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江源环境变化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素功 《西部论丛》2004,(11):16-17
历史上,三江源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和生命的“净土”。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令人警醒。近几十年来,由于天灾人祸等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已在明显恶化,形势日益严峻。目前,位于高原腹地的“三江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积仍在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长期的滥垦乱伐使大面积的草地和近一半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虫鼠害肆虐;珍稀野生动物盗猎严重;无序的黄金开采及冬虫夏草的采挖屡禁不止;受威胁的生物物种占总类的20%以上,远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部分地区的居民已难以生存,被迫搬迁他乡。  相似文献   

2.
3.
4.
许多革命老区都处在生态保护区和资源所在地。生态环境要保护好、宝贵的资源要利用好,一直是老区人民的高度自觉,也正是有了这份政治觉悟。老区人民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但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必须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尽快建立和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在《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要求“要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国务院2007年工作要点》将“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列为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任务。国家《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也明确要求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生态补偿机制正在一些地方开展试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可以使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更能让现代化成果惠及老区人民,这是老区人民的福音,同时也是老区建设的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5.
生态补偿机制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态补偿机制的系统研究,分析了中国与国际生态补偿机制在内涵和实践中的不同,提出中国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应加强全社会的环境教育、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6.
创新观念 加快百色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地提出了把文化作为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的要求.十五大以来把文化产业正式列入国民经济产业中。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文化事业的需要,是文化生活、文化服务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我们加快推进民族共同繁荣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尤其是贵州省兼具生态功能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二重性,在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众多问题.本文从三个理论角度分析贵州省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认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本文从转变观念、制度创新、开征生态税及加强监督机制等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构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财税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志红  朱青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3):31-34
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财税政策是确保生态补偿机制有效运行,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现行的财税政策存在财政投入不足、调节手段单一、税收体系不完善和收费不规范等不足。因此。通过调整和完善现行税制,开征新税种和规范收费制度有利于促进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和有效运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蒋华林  陈彪  胡春 《特区经济》2009,(2):190-192
生态补偿是运用经济手段实现生态保护与恢复的一项重要环境制度,将其以法律的形式固化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理论分析为切入口,论证了生态补偿与西部民族地区生态保护现实需求的洽合性对接。以批判的思维对我国生态补偿相关法律制度在根基缺省、体系结构性缺陷及民族性方面进行了镜像反观,立足本土实况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法治化路向做出了制度性谋划。  相似文献   

10.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在生态补偿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一些制度和政策安排,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生态补偿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影响了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渠道,真正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市场化。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考验,又是机遇。本文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出发,就如何更好地建设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几点思路,以利于扎实推进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徐岩 《改革与战略》2011,27(9):26-28
生态补偿机制是保证国家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但是,我国目前现行的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结构性的政策缺位,与保证国家生态安全的要求相距甚远。文章从加快生态补偿立法进程、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政策体系、开征生态税费、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管理体制以及全面强化多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等方面论述了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浅论盐城海滨湿地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耀宇 《特区经济》2011,(2):167-168
本文从自然保护区和旅游生态补偿的基本概念出发,探究了旅游生态补偿的现实意义和案例地的典型性。然后阐述了在自然保护区实行旅游生态补偿的重要意义,并对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进行了初步设计。最后以盐城海滨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提出了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的做法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的科学判断。资本主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化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只能是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曲折的过程。“发展是硬道理”,只能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社会主义前进中的问题,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实现“两个必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刘崴 《特区经济》2006,(9):189-190
今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对外发布《中国生态保护》,认为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进而酝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本文从我国现有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情况出发,探讨了对未来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打造祁连山生态特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林 《发展》2011,(3):33-34
国务院国办发(2010)29号文《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将甘肃建成西部地区生态屏障,这是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科学体现,更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大机遇。经济要发展,生态必先行。祁连山地处甘青两省,是生态屏障中的战略高地,具有控制性地位,无祁连之山便无西部乃至全国国土之稳,其涉及之广、影响之大、保护之难、治理之艰,当属首位。因此,采取非常之政策、经济和法律措施,打造祁连山生态特区,是我省生态安全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一、祁连山生态区位和屏障作用十分独特  相似文献   

18.
陈钺 《辽宁经济》2009,(10):42-42
建设生态文明是新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作为一个系统,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是第一要务。一、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先导和引擎文化是促进或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因,生态文化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化的核心价值,将决定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细节,也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的先导和引擎。  相似文献   

19.
生态补偿概念界定中需澄清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补偿是环境保护及政策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对生态补偿概念的界定不准确,影响实践的深入。文章认为,生态补偿是对社会主体而不是自然主体的补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公共财政支出是否属于生态补偿要以是否包含对因环境问题而利益受损者补偿为标准;环境税费可能成为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但其制度本身却并不属于生态补偿;生态补偿与生态补偿机制有本质的区别,生态补偿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补偿政策的实践操作设计。  相似文献   

20.
康定华 《中国经贸》2012,(14):158-159
工业污染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工业企业内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具有客观必然性。针对工业企业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仍然处于萌芽阶段这一事实,文章从补偿主体、补偿范围、补偿原则、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方面对其进行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