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激烈的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国企业家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的优势一面应用在市场经济的土壤中。只有将儒家思想中的精华进行吸取和传承,并去其糟粕,中国企业家才能真正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企业家,才能在世界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家在处理内部关系、社会关系和环境关系三个方面问题所采取的伦理决策和伦理行为途径,论述了如何提升中国企业家的道德伦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4.
这主要是由儒家思想中锐意进取的入世精神决定的.这种精神强调每一个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然后强调那种自我的修身,并逐渐地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儒家文化传统中关于劳作有时、勤勉刻苦、锐意进取、坚忍不拔的工作伦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中国企业家吃苦耐劳的品质.不论是先秦的孔孟之道,还是两汉以后的儒学,乃至程朱理学,其主旨都是经世致用、教民俗化、兴邦安国.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孔子又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要求将内在的修养外化为积极的事功,其精髓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5.
在熊彼特之后,创新作为企业家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受到学们一致推崇和进一步完善。奈特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以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去开辟道路的创新精神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英国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弗里曼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从国家制度政策等宏观层面发展企业家精神。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波特教授强调将一批组织集中到一起进行创新,并把这种形式称为Cluster。1983年,美国管理学Miller提出公司企业家精神,并把创新精神作为其最重要的内容。德鲁克明确把企业家精神界定为社会创新精神,“我们社会需要一个富于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创新与变革是正常的、健康的、稳定的与连续不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人们在最大程度地享受市场竞争带来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也意识到竞争中的无序和残酷,在一味追逐物欲的过程中,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约束。基于此种状况,许多有识之士发出呼吁:重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道德精华,引领市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企业家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家的素质息息相关,谁拥有了卓越的高素质的企业家,谁就拥有了挑战未来的武器。企业家是创新者,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变革的行动者,其主要作用不仅仅是管理好企业的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创造企业的未来。要使企业有一个长远的美好的未来,必须实现企业。 相似文献
9.
10.
12.
企业家、企业家行为与企业家精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企业家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这个称谓被经常使用,凡是企业的经营者或拥有者常被冠以"企业家"的名号.笔者认为,"企业家"涵义的模糊,不但使我们在理论研究上常常犯指鹿为马的错误,也严重影响了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是包含了众多特殊性质的,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内涵广泛及意义丰富的文化有机系统。文章在简要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概念,突出两者在当代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并扼要提出培养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NGO作为现代社会公共治理的重要标志和元素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与重视,但在我国,NGO却仍然缺乏应有的科学发展及伦理精神,还面对着众多的伦理失灵问题,这显然无法应对日益繁杂和多变的公共事务治理。规避NGO的伦理失灵,寻找NGO角色复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的企业家在东方儒家柔性文化与西方科学管理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往往容易造成身份的迷失。事实上,无论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企业的长远考虑,中国企业家在新经济时代必须有自身明确的身份定位。基于此,通过分析中国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形成自身独特竞争优势的原因,以期找出中国企业家应有的角色担当。 相似文献
17.
一、当前中国企业家队伍的状况 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运行轨迹,我们不难看出企业家在其中的作用,如果缺了企业家这一核心要素,其变迁和转轨便难以发生。新一代的企业家不再是靠敢打敢拼起家,而是逐渐成熟的稳健经营、扎实管理型的全新的经营者,他们目光长远、思路超前、理念新颖、境界崇高。我们从这些精英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大批新一代的企业家正在成长,我们更看到了我们中国步入世界前列,且必然强大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正>一、儒商产生的背景及特征在当前我国的企业经营实践中,倡导回归传统儒商理念的主张颇有市场,这些观点大都将企业的整体经营伦理与企业经营者个人的经营伦理不做区分,并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内省式的伦理主张简单地引入现代企业经营实践,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