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7,(6):15-18
本文采用云南省2003年—2012年的城市人口数据对云南省城市规模分布进行分析。运用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城市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规模分布不均衡,城市间差距大,昆明市首位较高;2012年云南省城市规模分布不符合理想的人口位序—规模分布,大部分城市偏离直线区,形成大量的空白区域;人口基尼系数和基尼系数发展方向南辕北辙,经济水平越高,人口越集聚;经济发展与城市人口反映的区位熵,具有波动性;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总体高于西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生态、高效"城市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刘波 《价值工程》2010,29(14):142-143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环境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本质应是能量资源节用低耗再生创造、环境生态去污自净循环更新、城市的自然化生态与生态化的现代人居城市有机融合;而经济、社会、人文、地理、气候、环境、资源一定程度的和谐是生态城市构建的基础前提条件和良性反馈对象。构建"城市森林"是生态城市的实现路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共生”理念与生态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和共生效应(Symbiotic effect)是自然界生生不息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两大主要内在机制。首先从城市如何与自然共生入手提出共生城市的理念(Symbiocity)。其次,将"共生城市"可以分成三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集,这三个协同集自身的共生性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共生性就能影响城市生态足迹的大小。最后,论述了培育"共生城市"自演化成长机制,这种机制是生态城市成功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7,(19):34-36
当前人口集聚与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功能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本文以海南三亚城市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规划为例,进行了城市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城市"双修"工作是落实中央近年来关于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工作一系列思路的必然选择,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战略下,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建设宜居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和谐关系是社会生态的主旨。社会生态视阈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所强调的可持续生态型文化资源物质环境、多样性文化的和谐共生以及系统内部的发展动力等,可以通过确立以人为本观念、社会工作方法的技术介入以及开放性社区的构建实现。  相似文献   

6.
衣吴翰 《上海房地》2013,(10):15-17
城市化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繁荣,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笔者从环境伦理角度,认为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城市建设之路。 一、城市化与中国的未来 (一)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内需 我国城镇化率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如果保持目前提高城镇化率的水平,每年将有一千万人口进入城市,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益,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05—2011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病"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产业集聚虽然能够带动城市经济效率的提升,但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拥挤效应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病"成为制约城市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从城市规模等级来看,大城市集聚经济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带动作用有限,而中小城市依然能从集聚经济中获得较大收益;大城市"城市病"对城市经济效率带来的损失程度高于中小城市。  相似文献   

8.
丁峰 《上海房地》2013,(10):14-14
一、城市化的影响和结果 按照城市化的概念,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美国社会学家霍普·蒂斯代尔认为:”城市化是一个人口集聚过程。其发生方式有两种:集聚点的不断增加和单个集聚点范围的不断扩大。只要城市存在规模上的扩大或者数量上的增长,城市化的进程就在进行之中,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意味着从集聚性较弱的状态向集聚性较强的状态转移。”  相似文献   

9.
郭宏 《河北企业》2015,(1):34-35
<正>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相似文献   

10.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我国开展城镇化布局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成熟型城市群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表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在城市群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问题,具体表现就是城市群层面的系统性疾病:核心城市"大城市病"+外围城市"工业病"及两种疾病通过产业外移、空间侵占、污染跨界传输、发展断层等因素在城市群层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要调整优化核心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和功能,提升外围城市产业集聚效率和质量,建立核心城市—外围城市污染减量转移机制,建立核心城市—外围城市资源环境产权交易体系,优化城市群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构建城市群层面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和环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1.
试论城市化过程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城市化浪潮 所谓城市,是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高度聚集的社会物质系统,是适合人类居住的某个区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向前推进,城市出现、市场发育、商业繁荣,为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同时,农村中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迅速增加。这些因素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促使大批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工业革命使得原有的城市规模扩大,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城市化得到较快的发展。到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13.6%。进入20世纪…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中,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大城市规模过份膨胀所带来的危害。由于人口和工业的过份集中,不可避免地导致交通拥挤,能源紧张,污染严重,就业困难,住房和用地不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因此,如何有计划地控制大城市的规模,使城市人口与城市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已成为人口城市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谈到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时,人们谈论得比较多的是如何控制外地人口的机械迁入和建立卫星城以疏导市区人口,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但小集镇在促使人口  相似文献   

13.
中国27个省区都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对推进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从省会城市承担的区域功能看,以提升城市能级为导向实施强省会战略,强省会才能强都市圈,省会城市应以提升能级为导向,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展望以提升城市能级为导向实施强省会战略,要提升省会城市能级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提升省会城市能级推进迈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提升省会城市能级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提升省会城市能级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升省会城市能级推进迈向国际化的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城市中央商务区(CBD)发展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先界定CBD及其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然后比较国内外CBD发展.通过比较,国际都市如纽约、新加坡、伦敦等的CBD城市密度高、土地利用效率高、基本没有城市绿地.相反,中国许多城市的新建和已经建成的CBD密度低、城市绿地比重大.同国际都市CBD发展模型相比,也正是由于中国城市的CBD绿地的比重大,使CBD内的摩天大楼高度可以相比,但是土地开发密度和强度都显著偏低.中国城市CBD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就业密度低,从而降低了城市经济的集聚效益.  相似文献   

15.
陶洋 《科技与企业》2014,(13):149-149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影响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中的人地矛盾以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的设计和建设也出现的新的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传统的城市规划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本文从"人地和谐、生态优先"的理念出发,以某城市规划为例,对生态城市的设计和规划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加快生态城市建没是鹤壁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市战略发展的高度规划建设的正确举措,对于制订覆盖全市的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创建同家循环经济示范市,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鹤壁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更好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建设生态市即是从决策开始,由规划统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建立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和牛态良性循环的城市,从而使城市更加适宜居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与"以人为本"的主旨是共通的.  相似文献   

17.
城市新区,也称为新城,一般是指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多、产业集聚而开发建设的特定区域。开发模式上,既有完全摆脱老城的"新造"模式,也有在原有老城基础上的"改造"模式;空间形态上,通常明显有别于老城,但与老城具有紧密的分工和联系;空间布局上,一般毗邻老城,  相似文献   

18.
高速铁路通过提高城市可达性影响城市人口增长。1997-2011年,在铁路提速的影响下,城市可这性每提高1%,可引起城市人口增长0.67%。到2020年,全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将对城市化格局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表现在:城市人口向高速铁路沿线城市集聚,尤其是向高速铁路密集区域的城市集聚;城市人口向城市群集聚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城市群之间的人口增长速度具有差异性;包括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巨型城市在内的城市等级一规模结构将呈橄榄形发展;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将呈现出小城市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巨型城市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北京城市综合治理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梅 《城市发展研究》2015,22(2):107-112
城市化是快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有效方式,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但大城市人口的过度聚集又会对城市的承载力造成巨大压力以及"城市病"的集中爆发。人口、资源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是北京"城市病"突发的根源所在,如何实现首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首都城市发展的内在肌理出发,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交通管理效率,切实构建能适应后工业时代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城市管理者寄望以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缓解北京中心城区产业与人口的过度集聚,有效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但通州区作为北京最早确立的重点新城之一,并未能摆脱产业发展滞后、"有城无业"的"卧城"形象。为弥补定性分析的不足,采取多元回归、面板模型等定量方法对2000~2010年通州区产业发展特征进行剖析,发现其产业发展依赖工业与房地产的双轮驱动,但工业产出边际效益低,区域内部存在产城错位现象;以土地利用类型衡量,产业发展要素投入不足等特征。进而,提出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若干政策建议,以期更好指导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