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2.
关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能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砝码,培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该文主要对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并从社会、学校和毕业生自身三个方面探讨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4.
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辅导员在学生就业问题上应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困难,大学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学毕业生要顺利就业,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与能力,最重要的是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就业过程中的攀比心理、不平衡心理、自卑心理、依附心理等,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有较强适应性的新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6.
香港是高等教育高度发达的地区,每年都有大批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然而,香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极高,大都能找到较合适的工作,基本上没有“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中,80%以上的人在毕业后两个月内就能就业。据中文大学学生事务处就业辅导组的调查表明,这些毕业生对自己职位相当满意的超过一半。 相似文献
7.
8.
9.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经历了从“统包分配”制度到人才市场自由择业机制的变革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从自由与选择价值理论角度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中政府调控缺位、人才市场割据等阻碍就业的因素,提出政府就业政策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经历了从"统包分配"制度到人才市场自由择业机制的变革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从自由与选择价值理论角度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中政府调控缺位、人才市场割据等阻碍就业的因素,提出政府就业政策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高校毕业生就业凸显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观念未改变和创业率低。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市场容量不足,教育体制的弊端以及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欠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主要有扶持中小企业,扩充就业市场;加大改革力度,创造良好成才环境;鼓励学生提高自身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提升就业软硬实力。 相似文献
12.
13.
14.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我国就业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厘清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建构的历史脉络,从宏观(总政策)、中观(具体政策)和微观(特殊政策)政策变化情况入手,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三个主要环节——"去哪里"、"凭什么去"、"怎么去"的动态,对于当前我国就业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与全球经济的下行,我国大学毕业生出现了供过于求的问题,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产生。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学校专业设置失衡与毕业生个人价值选择的误区等问题导致毕业生在行业、地域间供需失衡。与此同时,高校教育对于理论和就业实践的脱轨问题使大学毕业生缺乏顺利就业所需的能力。另一方面,就业政策的不足使问... 相似文献
17.
毕业生就业实质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的过程。本文将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放在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环境中来进行阐述和分析,从河北省高校就业结构出发分析其就业结构偏离度。进而根据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性不高、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灵活就业居多、就业稳定性差等就业现状,从市场需求出发,着眼于高校教育供给、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和畅通就业市场人才流动三个方面,分析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培养类型、学历层次、学科专业、通用就业能力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方面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基于此,从三个方面提出破解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的思路:一是对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培养方向进行调整,二是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三是加快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8.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数百万大学生,更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仅从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来分析,当前高等教育质量不高,毕业生整体素质偏低,已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因素。因此,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已成为高校亟需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学分制的建设和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前提之下应运而生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对推动就业工作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我们要以学分制建设和改革为契机,做好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9.
<正>2006年11月19日,“2007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在郑州中原国际博览中心举行,3万名学子在拥挤会场的场面最好地注解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据相关数据,河南省2007年有大中专毕业生约35万人,比2006年增长13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