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老龄化已成河北省的突出问题,加之家庭趋于小型化,家庭养老的功能大大弱化,农村老年人靠子女养老极不稳定,甚至毫无保障.新农保的试点及推行,为河北的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保障.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河北省新农保制度:优化制度设计,提高养老金待遇;完善基金运营机制,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建立和完善新农保的社会监督体系;加大舆论宣传,增强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意识.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狭窄,养老保障水平比较低,本文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对新农保账户模式进行分析,并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可持续性、养老金待遇是否能够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筹资主体保费负担能力三个方面探讨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和2013年两期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D)方法,考察了"新农保"对农村家庭生存型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新农保"在整体上对农村家庭生存型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主要表现在食品、日用品和水电气三类消费。进一步将样本按家庭收入水平分类研究,发现"新农保"养老金主要能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日常福利。从促进农村家庭生存型消费的角度来看,建议政府从提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标准和加大贫困居民的补贴力度出发,持续扩大"保基本"的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4.
江苏新农保制度建设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继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接补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新农合制度和农村低保制度之后的又一重大惠农政策,是农村工作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全国新农保试点从2009年起按10%的县(市、区)起步,以后逐年扩大试点,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  相似文献   

5.
《农家之友》2010,(6):44-44
问:农村困难群众如何申请低保?答:各地在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过程中,普遍对低保对象的申请、审批程序作了具体规定,并遵循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申请农村低保的基本程序是:由户主向乡(镇)政府或者村民  相似文献   

6.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切实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的重大举措.我国新农保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在新农保制度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缺乏法律法规保障、个人缴费易出现逆向选择、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低等问题.本文从我国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多数研究表明,社会保护政策能够降低农村低收入群体的脆弱性;但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新农保制度的实际影响呈分化之势。本文首先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三期微观面板数据,根据消费均值和消费波动模型测算了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脆弱性,然后在区分缴费阶段家庭和领取阶段家庭的前提下,估计了新农保制度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总体而言,新农保制度改善了低收入家庭的脆弱性。但是,新农保制度让处于缴费阶段的农村低收入家庭更加脆弱,其相对贡献率约为15%~18%,且其影响随家庭参保人数增加而上升;与此相反,新农保制度显著地降低了领取阶段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脆弱性,其相对贡献率达到14%~21%。  相似文献   

8.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完善同农村人口养老问题紧密相连。该文归纳出部分地方人户分离难以参加新农保,个人缴费标准和基础养老金设计缺乏调整机制,政府财政补贴低,补贴机制不完善,新农保与其他养老保障的配套衔接政策缺失等问题,提出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化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从1996年开始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制度,截至2007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农村低保对象已达3000万人,2008年全国农村低保对象将突破3000万人。经过10多年的探索,我国农村低保工作从点到面、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各地积累了丰富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办法。按照国务院部署,从今年起,农村低保制度将由试点地区扩大到全国农村。农村低保成为一种制度性安排,为广大农村贫困人群拉起一道最低生活保障“安全网”。它的实施对未来中国农村扶贫、“三农”问题的合理解决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与进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推行开来,商河县龙桑寺镇逐渐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于个人工作所掌握的有关数据、资料,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和个人访谈,对龙桑寺镇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研究,提出了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正成为越来越迫切的社会问题。为了让农村居民过上更有质量的晚年生活,有必要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待遇进行调整,这是构建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需要,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激励机制的需要。在调整过程中,应遵循均衡性、适度性、协调性原则,通过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合理确定养老金替代率、优化中央及地方责任机制等策略来推进新农保待遇的调整。本文在分析新农保待遇调整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其调整应遵循的原则,并指出应采取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到2011年底,全国试点地区参加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3亿人,8759万人按月领取养老金.尤其是一些发达地区新农保的参保率更是高达99%,但是新农保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我国发达地区的农保实施情况来透视新农保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兰坪县农村低保制度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了解,走访低保对象、收集资料,针对兰坪县农村低保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保障对象认定困难、发放不规范、动态管理滞后、返贫严重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加大中央资金投入,加快农村低保法制建设,加强对低保资金的监管和发放,完善农村低保对象的鉴别和退出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农保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且强调个人账户的自愿性。但由于农民基础养老金的享受与个人账户的捆绑性,使新农保强调的自愿性个人账户实具强制性。这既有失公平,又难以确保保值增值,降低了个人账户保障能力。因此,应在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地区老年农民实施梯度普惠制养老金制度,保障退休农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真正变个人账户强制性为自愿性,并切实做实个人账户,以提高老年农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5.
日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我国农村低保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表现为具有中西文化结合的制度基础、完善的立法体系、基本原则和法律特征。我国建立农村低保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构建我国农村低保的法律对策应包括加强农村低保法律制度建设,明确被保障者的权利与义务,增进农村低保实施程序规范化,落实农村低保相关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6.
<正>2007年我国实施低保制度城乡全覆盖以来,各地农村低保制度发展迅猛,操作日趋规范;低保覆盖人群逐步扩大,受惠农户逐步增多;救助标准不断提高,救助范围明显扩大;各级财政对农村低保的资金投入增长迅速。低保对象除按标准享有直接的资金保障外,还在教育、医疗、投保等方面享有相应的优惠。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关心。  相似文献   

17.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沽源县平顶堡镇农村低保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对农村贫困群体人口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农村低保运行情况做了简单描述,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村地区养老的主要形式。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式建立。作为一种经济保障制度,新农保制度对农村家庭养老,尤其是对其非常重要的经济供养层面的影响非常值得关注和讨论。本文基于实地调研,针对河南省HX市新农保试点县的问卷调查结果,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基础上,以稳健回归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农保制度在农村实施后,子女的经济供养行为发生了变化,新农保对子女的经济供养产生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正农村低保制度在基层的实施一直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2015年底笔者在河南几个县市调研时,发现基层治理中矛盾最多的就是低保指标分配。河南省设计了很多复杂的基层治理制度,如邓州市发明的"四议两公开"制度,重点就是要解决低保指标分配的问题。2016年河南全省进行了农村低保大清查大整顿,效果并不乐观。2017年暑假我们到河南K县调研,关注了K县农村低保制度的实践。K县农村低保的清理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为了缓解贫富差距造成的不良影响,国家对城镇低保对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出台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仅可以维持低保家庭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忽视了城镇低保对象自身的内在需求。通过借鉴已有的关于社会支持研究的文献资料,以某城镇低保家庭为研究对象,结合第三方机构入户核查数据材料,说明当前城镇低保家庭现状调查结果并进行需求评估,提出相应且可行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