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的人才主要流向西方发达国家:据统计,1978~2002年,我国累计派出留学生达58.3万人,回国服务的只有15.3万人,回归率仅为26%。其中去美国留学的约21.6万人,归来的只有5.4万人,回归率只达到25.1%。也就是说,我国的留学生将近3/4还留在国外,即43万人。这一数字相当于东盟所有国家累计外流人员的总和,是印度和台湾外流人才的2倍,虽然我国人口基数大,但科技人才的比例却远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比例要低的多,这说明我国人才外流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2.
留学人员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部分。大力引进所需的留学人才,尤其是那些在某一领域掌握国际先进科学技术,具有高研发创新能力的人才及创新领军人才,以至处于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高端人才,对于加快河北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上海为实施“建设国际人才高地计划”,实现到2015年基本建成与“国际中心”相适应的国际人才高地战略目标,出台强有力政策措施,吸引留学人才;为实施“浦江人才计划”,设立政府专项基金,每年以…  相似文献   

3.
郑立捷 《经济》2007,(10):56-57
"我现在已经有一份半工半读的工作,毕业之后在这边找份工作安家不成问题."  相似文献   

4.
5.
来华留学教育发展至今,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但是,来华留学教育管理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进行科学决策,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实现管理创新,是创造一流留学教育环境,促进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设立二级学院是实现来华留学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必然趋势;管理人员的意识创新是来华留学教育管理创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人才结构存在着不合理,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为了加快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迫切需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顺应当前出国学习人数日益增长且回国服务意愿强烈的趋势,是促进河北省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本文从评价机制、政策引导和本土化三方面给出人才引进方案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日本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为了应对国际人才争夺日益激烈的形势,日本官、产、学、研紧密合作,大力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积极吸引国外科技人才,使得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消费国和受益国。与美国依靠留学生、移民和工作签证三大法宝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制胜相比,日本政府积极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吸引人才的政策举措,积极吸引外脑,以大学国际化为重点加强环境建设,官产学联手充实留学生政策,鼓励优秀留学生在日就业等措施,力争聚集全球优秀人才。从高龄少子化、人口减少的国情出发,大力扩大留学生数量、有效放宽工作签证限制以及借助跨国公司在新兴国家大量吸收优质廉价科技人才将是日本吸引国际人才的长期方针。日本新一轮的吸引海外留学生及留住优秀留学生的政策能否收到预期成效,如何采取进一步的吸引人才措施,以及日本企业强化争夺国际人才的战略部署,都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人才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为中小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席卷而来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呼唤更多高层次创业型人才的育成。高校创业型人才能力发展一般规律及工作策略研究,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现有高校创业型人才研究为其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明了大致方向,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解析了其内部能力结构,量化了其外部影响因子,实证分析了高校创业型人才能力发展的原理,并就政校企协同、多部门互动、多课堂融合、多角度引导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孔德忠  师蕊 《经济论坛》2011,(3):114-115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对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的现状,结合国外先进国家及地区的做法和河北省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河北省加快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经济月刊》2010,(11):134-135
2010年9月20日,中国经济创新发展联盟贾志威副秘书长与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胡新渝副理事长进行了深入的会谈,并就配合基金会开展有关工作、进一步扩大对基金会的支持工作、深化相关技术服务工作等事宜进行了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前,河北正在全面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战略,努力构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新河北。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不但要早日成为经济大省、科技大省、文化大省,更要早日成为人才大省、人才强省,以人才的优势有力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面对新时期、新阶段人才竞争面临的新变化、新格局,积极制定措施,全力打造河北的人才资源优势,不仅意义深远,而且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优良的环境是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进一步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贯彻“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思路;必须建立一整套招生、教学、管理服务等规章制度,创造优良的学校内部调控环境;健全并完善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和体系,促进评估制度的规范化和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人才流动加速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通过构建政策工具—创新创业过程二维框架,以浙江省“九五”至“十三五”期间颁布的海外人才政策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编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数量增长迅速,从“十五”至“十三五”开局之年政策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政策发文主体较多,但协调性较弱,浙江省财政厅是重要联合发文主体;从政策工具维度而言,供给类和环境类政策过溢、需求类政策偏少;创新创业准备阶段缺乏环境型政策,起步阶段缺乏供给型政策,发展阶段缺乏需求型政策。最后,提出优化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留学人才典型代表人物施正荣创办的无锡尚德公司为例,阐析中国企业成长与党的人才政策创新的关系。无锡尚德公司从创办到发展、壮大、走向世界的历程,为中国企业成长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工程项目分散、流动性大且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等行业特点,人才流失严重.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为科学评价福建省台湾青年人才政策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了解台湾青年群体对福建省青年人才政策的评价和主要诉求,吸引台湾青年人才来闽创业就业,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福建省出台了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措施,搭建了多层次的平台,营造了尊才重才的环境,但还存在政策知晓率不高、政策落地不够到位、政策对接有待加强、政策创新尚待突破等不足。建议从“拓宽宣导渠道,细化政策解读”“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政策落地”“聚焦台青需求,促进政策完善”“加强扶持保障,提升服务质量”四个方面促进台湾青年人才在福建的落地生根、社会融入和心灵融合。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无锡市滨湖区始终把引进、培育和加快科技项目产业化,作为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提升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无锡千人计划”、“530”计划等,引进海外领军型人才来锡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截至目前,滨湖区共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名,引进“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人才11名,引进“530”人才331名,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00余名,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考察了海外留学经历对中国居民个人工资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外留学经历在中国有着较高的经济回报,并且这种回报在不同地区、公费自费之间以及男女之间存在着差异,有海外工作经验的公费和自费留学经历均能显著提高其工资收入,但海外留学经历对中西部地区工资收入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文章进一步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考察了海外留学经历对不同收入人群工资的影响,发现海外留学回报率随着收入分布状况而变化。海外学历在达到硕士之前,其主要有助于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工资收入,且回报率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递减;而硕士及以上层次的海外留学经历对不同收入人群的工资收入都有显著影响,其回报率呈现出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而上升的趋势。这一结果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海外留学的经济价值及其在劳动力市场上作用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怎样才能吸引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锋  高其勋 《经济论坛》2002,(19):34-34,28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兴起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知识化、技能化的人才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资源。伴随着全球人才争夺战的展开,人才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困扰着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企业要想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关键是吸引人才,根据人才的心理、观念、行为特征建立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基本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用报酬吸引人才1.行业均衡报酬。依据J.SAdams的公平理论,一名雇员能够得到别人认可的直接体现就是:与工作能力和付出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能够得到价值相当的报酬。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中,报酬是吸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