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的“三农”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但是,事关“三农”领域的发展问题仍然对乡村振兴有所掣肘,农民尚需通过集体的力量追求美好生活。而且,当代中国的农民集体诚然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农民组成的农民成员集体。所以,为了促进农民获得更好发展,有必要以发展权为根基建构起农民集体发展权,农民集体发展权是农民集体在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过程中得以主张协调、均衡、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人权。正因如此,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三治”有机结合、优化“后脱贫”时代农村社会保障供给是农民集体发展权的具体实现导向。  相似文献   

2.
有关当前我国农民概念界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关当前我国农民概念界定的几个问题张义“农民”这个司空见惯的字眼,其概念似乎清楚但不明晰,人们往往理解不一致,致使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研究受到影响,给有关农民政策的制定带来不便。本人想围绕农业农民概念和农民问题从三个方面谈点看法。一、对农业概念内涵的重...  相似文献   

3.
农民怎样进城,何时进城,进城农民如何生活,滞留乡村又如何保持基本的体面和尊严?尊重农民作为理性的利益者,从农民的角度考察农民进城的态度,由“关注农民”转为“农民关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一个村的视角来看农民进城的态度,从较小的范围即微观上进行具体描述以便更接近于乡村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民的分化与流动陈家骥中国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又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二是加快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在这个大背景下,出现了所谓的“民工潮”,那它必然带有时代的烙印和中国特色。一、农民流动是农民分化的过程“民工...  相似文献   

5.
法律之生命在于施行。一部为农民而生的《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颁布,为甘肃省乃至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翻开新篇章,我们在欣喜鼓舞之余,不可忘记,农民教育培训长期性、基础性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用新思路培训新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培训也面临新的问题。因此,必须要用新的思路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7.
近来一些研究农村经济问题的专家们在谈到如何使农民尽快走上致富之路的问题时指出,采取多渠道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是极为有效的途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十条路”可走。一是走区域经济之路。根据地域特点和需求,着力开发某一产业或产品,努力形成“一产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经济格局。二是走多种经营之路。要面向市场,立足优势。大力发展猪、牛、羊、兔、鸡、鱼、果、药、菜等多种经营骨干品种,形成规模,提高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三是走高效农业之路。农村要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广优种良法,促进农户产品优质、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肥乡县委、县政府针对农村从事经纪活动的组织和人员偏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纪活动不规范,服务功能不完善的实际,切实把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健全组织、培训人员、政策扶持、荣誉鼓励,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干部群众破除了“无商不奸”的陈腐观念,初步形成了一个“无商不活、无商不富、无商不荣”的良好氛围。到目前,全县农民经纪人队伍从无序到有序迅速发展壮大,年成交额在120万元以上的农民经纪人达86人(其中有36人在县工商局正式登记),…  相似文献   

9.
王琪 《山西农经》2023,(7):163-166+172
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仅需要健全的法规制度,还需要结合地区地理特点和农业生产差异,形成地方特色鲜明的培育模式。文章阐述了日本和韩国多层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美国和加拿大农、科、教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英国和法国校企合作渗透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借鉴发达国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经验及典型做法,总结国外培育经验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启示,以期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提供经验指导,提升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陕西省强化措施,采取抓点带面的方法,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蓬勃发展,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加入WTO之后,我省农业、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竞争形势,经营规模狭小与日益扩大的市场之间的矛盾已成为阻滞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各地的初步实际看,组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实施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  相似文献   

12.
加速农民市民化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琼 《农村经济》2005,(2):103-105
在工业化、城镇化大潮中,农民进入城镇经商、打工或因土地被征用为成为了城里人。然而,在户籍制度、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住房方面却受到种种限制。为了使进城农民真正享有城市市民待遇,就必须创新户籍管理制度,减少农民进城落户的种种限制,创新就业制度,打破城乡就业壁垒。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将新市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畴。建立面向城镇所有成员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创新教育制度,让进城农民的子女入学享有市民子女同等待遇;创新住房保障制度,让新市民能住上经济适用房。  相似文献   

13.
职业农民(farmer)是指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与职业农民相对的是传统农民(peasantry)。据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的经典定义,传统农民主要以维持生计为目标追求,他们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长久以来,西方学术界一直以“peasantry”,而不是“farmer”称呼中国农民。原因是“peasantry”作为构成中国社会的主体,过去的自给自足小农生产模式和长期未得到解决的城乡二元化结构,使得中国农民大多源自“无奈的世袭”。如今,在长三角地区,农民正由“身份”向“职业”转变,从而涌现出一个日渐扩大的职业农民群体,他们正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破解“农民无法致富”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年底,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古宋乡宋大庄杜在当地乡政府的强制下,进行村盘的整体搬迁,给市政府规划筹建的第一试验小学分校腾出建设用地。搬还是不搬?以后怎么办?整个寒冬,这个问题一直狠狠地纠缠着宋大庄村民的心,真可谓。  相似文献   

15.
松江工业区领导十分重视农民增收工作,把农民增收工作作为工业区党委、管委会的主要工作来抓,三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民人均收入2005年达到8158元,比2004年增13%。2006年预计人均收入9140元,比2005年增12%。我们对农民增收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袁国玲  韩俊梅 《南方农村》2012,28(11):49-53
基于农民自身的经济压力和务农低效,农民外流成为理性选择的趋势,农民分化不可避免,衣地流转不可持续,真正的农民自愿合作难以产生,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政府应着手选择性地培育农村种植能手,促进具有奉献精神的农业大户群体的形成,进而在同质性新型农民之间产生真正自愿的合作是农业增效的突破路径,在此基础上组建的合作社能够发挥家庭承包生产与规模化经营的组织优势,有利于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从而提高农业效益。  相似文献   

17.
贫困农民在跨进温饱线不久出现“返贫”的现象,不是个别的,这里有外界的问题也有农民自身的问题。如何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防止农民返贫,是我国现阶段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视点     
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问题是涉及国家长远利益和农民切身利益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期特稿刊登李炳坤的文章《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土地问题》,提出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问题,必须坚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两条原则,重点做好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征地制度改革、土地市场和农民宅基地四个环节的工作,阐述了当前国家改革征地制度,严格保护耕地,维护农民利益的基本政策趋势,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值得一读,加以研究运用。  相似文献   

19.
马莉 《农村经济》2007,(10):70-73
当前,农民已分化为纯农户、农民工和失地农民,三者在职业、收入、居住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因而其社会养老保险也应有所别;对纯农户、应采取“基础养老保险”+“附加养老保险”模式;对农民工,应实行“个人帐户”+“社会统筹账户”模式;对失地农民,应探索“个人账户”+“基础养老金账户”+“储备金 账户”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纯农户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配套制度;明确失地农民主体地位,完善失地补偿安置制度,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20.
若曦 《农村展望》1993,(3):24-24
以前农民生产农产品的品种、数量,都根据政府下达的指令性计划进行,许多农产品国家包销或采取保护价收购。1992年以业,许多地方的政府对农业生产不再下达指令性计划,“农民产、国家销”的旧格局被打破,许多农民由于缺乏商品经济知识,对市场不甚了解,因而对市场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心理,不敢、不愿“下海”。不少农民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农产品,只好守旧摊子。有的为避免市场风险,干脆采取抛荒的消极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