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科尔曼(James Coleman)的理性选择理论为指导,并将理性分为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结合对武汉市农民工健康及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的数据,从农民工主体的角度,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探讨农民工永久性迁移意愿的影响因素。农民工能够获得越多的比较收入,越愿意选择永久性迁移;农民工对新环境的适应性越强,能够获得的资源越多,越愿意选择永久性迁移。而“原居住地自然灾害情况”和“原居住地区类别”所构成的生存理性,对农民工的永久性迁移意愿则不具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东部地区调查数据,分析家属迁移对农民工在城市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迁移对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大于配偶迁移和父母迁移,子女迁移成为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的主要动力,配偶迁移和父母迁移则成为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的基础动力.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的子样本结果表明,在子女迁移的基础上配偶迁移对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产生了负面影响,配偶工作后子女迁移和父母迁移均显著促进了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子女迁移会挤压其他家属迁移对农民工居留意愿的作用.这表明农民工对子女表现出一种天性父(母)爱的非完全经济理性迁移逻辑,对配偶迁移和父母迁移表现出一种经济理性迁移逻辑.  相似文献   

3.
贾晓华 《中国市场》2009,(27):76-77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仅仅在城乡内部并行推进,而城乡之间的体制障碍变革却极为缓慢,这种不均衡的制度变迁大大增加了农业劳动力乡城迁移的交易成本。本文通过比较迁移过程中的预期成本和预期收益,得出农民工进行非永久迁移是一种理性选择,进而从降低交易成本的角度提出促进农民工永久性迁移。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考察家庭代际支持对我国城市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的影响.家庭代际支持的三个维度: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情感支持与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的选择具有显著相关,在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上给予子女较多支持以及这两方面获得子女较少支持、在情感支持上获得子女较少支持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异地养老.家庭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的异地养老意愿的关系还受到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未来发展异地养老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非永久迁移者(农民工)涌入城市,其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及经济问题,其中非永久迁移者边缘化问题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我国非永久迁移者边缘化的表征及社会影响进行分析,认为彻底解决农民工边缘化问题关键是必须促进其向永久性迁移转变.  相似文献   

6.
李子昂 《江苏商论》2022,(1):111-113
文章以江苏省为例,利用2019年“江苏省农民工市民化”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农民工的落户意愿进行研究。选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逐步代入不同特征的变量来挖掘影响因素的潜在信息。研究发现:年龄越大的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状况和社会融合状况十分敏感,若不能达到预期将导致落户意愿下降;男性农民工相较于女性有更低的落户意愿;家庭人数越多,农民工落户意愿更强;社会融合状况在农民工是否落户的问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农民工在城镇拥有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其落户意愿会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7.
王敏 《北方经贸》2014,(1):19-20
大学生与农民工收入确实存在一定差异。依据相关经济理论,从成本和收益、非工资性收益、社会经济结构和工龄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对读书无用论提出质疑。只有理性对待大学生和农民工的收入问题,促进高学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才能够正确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选择非永久迁移是在约束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而这种非永久迁移却给经济增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促进农民工定居城市已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农民工定居城市过程中的利益格局,从协调城乡间利益矛盾、减少制度变迁摩擦成本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农民工定居城市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经典理性理论的回顾与梳理,提出"消费者规范理性"这一概念,并试图从规范理性和经济理性两个维度,以及个人、组织和社会三个理性载体层次来重新构建理性的理论结构.通过这种理性的重构,旨在使管理学领域的学者们可以从理性的"经济-规范"视角来解释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行为逻辑关联.最后,本文提出了未来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城镇化意愿分层:代际与婚姻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蕾  李放 《财贸研究》2012,23(4):40-48
从农民工城镇化意愿的分层表现入手,探讨婚姻状况对城镇化意愿代际差异形成的贡献。基于经济理性假设构建农民工城镇化分层决策模型,并建立多个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城镇化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证实了两个假说:一是已婚农民工城镇化决策更符合经济理性;二是城镇中对农民工有利的社会福利制度形成城镇化意愿的制度性拉力,而农村中对农民有利的社会福利制度形成城镇化意愿的制度性阻力,城乡社会制度共同影响农民工城镇化意愿的分层决策。  相似文献   

11.
刘金凤  魏后凯 《财贸经济》2021,42(2):134-148
中国城镇化进入了以提升质量为特征的减速阶段,农民工有序完成迁移第二个过程,即在城市定居下来,这是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快速上涨的城市房价对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日益凸显.本文首先构建中国城乡人口迁移两个过程的理论模型,分析城市住房价格对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其次将2012-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与288个城市数据匹配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高房价显著降低了农民工的定居意愿,而定居意愿下降将会阻滞城镇化的进程.机制检验发现,城市高房价主要通过提高农民工家庭在城市的预期购房成本进而降低其定居意愿.此外,本文还进行了个体异质性和城市异质性检验.个体异质性检验发现,城市高房价对第二代、低受教育水平和本地无房农民工定居意愿的负向影响更大,对更高收入水平、更大发展空间以及可获得公共服务农民工定居意愿的负向影响更小;城市异质性检验发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高房价对农民工定居意愿影响的负向作用逐渐增大.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抑制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提高农民工收入和福利水平、提供更为平等的公共服务,以及解决好进城农民工"三权"有偿退出问题,可以增强农民工的定居意愿,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北京市农民工实地调查的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整合型"和"跨越型"社会资本角度,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整合型"和"跨越型"社会资本都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整合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具有反向阻碍作用,"跨越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此外,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和在京务工年限等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也具有显著影响。构建和谐的企业员工关系和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有利于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苏程  司飞  张巧玲  杨贵芝  宋俊贤 《商》2014,(6):284-285
在基于农民工有限理性的研究假设上,通过建立农民工保险需求及参保行为分析框架,考察农民工参保行为现状的差异,对影响农民工参保行为差异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力求解释文化观念和制度安排对农民工参保行为有限理性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催生于农民工现代意识的提升.而随着农民工参照系从农民转移到市民,受城乡二元体制、低端分工就业制约和对未来出路的担忧,选择创业是获取稳定的生活际遇、经济效益和体面生活的最好方式,而返乡创业则是在个体资源禀赋约束下的有效途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方式具有明显的手段导向理性,扶持政策的制定应基于这一现实的基准来展开.  相似文献   

15.
贾晓华 《中国市场》2009,(14):88-89
农民工选择非永久迁移是在约束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而这种非永久迁移却给经济增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促进农民工定居城市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农民工的人口学特征,得出农民工主要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男性年轻人为主的结论。因此在促进其定居城市的过程中要根据这一特点制定能吸引这一群体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在流入地定居关乎城镇化质量和市民化水平,是促进经济内生性增长以及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综合运用Probit、有序logit以及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剖析了身份认同视角下社会歧视对进城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歧视对农民工定居意愿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其内在逻辑是"社会歧视→身份认同→定居意愿"。进一步研究发现:教育水平、住房性质、福利保障及社会关系等因素是社会歧视产生的重要来源。提升农民工身份认同能促进其城市定居,而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社区活动建设等措施则有助于解决农民工受歧视问题,进而提升其定居意愿。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与进城农民工职业选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中国劳动力供求形势新变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迫切需要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层次.教育、培训、迁移等人力资本因素是影响进城农民工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使用多元logi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过培训、在城市工作的年限越长的进城农民工,其从事具有更高社会声望职业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些职业有诸如办事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等.提出了加强进城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选取陕西省西安市七个非城区县农民为典型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式,对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实际需求、参保意愿、模式选择意向作了实态调查.西安市农村家庭收入较低,养老需求日益增长,农村居民开始认同并愿意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制度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养老保障作用."新农保"模式的选择,在经济条件约束之下,表现为低水平的期望缴费标准和高水平的期望养老金发放水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进一步修正、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一项2009年在福建省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从流动人口的个体特征、家庭因素、流入地和流出地特征和社会融合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主要因素.流动人口在户籍迁移意愿上具有多样化的选择,不同特征的流动人口其户籍迁移意愿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个体特征中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本地滞留时间和户口性质,家庭因素中的在迁入地家庭相对经济地位、同在此地家庭成员比以及家乡田地情况,流出地和流入地特征以及社会融合程度等都对其户籍迁移意愿产生显著影响.讨论了上述研究结果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赫伯特·西蒙由于"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获得瑞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管理行为>一书是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此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以"有限度的理性"和"令人满意的准则"为主要内容的的决策理论;决策过程理论.本文对西蒙之有限理性决策模式的一些基本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西蒙之决策思维模式进行了客观的梳理,旨在为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