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恩华 《经济界》2000,(6):11-13
经济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何理解和认识经济市场化,探讨推进经济市场化的途径和措施,对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市场化的理论含义 经济市场化就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持续增大、经济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市场机制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演变过程,而这一进程往往同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政府体制的不断进步。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风险机制和利益机制,是经济市场化理论含义的延伸。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出现过…  相似文献   

2.
在对Wurgler的资本配置效率估算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我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化水平对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市场化显著优化了我国实体经济资本的配置,而我国以银行信贷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的发展虽然促进了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但效果不明显。研究还发现:在所引入的控制变量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显著较大。进一步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越高,其优化作用越显著,但随着地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自身对资本配置的优化作用在减弱。  相似文献   

3.
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发展,中国的商品市场化程度已经相当之高,而要素市场化配置仍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市场效率的提升。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叠加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紧迫性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之下,《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应势而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有何重要意义?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本次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又有哪些亮点?本期文章从多个角度进行立体解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优化开发区土地要素配置水平,提高开发区土地要素供给精准度,是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采取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构建中国国家级开发区区块层面的“开发区—土地”空间经济微观数据集,系统刻画开发区土地出让行为并识别其空间政策效应,结果表明:第一,开发区土地出让价格、市场化程度、项目质量不断提升,土地利用用途结构趋于多元化;第二,高行政等级城市的开发区土地价格更高且差距不断扩大,产城融合型开发区服务和居住功能土地供应比重不断提高,工业主导型开发区产业用地供给持续增加,区内土地配置不断向重点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行业倾斜;第三,开发区政策显著提高了区内土地出让价格水平、市场化程度,以及项目质量,同时开发区政策存在一定空间溢出效应。应充分发挥开发区集聚引导作用,注重开发区在土地要素价格、市场化程度、土地项目质量方面的空间外溢效应,持续推进开发区内土地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实施基于功能导向的差异化土地供应策略,扩大开发区土地要素向重点产业行业配置规模。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各地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化程度进行评估,研究土地使用权在多大程度上是通过市场而不是政府部门计划手段实现配置的,具有很强的政策意义.本文利用DEA-CCR模型和K-W检验评估我国各地土地出让市场化程度.结果显示,北京、四川、海南、宁夏4个省(区,市)是DEA-CCR相对有效的,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土地出让市场化程度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我国土地出让市场化进程相对均衡.提高土地出让市场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招标、拍卖出让比例,规范出让程序,加大执法监察力度,维护土地市场交易秩序.  相似文献   

6.
《山东企业管理》2014,(10):34-38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中国经济还不是完全市场化经济,很大程度缘于法治不完善。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一锤定昔,为此,我们推出“市场与法治”访谈,再次探讨法治对市场经济的意义、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建设法治经济。  相似文献   

7.
沈斌 《现代企业》2007,(12):38-39
我国现阶段失业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与经济转型时期的特征密切相关。当代中国经济转型最重要的特征和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它把市场化、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三重重大的社会转型浓缩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劳动就业体制的改革、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都对中国目前的就业问题产生了重大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我国企业的投融资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将建国以来我国的企业投融资体制划分为“财政拨款体制”、“银行贷款体制”以及“市场发行体制”三个阶段。现将这三个阶段的投融资体制做出简单描述,并对其经济合理性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区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建国30年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增长活力与效率的损伤,我国从1979年起进行了以市场为取向的体制改革。十几年来的市场化改革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但距市场化目标尚远。而且,各省市自治区经济  相似文献   

10.
《上海企业》2011,(4):50-50
李扬在《中国经济导报》撰文指出:如何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下四个方面应给予关注:一是创造利率市场化的经济条件。利率市场化是为了提供一种市场信号,并且使得市场参与主体接受这个信号,理性地按照这个信号进行反应,从而引导资源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1.
博人博语     
《住宅与房地产》2007,(4):59-59
本次两会大讨论基本已经浮现中国住房供应体系:即住房有市场化供应和社会保障性供应两块,社会保障性用房由政府补贴的保障房和保障性租用房构成。市场化房完全按照市场配置原则进行交易和持有,保障性用房由政府投资并回购。这种体系的建立将很好地平衡鼓励个人勤劳与保护弱势(之间的关系),两种供应体系之间的比例可以按照政府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富裕程度进行调节,最大程度利用好资源。  相似文献   

12.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金融环境,推动金融改革向纵深发展成为经济稳健运行的重要力量。利率和汇率作为最关键的货币资金价格,是资金配置的重要调节指标,其市场化程度以及形成机制决定着市场化资金配置的效率。2014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新步伐,存款利率上限已经调高至基准利率的1.3倍,经济主体资金的自主  相似文献   

13.
贾玉竹 《活力》2007,(1):41-41
中国市场经济成长过程与西方国家相比,政府所起的作用不完全相同,中国的市场经济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对传统计划经济改革而成长起来的,因此政府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在市场化过程中,中国政府不仅承担着一些基本的职能,而且承担着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职能。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也就是政府逐渐转变职能、精简政府规模、改革经济管理方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缩小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是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运用面板协整模型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发现:经济增长会抑制各地区的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市场化程度提高会加剧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但如果考虑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会抑制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的扩大;经济增长和市场化初期会导致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扩大,但只要经济增长和市场化进程持续,最终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会缩小。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公司购并白宏君作为世界上经济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美国,其证券市场和公司制度的发展相当成熟,作为证券业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和必然结果的公司购并活动也相当频繁和普遍。美国公司购并活动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教训,对我国企业购并也必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美国公司...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非国有经济迅猛发展,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乃至推动改革深入的重要力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全国还是各区域,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资本的投入;对劳动力数量的简单依赖,东西部正在下降,中部在上升。市场化程度对经济增长总的说来有正的贡献,但却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东部在增加,西部在降低,而中部的市场化程度对经济的贡献为负。因此通过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投入,使中西部市场主体处于与东部大体相同的起跑线,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是信用的经济,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一切经济活动服从于计划安排,各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由政府信用来支撑,市场意义上的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基本不存在。在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信用意识的淡漠、信用体系的脆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社会和经济领域的信用危机,并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桂丽 《活力》2004,(1):37-37
随着经济时代的竞争加剧,劳动力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由于劳动力生产要素的特珠性。以及我国劳动力资源特定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在实现其市场化配置过程中,必须做到市场调节与社会调节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劳动资源  相似文献   

19.
《经济界》2005,(5):61-61
受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委托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深度与广度都在不断增强,2003年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为73.8%,而2001年为69%。  相似文献   

20.
集中供热市场化是集中供热体制改革的目标。体制是机制和制度结合的体系.机制是客观的内在的,制度则是主观的外在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包含着扩大市场机制作用和深入贯彻社会主义原则的双重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集中供热市场化.就是通过集中供热体制改革、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创新、通过宏观经济的结构调整、通过改善集中供热的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性,促进劳动、资本、资源、技术等生产力要素向集中供热这样的基础设施领域和公共产品行业转移和集中,推动集中供热的持续增长,改变集中供热供给长期满足不了集中供热需求的发展严重失衡的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健康环境。集中供热市场化,是当前建设领域和市政公用事业领域改革的重点,这是继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程度达到60—70%之后,进一步通过市场化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