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道”可道     
一二三 《中国西部》2010,(1):110-111
万物皆是具有“心”“物”特性的复合物,既不是纯“物”性的,也不是纯“心”性的。心与物是同时产生的,不存在谁第一谁第二。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物可以相互转化。在现代的哲学观念中,心物具有不同的特性:在纯宗教上面,心灵的净化与修炼是完全“唯心”的;在现实自然界方面,世上万物的物质共用特征表现为纯“唯物”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文贵以养气     
文字是有气味的。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作品时,也常用到“气势”、“气魄”、“气韵”等词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家,不同的作品,文字的气味殊异。先秦诸子文章有缤纷气,两汉文章有恢宏气,六朝奢靡,魏晋隐逸,唐宋文起八代之衰,有繁茂气,太史公有耿耿正气,而成“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苏东坡有豪放气,“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三国演义》纵横捭阖,《红楼梦》儿女缠绵……  相似文献   

3.
《易传》将"立人之道曰仁与义"[4]204作为道德命题的核心,将《易经》中未曾出现的"仁"和"义"人文化。本文主要对甲骨文中"仁"和"义"二字进行分析,还原"仁"和"义"的本义,以此寻找《易传》中仁义思想的本源。文章还就《易传》中"仁"和"义"如何被人文化,如何在历朝历代儒家学派的共同努力下上升为古代官方意识形态范畴做出详细说明。通过对"仁"和"义"本源及其发展历程的探索,获得对《易传》中仁义思想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4.
屈海燕 《理论观察》2022,(8):126-130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学说达到了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的局面,以《彖传》和《系辞》为代表的《易传》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概念语词方面皆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庄子》的“齐物论”与《周易》的“同人卦”之齐同思想亦成为可能。“齐物论”强调破除自我中心,把人从故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透脱出来,这与“同人卦”所追求广泛地“和同于人”的理想境界无疑在齐同理路上具有一致性。但是,“齐物论”主要反映的是一种对待万物的态度,从心出发,由内而外的,是一种境界的体悟,以道观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主要是从人与自然与宇宙万物的角度阐发。“同人卦”的主要精神也是破除一家、一族的私见,重视大同,不计较小异,本着大公无私的精神,以道义为基础,于异中求同,积极广泛与人和同,才能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同人卦”主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立身处世的关系,希望达到“天下为公”和“大同”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5.
仪卫国  卫鹏 《魅力中国》2011,(18):54-54
王符宇宙论是王符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宇宙论应分为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两个方面,王符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存在着矛盾的地方和不彻底性,在生成论上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而在本体论上他却认为“道”是高于“气”而存在的本体。  相似文献   

6.
戴震     
《安徽省情省力》2005,(6):47-47
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字东原。安徽体宁隆阜(今属屯溪)人。进士,曾任纂修、翰林院庶吉士之职。在哲学上,他认为物质的气是宇宙本原,阴阳、五行、道都是物质性的气。认为理是事物的条理,是事物的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理就在事物之中,“理化气中”。他还认为宇宙是气化流行的总过程,“天地之气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天地之化”,通过耳目鼻口之官接触外物,心就能发现外物的规则,致知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考察研究,只有经过观察和分析,才能认识事物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璀璨夜空,礼花绽放。中国展开双臂,将“和”呈现给了世界。和,是在宽容的基础上追求井然有序。和,是中国人追求共赢的精神图腾。和,更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度量。和是一种多元素的,高度概括的词汇。和谐、和睦、和关、和声等等,当探寻“和”的本源之时,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和则生物,同则不继。宇宙万物的存在是“和”而不是“同”。于是,我们引申出一个处事原则,求“和”而非“同”。  相似文献   

8.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也是中华文化的“活水”,是中华文化的聚集点。“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从中华文化之瑰宝——易学,可透知宇宙万物相生相克,存在着诸多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正如某出版社的名言:“我们提供知识和技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出版业界近两年来“随机应变”的表现可谓有目共睹。2007年,股市大热,“炒股秘籍”、“基金宝典”层出不穷。而今年股市“跌跌不休”,大洋彼岸“风暴”来袭,很多人不是“无财可理”,就是“有财不敢理”,证券投资类图书的销量也直线下降。而原本不太引人注目的宏观经济类书,则一跃成为财经类的“领头羊”,如马克思的《资本论》,甚至也在一些书店卖到脱销。  相似文献   

10.
正如某出版社的名言:“我们提供知识和技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出版业界近两年来“随机应变”的表现可谓有目共睹。2007年,股市大热,“炒股秘籍”、“基金宝典”层出不穷。而今年股市“跌跌不休”,大洋彼岸“风暴”来袭,很多人不是“无财可理”,就是“有财不敢理”,证券投资类图书的销量也直线下降。而原本不太引人注目的宏观经济类书,则一跃成为财经类的“领头羊”,如马克思的《资本论》,甚至也在一些书店卖到脱销。  相似文献   

11.
朱熹指出仁是“天地生物之心”,是“心之德”、“爱之理”,以“生”释“仁”,“仁”不仅是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亦是天地之心;仁的境界不仅仅是自我与他人境界,亦是主体与客体、小我与大我、人类与万物相融的境界。朱熹生态哲学思想具有的强烈实践性和现实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山水诗真实地呈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存际遇,既包括了“体证生生以宇宙生命为依归”的生态审美观念,也包括了“取之有度用之以时”的生态价值观念,还包括了“亲亲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念。山水诗中的鹤形象是赋予山水诗灵性和意境的重要物象,它进一步阐释了古人的生态审美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是助推山水诗成为诗中经典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胡鑫  李向辉 《魅力中国》2011,(8):368-368
《易传》是《易经》的辅助之作,其作者问题也是历史上的一个悬案。根据《史记》记载,《易传》乃是孔子晚年所作。但自宋代欧阳修以来,不少学者开始怀疑此种说法。随着帛书《易传》及郭店楚墓竹简的出土,大多数学者认为,即使《易传》不是孔子本人所作,但和孔子也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理念”是指人们坚定不移信仰的某种理论或观念,是人类“理性的”智力活动的成果,它对人的行为具有统率和约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于维华 《魅力中国》2010,(14):68-69
人物”由“人”和“物”这两个语素的主要意义互相补充构成,后来主要侧重于用以指人了。同样的演变情况可见于“事情”一词。但“事情”在现代汉语中,除个别情况外,都可以与它主要意义的承担者“事”字互换使用。而“人物”却不能用“人”替换,因为“人物”一词后来除了“人”的意义外,中加入了“杰出、有地位、有代表性”的意义特征。原因何在呢?可与“物”字的意义有关?  相似文献   

16.
陈小玲 《南方经济》2000,(7):75-76,66
近 2 0年来 ,我国政治经济学界一直面对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 ,即作为我国主流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如何发展 ?一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应对方式就是 ,保留马克思《资本论》的内容作为基础理论 ,再加上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这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只是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框架内作一些修正而已 ,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基本框架是相脱离的。近年来 ,有过许多经济学家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进行比较研究。也有不少人尝试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或非主流学派 (如制度经济学 )的理…  相似文献   

17.
靳敏 《魅力中国》2010,(25):318-318
即兴演讲是生活、工作、学习中使用非常普遍的口语交际手段。是对眼前的人、事、物、情、理等有所感触而临时所做的演讲。主体是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时间短、对象不明确、材料需临时搜集。这些不定因素给演讲者带来难度,因为它需要演讲者有敏捷的才思、丰富的学识,所以一般人谈“讲”色变。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即兴演讲呢?  相似文献   

18.
沈善增 《沪港经济》2008,(12):74-74
“和其光,同其尘”,语出《老子》,现在通常的译解是,“含敛光耀,混同尘世”。我进一步解释为“共享光荣,分担艰难,同甘共苦”。后来读了《乐记》中关于“礼”和“乐”的性质、功用的论述,才知道我的理解与《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的本意还是有相当距离。  相似文献   

19.
《山东建设》2006,(6):20-20
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程路日前在“非公经济36条”颁布周年研讨会止做主题演讲时表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时候已经不远了,对于基本完成了原始积累、正在寻求迅猛发展的民营经济来说,我当前所处的这种气候环境,似乎正是他们扩张状态的写照;坚冰待破、蓄势待发;”“非公经济36条”颁布实施一周年来,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需要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扩张愿望看,  相似文献   

20.
周彦  钟华 《魅力中国》2014,(15):254-254
柏拉图认为“善”是真正快乐之源,“善”高于实在存在的东西,宇宙问各种事物和人类按既定的秩序运行时,就实现了“善”。而人通过求知来向“善”,智慧是“善”的最为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关于“善”的观点,影响了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的众多哲学家,后世关于“善”内涵的阐发,可以说与其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