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墙材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的不断深入,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以下简称轻集料小砌块)的生产及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在某些城市和地区已成为取代实心黏土砖的主要墙体材料,砌块作为替代粘土砖的墙体材料,在节土节能和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开始产生首次社会效益,本篇对砌块的推广和使用做—探讨。  相似文献   

2.
建筑节能是指提高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效率,用有限的资源和最小的能源消费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调、照明、家用电器和热水供应等.建筑节能关系到建立人民小康居住水平的实现.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有利于减少建筑能耗,节约资源;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轻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实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财经界》2006,(12)
吉安市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成立于1993年3月,系我市新型墙体材料行业管理部门,现有工作人员12人,全面负责全市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等项工作。十多年来,我市墙材革新事业取得了一定成效。总的概括起来,就是五句话:一是建立了组织机构,形成了全市墙材革新组织管理网络。二是争取了市、县(市、区)政府一系列政策支持,基本建立了主体法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的政策法规体系。三是因地制宜发展了以“非粘土烧结空心(多孔)砖、页岩砖、煤矸石砖、混凝土多孔砖、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玻璃…  相似文献   

4.
小城镇新型墙材结构体系应该要适应当前我国小城镇居民住宅形式功能的变化,满足不同小城镇居民不同经济收入水平的需要和建筑节能的要求,同时要积极发辰利用当地资源,采用低能耗、高强度、可产业化生产并能提高施工效率的新型墙体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5.
浅谈如何优化与完善建筑砌块的施工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以及高层建筑的发展,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下称轻集料小砌块),由于它重量轻、保温性能好、装饰贴面粘贴强度高、设计灵活、施工方便、砌筑速度快、增加使用面积、综合工程造价低等优点,特别在寒冷地区发展速度相当快,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应用于多层建筑的工程上,收到了良好的节能和技术经济效果.对于砌块建筑,设计理论已较完善,施工技术较易掌握,建设单位、开发商逐渐认识到了砌块建筑的优势,建筑理念开始由计划经济时代单纯追求"节省"向提高建筑工程的功能成本比转变.  相似文献   

6.
李文芝  宋冰 《致富时代》2011,(11):218-218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有限的资源和最小的能源消费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因此,建筑节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国家节能规划目标、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措施,符合全球发展趋势。该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建筑节能新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各国经济技术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已经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采过程中,人们逐渐将注意力放在对开采方法的革新上.希望通过新的技术和方法,实现一个既能可持续发展有满足人们需求的矿产开采,  相似文献   

8.
政出其门     
《光彩》2001,(11)
七项可持续发展规划发布为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国家经贸委组织制定了七个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规划,正式向社会公布。这七个规划是《工业节水“十五”规划》、《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十五”规划》、《节约和替代燃料油“十五”规划》、《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五”规划》、《墙体材料革新“十五”规划》、《散装水泥发展“十五”规划》和《环保产业发展“十五”规划》。国家经贸委有关负责人指出,解决资源战略中的突出问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节能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为了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筑节能势在必行.本文从总体规划设计、建筑单体节能、利用绿色建筑材料及太阳能资源几个方面分析了如何进行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相似文献   

10.
对建筑节能设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节能是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建筑节能标准作为建筑节能的技术依据和准则,是实现建筑节能的枝术基础和全面推行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推广建筑节能势在必行,全社会的每一位从业者,都要负起社会责任,积极推进建筑节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能源问题的日益严峻,建筑节能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战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对于建筑业是一项重要、紧迫而又艰苦的任务。建筑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如何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造成对环境的影响是节约能源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正>建筑节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有利于减少建筑能耗,节约能源;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轻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传统建筑业的改造和提升,转变城乡建设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浅谈建筑节能的措施及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节能是建筑领域中一个新的极为重要的热点,是建筑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问题。建筑节能是涉及人类生存环境的大课题,其战略目标不仅是要节约有限的资源,造福子孙万代,也是要改善被能耗所污染的环境,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更洁净、更舒适。建筑节能的大发展不仅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能带来相关节能产业的大力发展和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力地促进整个建筑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朱国熙 《消费导刊》2011,(13):122-123,69
当今世界的三大问题是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又以能源问题为首要问题。国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能源的发展,需要能源提供动力。而我国的能源同人口数量相比较是极为有限和不足,再加上。曾经无节制的使用能源,致使我国的能源严重短缺和不足。在我国,民生领域是一个大能用户。为此在1999年,我国将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来实施。因此,为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搞好建筑节能。本文就谈谈建筑保温节能及其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建设节约型社会 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的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的工作重点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我们要围绕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从体制、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下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缓解我国资源压力,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而大力推动节能住宅的发展,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之一。世界各国在建筑节能技术和策略方面已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节能住宅在我国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关于节能住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没有十分可行的方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武汉市节能住宅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环保节能型建筑设计是指能效高、污染少、能耗低、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和限制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不可逆的影响。实施建筑节能,能够进一步从根本上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加大新能源的利用和节约力度;有助于是国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主要通过对建筑节能设计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论述,然后提出建筑设计中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及措施。  相似文献   

18.
赵俊平 《商业时代》2006,(19):87-89
资源型城市是以某种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加工而兴起的城市。当前资源型城市大多面临着资源递减、环境恶化和就业压力大等问题的困扰,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方式。笔者认为,资源型城市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优先考虑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9.
发展绿色建筑对于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可以实现节能节水和节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自身能源供给的产能不够与储量不足日益严峻的形势,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此外,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能够对环境改善和优化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我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更好地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建筑节能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而我国目前正处在建设的高峰时期,要实现2020年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控制目标,就必须要在现有建筑节能工作成效的基础之上,针对建筑节能发展的主要问题和障碍,坚持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取得实质性和系统性的进展。为此,本文通过运用技术集成的理论,对建筑节能技术路线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实现建筑节能技术路线集成创新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