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马芳芳 《黑河学刊》2014,(2):190-192
目的(Objectives)探索对入伍新兵实施心理支援计划的效果,为武警部队官兵开展心理支援计划提供研究实证。方法(Methods)通过对入伍新兵训练期间开展心理支援计划,并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实施前测与后测及对比研究。结果(Results)SCL-90问卷调查在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睡眠和饮食等因子后测比前测得分有显著下降。结论(Conclusions)心理支援计划对提高新兵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有显著作用,在新兵入伍训练期间进行早期心理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人际适应问题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了8周的心理干预训练。采用情感与社交孤独量表(SAD)、自尊量表(SE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实验组大学生SAD、SES、SCL-90量表的各项得分后测与前测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部分成员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了明显改进。研究结果提示:心理训练有效改善了大学生的人际适应状况,并一定程度的提高了团体成员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建议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贺天庆 《魅力中国》2010,(19):226-227
目的调查分析中专生防御机制的特点与状况,以探讨改善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途径.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54名中专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试群体在掩饰因子上得分最高,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次之,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再次之,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得分最低;不同年级学生在成熟型防御机制及压抑和制止条目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伴无能之全能、消耗倾向等条目及掩饰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农村学生在制止条目上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非独生子女在假利他性条目上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心理健康者与心理问题者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及掩饰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中专生的心理防御机制总体上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4.
目的(Objectives)探索对入伍新兵实施心理支援计划的效果,为武警部队官兵开展心理支援计划提供研究实证。方法(Methods)通过对入伍新兵训练期间开展心理支援计划,并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实施前测与后测及对比研究。结果(Results)SCL-90问卷调查在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睡眠和饮食等因子后测比前测得分有显著下降。结论(Conclusions)心理支援计划对提高新兵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有显著作用,在新兵入伍训练期间进行早期心理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贺天庆 《魅力中国》2010,(16):208-209
调查分析中专生防御机制的特点与状况,以探讨改善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途径。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54名中专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试群体在掩饰因子上得分最高,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次之,中间型防褥机制因子再次之,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得分最低;不同年级学生在成熟型防御机制及压抑和制止条目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伴无能之全能、消耗倾向等条目及掩饰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农村学生在制止条目上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非独生子女在假利他性条目上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心理健康者与心理问题者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及掩饰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中专生的心理防御机制总体上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大一与大三同学社会缺陷感与社交回避及社交苦恼的相关关系。方法:以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S)和社会缺陷感量表(FIS)对郑州大学大一与大三学生中的16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社会回避量表得分一、三年级没有显著性差异(P=0.808〉0.05),社交苦恼量表得分大一大三年级没有显著性差异(P=0.255〉0.05),社会缺陷感量表得分两个年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三学生的缺陷感明显高于大一学生。男女生社交苦恼量表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P=0.98〉0.05),社交回避量表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P=0.797〉0.05),社会缺陷感没有显著性差异(P=0.818〉0.05),社会缺陷感得分与社会苦恼得分呈正相关(r=0.431,p〈0.05),社会缺陷感得分与社会回避得分呈正相关(r=-0.352,P〈0.05)。结论:大一大三学生在社交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困难,社会缺陷感得分越低的人越容易产生社交苦恼与焦虑,更容易出现社交回避行为。  相似文献   

7.
路威 《魅力中国》2011,(5):360-360
本文通过实验法,对实验对象6周核心力量训练前后扣球挥臂速度进行对比研究。1:实验前后目标组和对照组的核心力量测试结果都分别相应提高(P〈0.05)提高,目标组的提高幅度要远远高于对照组。2.实验前后目标组的挥臂速度提高显著(P〈0.05),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核心力量训练对排球运动员扣球时的挥臂速度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人际适应问题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了8周的心理干预训练.采用情感与社交孤独量表(SAD)、自尊量表(SE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实验组大学生SAD、SES、SCL-90量表的各项得分后测与前测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部分成员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了明显改进.研究结果提示心理训练有效改善了大学生的人际适应状况,并一定程度的提高了团体成员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建议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场认知风格、学业成绩与家庭经济地位的关系。方法用镶嵌图形测验(简称EFT)和自编的家庭SES问卷对553名中小学生施测,并收集期终考试成绩。结果①母亲职业、父母职业总分、家庭SES总分与EFr得分在9年级呈显著正相关(P〈0.01)。父亲职业与EFT得分在4、5、9年级呈显著正相关(P〈0.05);父母学历与EFT得分各年级相关均未达到显著。②家庭SES得分与学习成绩总分各年级相关均未达到显著。结论家庭经济地位对场认知风格的形成和学业成绩有影响,但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0.
李勇  李玲 《黑河学刊》2012,(4):88-89
目的,了解农林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方法,使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农林类大学生实施测试,使用心海测评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农林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差异不显著;任一因子≥2.5分的学生人数占实测总人数的14.1%;任一因子得分≥3分的因子分别为强迫因子(2.8%)、人际关系敏感因子(2.2%)、敌对因子(1.1%)。结论,农林类大学生心理症状检出率较高.与全国常模比无差异:典型症状以强迫、人际敏威和敌对为差:心理困扰多源干内在性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参加太极拳锻炼的中老年女性进行血脂检测,结果证明,运动8周后太极拳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与运动前相比出现显著性降低(P〈0.05);运动16周后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甘油三酯(TG)与运动前相比出现显著性降低(P〈0.01)。说明了太极拳运动能够有效的改善中老年女性的血脂水平。提倡中老年女性练习太极拳。  相似文献   

12.
浅析中职心理弱势学生的心理危机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帮助有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度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刍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莹莹 《理论观察》2007,(4):122-123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处在人生发展重要时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心理危机具有突发性、应激性、痛苦性、危险性、机遇性、时限性等特征。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存在的问题,应建立防御、监控、干预、转介、善后等五个系统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相似文献   

14.
谭泽春 《魅力中国》2010,(11):178-179
个体心理危机在现代紧张的社会生活中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本文主要针对心理危机的救助方法进行研究,力求获得有效的策略以应对危机,降低其损害,使受害人重新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  相似文献   

15.
刘晶 《魅力中国》2014,(13):149-149,15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现象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个体发展和校园稳定的重要因素。怎样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紧迫问题。本文对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佘时珍 《魅力中国》2010,(17):32-32
本文主要针对心理危机的状况进行研究,力求获得有效的策略以应对危机,降低其损害,使受害人重新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  相似文献   

17.
王丽芹 《魅力中国》2011,(7):150-15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恐惧,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愈来受到社会的关注。而高校辅导员由于处于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本文从心理危机干预的角度,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工作重点及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立足于本校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构建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分类机制;四级(学校、系、班级和宿舍)心理健康状况排查机制;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家校联动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主体互动机制,建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的身心不成熟性决定了其是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专门机构。通过建立长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加强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赵玲玲  夏小燕 《魅力中国》2010,(23):223-223,229
了解大学生在16PF人格因素上的性别、城乡差别。方法对某市大学生进行16PF问卷调查。男生在怀疑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在乐群性、敏感性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性。农村、城市学生除在忧虑性、实验性、紧张性上无显著性差异外,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都存在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乐群性、聪慧性、兴奋性、有恒性、敏感性、怀疑性、独立性和自律性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性别、地域、独生与非独生都是影响大学生人格特质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应考虑这些影响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因素,为塑造良好人格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