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债的流通性与增发空间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回顾了我国国债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促进了国债金融工具功能的发挥 ,并逐渐成为金融调控的重要工具的发展历程。论述了由于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 ,国债流通性不断提高 ,拓展了国债发行空间。分析了目前我国国债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高度流通性的国债市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的国债市场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国债的市场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债市场发行、交易也日趋完善,实践证明国债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运用国债的过程中只要方式得当,国债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国的国债市场由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起步较晚,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文章就当前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自1981年国债恢复发行以来,我国国债市场经历了长足的发展。文章试图探索我国国债发行额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性,并结合历史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的国债发行对产业结构调整呈正向效应,且不断增强。文末回顾了我国国债发行管理思路的变迁,对未来的国债发行管理以及相关研究的关注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2013年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在暂停了近20年后重新开启,将国债期货重新推到了受到瞩目的地位,给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注入了新的变化与机遇。文章主要立足国债期货流动性、套利机会,对国债期货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国债期货推出后带给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完善国债期货功能、推动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国债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9年恢复国债政策以来,国债政策一直是财政政策重点实施的工具之一。国债政策究竟能否拉动经济增长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拉动经济增长,一直是学术界研讨的热点。分析我国国债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与否是起点,在检验其在我国存在性的基础上引入了格雷钠的国债与经济增长模型,同时,结合我国国债使用的实际情况,验证了我国的国债政策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并就此进一步研究了我国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我国国债规模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以后,认为虽然我国国债规模仍处在适度区间内,且由于国债对国民经济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全社会对国债的强劲需求,应使我国国债规模逐步适度增长.但从整个趋势看,我国国债规模扩张速度过快,又使我国国债规模处于应债能力宽松而财政债务负担沉重的状况.因此应采取措施以适度控制国债规模扩张速度,防范潜在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在筹资和经济的宏观调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债规模日趋增大,尤其1994、1998年以来,我国国债规模迅速扩大。用国际上街量国债规模的各项基本指标来分析,我国国债的规模接近国际警戒线,引起了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和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提出研究国债规模的意义和必要性,然后详细阐述了GM(1,1)模型(灰色预测法)理论,最后运用GM(1,1)模型对我国的国债规模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论国债风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叶子荣  王琳 《经济学家》2001,(1):108-114
虽然我国的国债规模尚未超过国际警戒线,但其中隐含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本文联系国债本质、国债发行原因、国债运行,对我国当前的国债风险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防范和控制国债风险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吴炜  王辉 《时代经贸》2013,(2):150-150,152
国债是我国目前债券市场的主体和核心,对国债的研究己成为众多人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利用从国债票面利率作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国债机制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国债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的急剧增长,国债负担率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但是从国际比较角度看,我国的国债负担率还较低,财政扩张空间较大。本文依据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试验模型,就国债依存度对国债负担率的变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英、美储蓄国债发行对我国储蓄国债的借鉴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蓄国债是我国国债发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行以来,不断改革创新,深受投资者的喜爱,但仍有众多有待完善之处.英、美国储蓄国债历经近百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储蓄国债体系,对我国储蓄国债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英、美储蓄国债发行体系和我国储蓄国债发行方式的简单介绍,对我国储蓄国债改革,在销售渠道、发行方式、品种设计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阎慧 《经济视角》2010,(10):45-46
储蓄国债是我国国债发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行以来,不断改革创新,深受投资者的喜爱。但仍有众多有待完善之处。英、美国储蓄国债历经近百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储蓄国债体系,对我国储蓄国债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英、美储蓄国债发行体系和我国储蓄国债发行方式的简单介绍,对我国储蓄国债改革,在销售渠道、发行方式、品种设计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琳 《时代经贸》2014,(6):372-373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行以来,储蓄国债不但迅速成为我国国债市场的生力军,在政府筹集资金、平衡国家预算收支及保持适度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通过之后不断的改革创新,受到了投资者的深深喜爱。然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金融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储蓄类国债的发行与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国债市场在调节功能、价格发现功能和利率风险规避等方面还有待完善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国债历经近百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形成了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相对成熟的国债体系,对我国储蓄国债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日、美、英三国国债发行体系和我国储蓄国债管理的简单介绍,对我国储蓄国债新时期下的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储蓄国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债在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等方面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国债流通市场仍然存在着流动性差、交易工具单一、做市商制度不完善以及法制监管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高效运作。针对目前国债流通市场存在的问题,只有借鉴国外经验、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完善做市商制度、丰富交易工具、加强法制监管等措施,才能完善我国国债流通市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程出发,通过对衡量国债规模的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和居民应债力四大指标的分析,结合现实提出了合理控制国债规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自一开始就和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一环。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一些发达国家的国债市场成为了一个"避险"的天堂,这对于提出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战略包括:发行特种国债实行国民经济第三次债务大重组;进一步发挥国债市场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继续发展国债市场,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借鉴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经验,立足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国债离岸市场。  相似文献   

17.
对于我国当前国债发行规模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彬  肖坤 《生产力研究》2003,(6):264-265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阐述 ,并通过对具体的国债规模指标分析及国际比较 ,提出了如何解决我国财务债务重负同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强大的矛盾以及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偏大与国债的累积规模不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杜改萍 《经济师》2001,(2):171-171
国债以其安全可靠、收益稳定、流通方便、风险性小的特点被赞誉为“金边债券”,已成为广大投资者理想的选择,受到城乡居民的青睐。尤其是1994年,我国首次对国债的发行进行了承购包销,使得我国在国债发行机制上引入市场调节因素,商业银行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竞相购买国债,持有国债的比重年年上升,银行为何热衷于国债投资?就其缘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国债灵活方便、流通、变现快自1995年以来,我国加快了国债市场的改革步伐,先后发行了三个月、六个月、三年、五年、七年与十年的实物式国债、凭证式国债、记账式国债等,丰富了国债市场…  相似文献   

19.
李科  崔丹 《时代经贸》2007,5(2X):130-131
作者对我国国债规模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以后,认为虽然我国国债规模仍处在适度区间内,且由于国债对国民经济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全社会对国债的强劲需求,应使我国国债规模逐步适度增长。但从整个趋势看,我国国债规模扩张速度过快,又使我国国债规模处于应债能力宽松而财政债务负担沉重的状况。因此应采取措施以适度控制国债规模扩张速度,防范潜在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20.
发展和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完善国债发行市场。国债发行市场主要涉及国债的发行规模、国债品种和国债发行方式等方面。我国国债的规模近几年上升迅速,国债发行市场已经由买方市场转化为卖方市场。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