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如果三个臭皮匠总是意见一致时,也就只能顶一个臭皮匠;如果三个臭皮匠经常发生意见冲突,且得不到正确的处理,那就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相似文献   

2.
“团队精神”作为一个流行的词汇,好像从没和绘画专业发生过任何关系。是这个行当有史以来就这个样?还是我们过于狭隘,认为绘画艺术创作必须是个体的。中国文字之“团队”有“口”“才”的人和一群“耳”听的“人”组成的组织。中国人已经用“相形”和“会意”完美的解释了什么是团队。也就是说我们并不缺少“团队精神”,团队即是一种精神。俗语有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见团队意识、团队精神早已经在普通的劳动人民心中扎根。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安定社会.治理天下,他从立法入手,制定汉科(律)。并指出:“孙吴所以能制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执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明”、二是“严”。  相似文献   

4.
人与其说受制于工具,不如说受制于视野。”20年前,西方的两位管理大师巴斯克、艾索思就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慨。而在中国,“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思想自古以来便深入人心,还有句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对于真正高明的企业管理者而言,其扩展“视野”的最好方式,就是在身边聚集一批“视野开阔”的人才。姚小东,现任河北滦河实业集团董事长,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广罗人才的“有眼光”的人。1990年,年仅23岁的姚小东辞去待遇条件较好的公职,以6000元资金起步开始从事个体贸易。有一定积累之后,于1992年开始兴办水泥厂等实业,并投资煤井。企…  相似文献   

5.
情绪是个坏东西!诸葛亮三气周瑜.以至于在临终前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悲情慨叹。令一代枭将周瑜撒手西归。情绪是个好东西!诸葛亮三气周瑜.令善于度势的诸葛亮进一步巩固了蜀国在三国中的地位,传为千古美谈。[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张军 《企业天地》2003,(2):29-29
在选拔、使用人才问题上,我国历来推崇“伯乐相马”模式,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古往今来,许多“伯乐相马”的佳话广为流传,诸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祁黄羊举贤不避亲和仇”等等。诚然,古代先贤“伯乐相马”的用人之道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然而,“伯乐”也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里的人,在评定“千里马”时,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喜好和感情烙印,难免会出现鱼目混珠,甚至良驹不得其所的情形。历史上人才难辨的例子并不鲜见。诸如诸葛亮错识马谡而失街亭,富尔顿被拿破仑视为骗子…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执法严明的启示□孔令平田化雨卫东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安定社会,治理天下,他从立法入手,制定汉科(律)。并指出:“孙吴所以能制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执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明”、二是“严”。所谓“明”,一是表现他对各种...  相似文献   

8.
箴言     
《秘书工作》2013,(8):3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毛泽东有些同志以为天下是我们打下的,一切要服从我们。这是非常错误的。实际上群众不一定会服从你。领导不是自封的,要看群众承认不承认,批准不批准。——邓小平  相似文献   

9.
作为真正现代市场经济下企业的企业文化, 是过温饱线之后的产物。“道”和“德”不是一个东西。孔子《论语》说:“志于道,据于德。”前者是价值追求,后者是行为规范。“道(价值)”是第一位的,伦理要服从价值观,不能颠倒过来。一个企业是一个组织,不是团体。团体强调稳定,趋向保守;组织(企业)则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否则就会被激烈竞争着的市场抛弃。“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话是错误的, 荒唐的。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试问"臭皮匠"们如何胜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呢?只因为三个或更多的"皮匠"们相互协作的结果。现在时代的竞争态势已经很明显,一个伟大的团队远远胜于英雄个人的作用,团队眼光、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优秀的团队,也能够创造一种机制和组织氛围,使团队成员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产生以一当十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中外管理》2004,(9):26-28
三年前,他就是”零股份独立董事制度”的反对者(参见本刊2001年第7期封面文章):三年后.他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再次对本刊表示:独立董事既做不了”包青天”,“诸葛亮”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2.
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岐山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实践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豪言壮语,五丈原也以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而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的家训《戒子》篇云:‘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位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精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去培养企业的人才?诸葛亮的家训给了我们以启示——节俭养其德明朝庄无臣有言:“有德之士,如夏日之前,冬日之炉,不求亲人而人自亲之。”可见德之于人是何等重要。在企业中,培养人才之德,方法多种多样,但诸葛亮的“俭以养德”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权谋,而是斗争和艰难,激情和痛苦。”可见德的养成需…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七字识人”中的管理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不仅谋略过人,在选人、用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善于从人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来考察识别人才。  相似文献   

15.
叹杨修之死     
一我知道“三国”的故事似乎应是从小学看小人书和连环画开始的。从中学到大学,正版的《三国演义》虽然也草草地读过两遍,但充其量只是看个热闹。真正留在记忆中的除了妇孺耳熟能详的类似“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刘玄德三请诸葛亮”、“张翼德横马长坂坡”、“周公瑾纵火烧赤壁”、“诸葛亮空城退司马”等几个有限的口口相传的故事段子外,其余的就剩下一点点对汉丞相五丈原归天后莫名其妙的悲凉了。后来书看得多了,倒觉得自己十分幼稚可笑。小说就是小说,书中之事又何必认真?况且《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开篇词已…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老幼皆知的历史人物。对于诸葛亮的出山立业,人们往往侧重于刘备的思贤若渴,而忽略了诸葛亮的自我宣传。孔明先生不但智慧过人,而且他的自我推销意识即使在今天也应该是先进的。请看他的出师表所言:“臣本布衣,本想苟全性命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但……”云云。试想,如真象孔明先生所言,不求闻达于诸候,那何必还要“自比管仲、乐毅”,还要广泛地向他的友人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政治大计惹得刘备来“三顾茅庐”呢?看来,诸葛亮久怀出山报国之意,一直在伺机而动。那么他在出山之前一定会对天下诸候做过…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里,有个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说的是刘备死后,诸葛亮为北伐中原,统一全国,首先要定门后方。公元225年,他亲率大军安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南中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联合各部落首领顽强对抗。诸葛亮擒住他后,亲去其缚,列位于帐,好言抚慰,以礼相待,给予鞍马,送其归寨。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擒住,却又轻易放回,众将都不理解,问曰:“何故放之?”诸葛亮笑曰:“吾三番擒之而不杀,诚欲服其心,不欲灭其类也。”在诸葛亮的感召之下,孟获被七擒七纵,终于心悦诚服。南中人民为诸葛亮立祠享祭,呼之为“慈父”。  相似文献   

18.
《科技与企业》2006,(6):27-27
剑门关 三国蜀相诸葛亮为北伐中原.经剑门而六出祁山。他见此处壁高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故在此依崖垒石砌门.建关设尉.从此有了“剑门关”之称。加之剑门阴溪穷谷,万仞直下.莽崖峭壁.有“天下雄关”之称。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足智多谋,为蜀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在领导方式上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事必躬亲。诸葛亮身为蜀相事无巨细“皆专之”,竞到了“杖二十以上亲决的地步”,他还曾“自校薄书,流汗竞日”。试想,如果诸葛亮将众多琐碎之事合理授权于下属处理,而只专心致力于军机大事、治国之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又岂能劳累而亡,导致刘备白帝城托孤成空,阿斗将伟业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20.
果断授权     
你会授权吗? 《资治通鉴》中有段描述诸葛亮的话:诸葛亮曾经亲力亲为地校对登记册,主簿杨禺面为此劝谏:“治理国家有其规则和秩序,上下各自职务不能相互侵犯。”他举例,有户人家,男仆耕田种地,女仆烧火做饭,他们各自负责各自的工作,家里井井有条。有一天,主人打算亲自去做所有的琐事,结果不但自己累得疲惫不堪,而且一无所成。虽然杨颗以此来劝说诸葛亮,可惜诸葛亮还是凡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有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