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当前金融监管体制存在助推泡沫、目标冲突、信息不畅、责任分割、执法不力等主要问题,认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应该反思权责割据逻辑和金融监管与金融救助分离的逻辑,最后从系统稳定角度提出了构建新型中央银行监管架构的政策建议,包括统一货币政策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统一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统一金融基础设施和统计系统。  相似文献   

2.
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和政策目标一、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宏观审慎监管是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且相互补充的监管理念。微观审慎监管主要是针对金融企业的微观个体而言,包括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明确运行规则、确保金融机构个体安全。微观审慎监管中包含了一个隐性假设,即通过确保监管对象个体的稳定可以实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但从此次金融危机所暴露出的问题来看,这一假设并不绝对成立。一方面,虽然微观审慎监管努力使金融机构作为个体与外生风险相隔离,但不能  相似文献   

3.
2003年9月国务院确定的人民银行“三定”方案及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都明确了人民银行今后将围绕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三大方面开展工作。也就是说,维护金融稳定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具体的监管职能(市场准人监管、市场运营监管、市场退出监管)被分离后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而维护金融稳定.从各国中央银行既有的实践看.大多通过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安排进行,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要求.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与金融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及存款保险制度(包括投资者补偿机制)共同构成一国金融安全网的三大基本要素.成为一国银行业监管当局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先决条件。随着我国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不太完善的情况下.重新认识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合理地解决相关问题和建立相关制度.发挥其稳定金融作用.将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已经成为当前国际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正致力于降低其道德风险,终结大型金融机构“过大而不能倒”的局面。我国的监管需要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建立健全金融基础设施,积极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为防范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5.
宏观审慎监管将整个金融体系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重点关注对金融稳定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并由监管当局采取针对性的监管措施,维护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包括宏观审慎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安排三大要素.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应从建立宏观审慎框架和宏观审慎分析系统着手,并注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6.
关于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球金融危机后,在强化微观审慎监管的同时,全面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国际共识。宏观审慎监管将整个金融体系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重点关注那些对金融稳定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采取针对性的逆周期监管措施进行调节,维护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包括宏观审慎监测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安排三大要素。美英等国为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成立了相应的宏观审慎监管机构,其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应构建宏观审慎监管实体,启动宏观审慎监测分析系统,并注重研究开发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7.
杨柳 《西安金融》2005,(10):24-28
本报告介绍了2004年11月成立的香港商业信贷资料库的涵盖范围、非法定强制、企业自主参加、银行全面参与、大型金融机构发挥积极作用等基本情况和银行共享信息、资料保密、信息利用等具体运行规则,HKMA也会根据银行向资料服务机构提供商业信贷资料及使用这些资料的具体程度,来评估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若HKMA认为某银行未适当使用资料服务机构的有关设施,HKMA可要求该银行限制其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以降低风险。对我们的启示:(1)征信业监管当局角色定位要准确;(2)金融机构必须明白信贷信息共享系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公共产品,根本目的是为了金融机构稳健运行和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并不是在为央行等监管当局完成工作任务;(3)充分发挥大型金融机构在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存款保险机构等这些金融公共产品(金融基础设施)时的积极作用;(4)条件成熟时可推进我国征信市场体系的市场化运作程度;(5)征信体系的建设需要银行监管当局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金融监管组织结构在具体形式上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模式:统一监管模式和分业监管模式.统一监管模式由一个统一的机构实施对所有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监管,监管者不仅要对金融安全和稳定负责,防范和化解系统风险,还要对金融机构审慎经营、商业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管.分业监管模式则由多个机构实施对不同金融产品、不同金融机构和不同金融市场的监管,监管机构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在其权属范围内执行监管权力、履行监管义务.即由银行监管部门(中央银行或银行监管委员会),证券监管部门(证监会)和保险监管部门(保监会)分别实施对银行、证券和保险的监管(吴风云等,2002).  相似文献   

9.
宏观审慎监管是针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监管,目的是保持金融稳定。它与微观审慎监管有较明显区别,微观审慎监管的目的在于限制单个金融机构的危机,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消费者的  相似文献   

10.
<正>硅谷银行经营投资基本践行了微观审慎理念,其倒闭实为宏观政策变化对特定个体造成的“困局”。3月10日,美国硅谷银行倒闭,而此前硅谷银行连续第五年被《福布斯》评为美国最佳银行。研究发现,硅谷银行从市场公认的“优等生”到突然倒闭,实为宏观政策变化对特定个体造成的“困局”。这启示我们,金融领域微观审慎不足以应对宏观不稳定(如持续激进加息)和中观局部不平衡(如科创行业下行)。对此,金融监管当局应从维护宏观预期稳定、优化微观监管策略、加强风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建立健全宏微观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全球开放性统一市场体系下的经济与金融运行,正日益受到市场利益与风险传导机制的作用。我国合作金融具有的封闭、脆弱、低质、社区、落后等特征,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环境下面临的风险更大。建设小康的金融服务对合作金融要求更高,对其审慎监管较之“大银行”要更细致、更有效、更迫切。合作金融运行与监  相似文献   

12.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深刻认识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需要在现有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巴塞尔协议Ⅲ对全球银行业控制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提出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本文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梳理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金融创新监管、影子银行监管等角度,对如何在遵循巴塞尔协议Ⅲ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充分发挥银行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金融危机及其余波要求立即对金融监管进行改革。除了强化审慎监管和减少套利这些基本措施外,监管也需要从宏观审慎的角度直接明确地面对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而不只是监管单个金融机构,这种观点在此之前和者寥寥,现在却认同者甚众。此次危机还强化了人们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之间关系的关注。危机之前,中央银行家普遍认为,金融稳定不应该是货币政策明确关注的问题。虽然现在很少有人会持这种观点,但与物价稳定和就业充分等传统货币政策目标相比,对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4.
次贷危机的发生再次引发人们对微观审慎监管模式的反思,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者,忽略金融控股集团在衍生品市场上共同风险暴露、对顺周期性效应无能为力等原因,使得单纯的微观审慎监管在降低单个金融机构的个体风险的同时提高了系统性风险,难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后危机时代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成为改革的主要方向,文章从金融消费者保护视角反思微观审慎监管模式的缺陷,提出必须完善我国宏、微观审慎监管,切实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次贷危机至今,全球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始终着眼于防范传统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却忽视了新兴的全球稳定币及其所引发的支付方式变革.全球稳定币诱发系统性风险的路径不仅包括因为替代法币支付功能从而加剧金融功能的脆弱性,还包括加深金融结构集中度与金融网络复杂性.同时,全球稳定币给既有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造成监管信息滞后...  相似文献   

16.
李凤雨  翁敏 《西南金融》2014,(11):51-54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英国政府反思了三方监管体制(财政部、英格兰银行、金融服务局)的弊端,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改革思路是加强英格兰银行在金融稳定的作用;赋予英格兰银行开展审慎监管的核心职能;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行为监管,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金融消费者的教育。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与英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较大差异,但监管目标却一致。借鉴英国改革思路,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思路可以是:明确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行为监管的区别;加强监管协调机制;做好金融消费者教育,保护市场公平;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英等国家和地区在金融监管改革中均赋予了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从理论上分析,加强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构建我国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应明确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的法律地位,赋予其开发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权力,并建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8.
梅声洪  梁涛 《新金融》2016,(4):33-37
次贷危机的发生提高了人们对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的关注程度,人们开始反思只强调微观审慎监管,忽视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消费者的影响。实际上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消费保护具有重要影响:减少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损害;控制金融机构的共同风险暴露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侵犯;控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跨市场、跨行业风险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侵犯以及预警与化解系统性风险,从而避免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文章探讨了我国宏观审慎监管存在的不足,对我国如何健全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危机之后,金融稳定政策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现在通常被认为与货币政策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是中央银行的职责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银行机构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已经在单个银行机构的传统微观审慎监管方面迈  相似文献   

20.
稳定与竞争:中国金融监管的目标聚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峰  李华民 《南方金融》2003,43(10):28-30
金融监管的目标是实现金融稳定,进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寡头主导、大中小机构共存的市场结构具有保证市场稳定运行的内在机理。我国已经形成了寡头主导、大中小金融机构共存的市场格局,但由于具有行政制度安排特征,同时由于具有“二国有”特征的中小金融机构的竞争实力过于薄弱,我国金融机构的结构体系总体上垄断有余,竞争不足。因此,我国金融监管理念应实现古典监管理论的回归:抑制金融垄断,促进金融竞争。在“后渐进改革”时期,促进竞争的途径是非国有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实现金融机构的空间布局合理化,由此推动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