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清代以来东北草原的开发及其生态环境代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衣保中 《中国农史》2003,22(4):112-119
我国东北地区拥有广阔丰美的草原,科尔沁草原、松嫩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都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清代以来,随着蒙地的开放,大量移民迁入草原地区开辟垦区,尤其是日本侵入东北后大肆掠夺东北的草地资源,使东北的草原面积趋于萎缩,草原过牧日益严重。草原退化、荒漠化和盐渍化成为东北草原不合理开发而造成的严重的生态环境代价。  相似文献   

2.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生态足迹方法研究计算了三江源区藏族牧民生命周期内消耗的草地生态足迹及其补偿标准,并结合研究区退化草地面积对移民的适宜数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维持一个牧民一生饮食消耗所需的草地面积为2.44 hm~2,维持基本收入所需草地面积为3.88 hm~2,二者总计为6.32 hm~2。人均补偿标准应该为(人均寿命-现实年龄)×草地单价×6.32。以退化草地面积为核算依据,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需要搬迁的移民数量总计为3.70万人,所需资金总量约为39.35亿元。  相似文献   

3.
地方简讯     
青海7300户牧民退牧还草定居城镇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的青海三江源地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块湿地。近年来,随着牲畜超载和资源过度开发利用,该区域面临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雪线上升、冰川融化、湿地萎缩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去年青海省启动了三江源退牧还草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退牧还草1.5亿亩。今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基于遥感技术识别诊断黄河源区矿山开发造成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状况,以期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实地调研、空间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矿山露天开采,尤其是煤矿、建筑用砂采场以及煤矸石堆放是造成黄河源区重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的主要驱动因素。源区范围内60.40%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持续威胁黄河源区生态安全。(2)矿业开发主要造成黄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受损面积占比51.59%,严重威胁源区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3)矿业不合理开发造成黄河干支流两岸10 km范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敏感区域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受损,生态廊道效应减弱。研究结论:在查明黄河源区矿业开发现状特征基础上,识别诊断矿业开发造成源区生态受损和退化状况是维护黄河源区生态安全,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  相似文献   

5.
加强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珍稀野生水生动物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源地区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区,这一地区属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腹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沼泽、湖泊等湿地星罗棋布,是我国江河支流最多、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故有“中华水塔”之称。这一地处商寒缺氧,生态系统极其脆弱,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构成独特的动植物区系和生态系统,生态种类丰富多样,为“大鲵”、“哲罗鲑”等珍稀野生水生动物的栖息地,是重要的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  相似文献   

6.
<正>为加快治理沙化退化草地步伐,"十一五"期间,我省围绕治理草原生态环境和开发饲草料资源两大任务,坚持把飞播种草作为治理沙化退化草原、发展草地畜牧业重要手段,先后调用各类牧  相似文献   

7.
信息广角     
我国加大畜牧业发展 环境治理力度 为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将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中的草地生态恶化、饲料资源短缺、规模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农业部提出,牧区畜牧业要将草原建设与畜牧生产并举,实现草畜同步增长。在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和三北生态脆弱地带,要积极种  相似文献   

8.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性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土地总面积为305.7万hm2,其中草地236.1万hm2,占77.2%,是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地区。该区曾被誉为"黄河蓄水池"的玛曲湿地趋于干涸,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该文在对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现状进行了剖析的基础上,依据有关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结合天然草地分布的实际状况,建立了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对该区的草地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均属于中度和强度脆弱范围,并就此分析了原因,以期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艳得 《水利经济》2001,19(1):51-51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是维系整个二江一河流域水资源平衡的“水塔”。源头地带的生态环境状况 ,对维护整个流域水系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生态地位和生态效应对全流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三大流域内自然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严重 ,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为改善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全社会必须从战略高度来重视和保护江河源头的生态环境 ,突出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为西部大开发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西部大开…  相似文献   

10.
玛多县地处黄河源头,草地退化面积达16000多平方公里。占天然草地的70%;牲畜存栏数从二十多年前的67万头只,下降到不足24万头只;贫困人口达839户3219人。占总人口的26.47%。从2000年开始,在政府的关心下先后实施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等工程,从2005年开始又将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治理项目工程,以保护和重建生态系统。今后任务是:确立生态立县战略,采取综合措施,认真治理退化草地,改善黄河源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长江、黄河和国际河流澜沧江一湄公河的发源地。其地处青海省青南地区青藏高原腹地,包括青海省的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的全境以及黄南、海南、海西州的部分地区。其平均海拔在4000m 以上,总面积达31.8万km~2,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44.1%,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3%,三江源区人口约55.6万,占青  相似文献   

12.
从1998年起,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建立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及森林生态效益进行科学监测和评价,以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效益和管理水平。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组建的具体方法是:在现有的森林资源监测、荒漠化资源监测、野生动植物监测、湿地资源监测、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的基础上,在黄河、长江生态环境林业重点治理工程建设区内,建立20个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站;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区内建立20个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站,共同组成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林业建设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我国建立林业生态环境监测…  相似文献   

13.
韩永荣 《水利经济》2004,22(5):55-57
阐述青海省水资源形势,针对降水量稀少、草原面积退化、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冰川湖泊湿地萎缩、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土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河流水质呈急剧恶化态势、天然植物或植被逐渐萎缩等问题,分析、研究生成原因和发展演变态势,并提出应对措施、对策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山川秀丽 ,资源丰富 ,开发潜力巨大。但目前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业和农村经济落后。同时 ,西部地区为我国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和上游 ,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因此 ,要处理好改善生态环境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系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长江、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西部大开发中就应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立足资源优势 ,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 ,走生态农业之路。一、西部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是农业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改革…  相似文献   

15.
王建革 《中国农史》2002,21(1):3-16
1940年和1941年,日本张家口经济调查所的专家对察哈尔和锡林郭勒地区进行点线式调查,出版了2份调查报告。本文以此为基础,对传统草原生态的状况作大致的描述。并通过与1990左右草原状态的对比,分析了草原生态的变迁。在1940年左右,半农半牧区的草原的北部仍有大片未退化优质草地。纯牧区的植被退化只发生在居民点、寺庙、和水源附近,有大量的草地未被充分利用。50多年来,由于过牧化和干旱化的发展,草原生产力下降幅度很大,产量至少下降一半。在大多数地区,植被出现了结构性退化。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退化尤为严重,在东部的草甸草原,尽管生物量下降,但草种结构的退化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试点工程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部地区地处长江、黄河上游 ,是中国自然生态脆弱和敏感地带 ,其地质地貌复杂 ,自然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不佳 ,高度重视和科学实施退耕还林 (草 )试点工程 ,对于逐步遏止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有效恢复长江、黄河上游生态系统 ,促进西部不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调查研究表明 ,自 1998年 9月和 1999年 10月起实施的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长江、黄河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试点工程以来 ,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积极配合西部各省 (区 )地方…  相似文献   

17.
河南县草原建设和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长期受自然和人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草地退化形势依然严峻,草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正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六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介绍了西部地区为化解危机采取的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水利、林地、草地、湿地、保护地和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六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9.
草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世纪难题,由于各种原因,我国90%的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其中中度以上退化程度的草地为1.3亿公顷(包括沙化、碱化),而明显退化的草原正以每年0.2至0.3亿亩的速度不断扩大。另外: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有1333.3万公顷农田受到风沙侵袭,每年草原沙漠化、盐渍化达67万公顷。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特别是把发展牧草养畜,推动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提高到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2012,(9):112
草地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瓶颈问题之一。这是因为:一是由于海拔高,气候严寒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中国草地完全有别于世界上的其他草原,很多国际经验难以发挥作用;二是中国草地与民族地区高度重合,草地发展不好,必将加剧社会矛盾,破坏民族和谐与国家稳定;三是如果不及时遏制目前草原沙化的势头,未来有可能在中国西部和北部出现大面积草原沙漠化,让中国丧失生态屏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