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云南国债投资的基本经验,剖析云南国债投资管理及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国债资金的投资运营机制及其对云南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变革的启示,旨在对进一步完善云南国债投资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为抵御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从1998年起实施了以扩大国债投资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至今,连续四年实施国债投资政策,成效显。目前,我国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于是,关于“积极财政政策应否淡出”众说纷坛。究竟“是否应继续实施国债投资政策”成为争论的焦点。本着眼于我国国债投资政策实施的现实状况,结合中西方经济学理论,就国债投资政策的利弊效应进行分析。认为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国债投资政策宜进不宜退。  相似文献   

3.
国债规模投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的加大,国债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在国债投资效率不高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基本上是依靠国债积累率,进一步说是依靠国债规模投资的推动。本在重点分析国债规模投资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三条对策性建议:一是矫正国债资金使用方向,提高国债投资效率,使经济增长由速度型向效率型转换;二是调整国债积累率,控制国债规模,努力防范财政风险;三是改变国债资金使用方式,加强资金管理。  相似文献   

4.
国债规模投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的加大,国债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在国债投资效率不高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基本上是依靠国债积累率,进一步说是依靠国债规模投资的推动。本在重点分析国债规模投资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三条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政府实施了以财政扩张为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增发国债促进社会投资的增加。但一些学者认为国债的发行对民间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本文以国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为出发点,对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国债拉动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国债发行不会对民间资本的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反而由于我国国债投资的同时具有很强的生产性,因而对民间投资具有“挤进效应”。  相似文献   

6.
1998年下半年以来,中央一直把宏观调控的重点放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上。即向商业银行增发国债(1998年增发l000亿元特别国债)和运用适当规模的财政赤字(1999年预算赤字再次增至1503亿元),加大财政支出力度,作为启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本文认为,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关键在于:政策当局应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合理调整财政政策的力度和重点。以促进居民消费和社会投资的全面上升以及经济运行质量的全面提高。政策的着力点应向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水平、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倾斜。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建立动态宏观经济模型,分析了私人储蓄增长大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实际经济数据表明,储蓄向投资转化不力正是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政府通过扩大国债规模,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从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出发,本文提出了发行国债规模的两个参考条件,同时认为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条件下可以允许较高的国债规模。  相似文献   

8.
国债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行国债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债对民间投资是否存在挤出作用成为了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对投资主体投资份额、总量的相关分析以及国债投资方向的聚类分析,认为现阶段由于国债投资方向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原因,国债发行对民间投资挤出作用较小,带动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从1995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面对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原来以国债进行公共投资为主的增支政策力度应减弱。近期财政政策走势为:一是财政政策的实施对象应包括民间经济,二是应启用减税政策,三是财政政策的方向和措施应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新一轮经济增长已经开始启动,已持续6年的直接国债支出政策已不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急需转型。新的财政政策应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场机制为目标,将直接投资转化为间接调控,在熨平经济波动的同时重点着眼于前一阶段因改革忽视或延迟而又急需调整的问题,如结构性减税、税费改革、缩小城乡差距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