、经济和市民三大领域,市民社会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中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多质态的现象凸显,这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本研究认为中国要寻求政治、经济和市民社会的平衡,需从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社会自治能力、开发企业家精神、健全层级治理体系、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五个层面入手,建立"三位一体"的合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我国社区党建面临着城市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困难,城郊社区利益协调缺乏力度,农村社区资源与人口双流失的问题。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社区党建必须发挥凝聚效应,积极管理流动党员;突出服务导向,主动对接群众需求;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党员教育培训,从城市社区、城郊社区、农村社区三个维度构建社区党建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品牌》2018,(2)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再加上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现代社会的发展将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及农业现代化的多重推动下,城乡社会逐步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城乡基层社区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更加紧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及融合发展机制都对新时期的农村社区及其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当代农村社区相较于之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农村社区的发展历程,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困境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当前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目前关于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本文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经过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并对短期均衡关系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并且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并对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得到了长足进步,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和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提出,逆城镇化现象在我国逐步显现,城乡协调发展成为城市农村经济的共同发展目标。从产业转型升级角度解读我国城镇化与逆城镇化,厘清了三者之间的内在影响机理与逻辑关系,产业结构转型作为中轴力量,与城镇化、逆城镇化进程有着密切联系,在促进城镇化与逆城镇化进程中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当前我国城镇化与逆城镇化应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共同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正因社区为例,考察居民的社区意识、社区参与现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发现,居民的社区意识总体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社区参与度总体水平不高,社区认同感对其社区参与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力很小,社区参与感则没有影响,社区参与的意识与行为明显不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阐述了城镇化背景下社区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社区经济的主要对策,以期促进社区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前,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增强,自然生态环境建设良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了人口流动,刺激消费需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为推动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推动产业整体结构与产业内部优化升级;着力推动与农业相关产业发展;利用临空经济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与产业升级同步,增加就业岗位;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加强投资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相伟 《中国物价》2014,(8):30-34
中国城镇化要从传统模式转向新型模式,这是由基本国情、客观规律和新时代要求共同决定的,这种转型的内涵包括城镇人口由"双轨制"转向"一元化"、发展重点由"扩空间"转向"提功能"、空间布局由"板块式"转向"网格化",要实现这种转型,核心是实施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突破口的深度城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的发展伴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动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但同时老龄人口所占比例逐年攀升,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小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现状,发现其在政策制定、资金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进而探索建立以社区为依托,政府和家庭为帮扶的联动协调机制,以便促进河北省小城镇人口养老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城镇化进程与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为研究的逻辑主线,分析小微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制约因素,再进一步分析城镇化对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推力作用和阻力作用,重点对各种推力和阻力进行详细分析。可以为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促进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等方面提供具体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