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厉行节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导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需求,市场萎缩,也可能在经济过热情况下,引导人们节约资源,促进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树立系统规划思想,必须以系统化技术支持为基础,必须以法律和政策为支撑实现自身的稳定有序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提倡,企业自律,更需要广大社会公众自觉参与。循环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是有条件的,企业只有在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条件下,才会融入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理念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入手,阐明循环经济理念不仅会引起一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革命,而且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入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正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动向。有效利用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理念,是从环境生态经济与发展的角度审视人类历史进程,是一种发展模式的确立。因此,实施循环经济,树立全新的自然生态理念,是确保人类在新的世纪实现和谐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总体发展战略,是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指导循环经济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循环经济建设在内涵和理念上都取得了突破。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传统的循环经济“3R”理论发展成“8R”理论。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循环经济理论的内容,可指导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循环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5.
《经济视角》2005,(8):12-15
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市场驱动为主导的产品工业向以生态规律为准则的绿色工业转变的革命。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有限的资源为代价,正在成为东北地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循环经济在振兴过程中已经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走上一条绿色的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6.
吴大华 《经济》2007,(3):40-42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出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城市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规划建设节约型城市的理念及发展作为极其重要途径的循环经济,必将很快成为现代城市新的发展热点。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积极研究循环经济与节约型城市规划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又要探寻节约型城市建设规划与其结合点,使节约型城市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尽快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确实使循环经济成为指导建设节约型城市规划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余维洲 《经济管理》2007,(12):46-51
资源约束矛盾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电力紧张在区域范围内甚至成为发展的瓶颈。缓解资源约束、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事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重要的举措,而从我国的现有资源状况出发,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则是一种符合循环经济又切实可行的项目选择。  相似文献   

9.
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必需要素。随着资源的被开发与使用,资源不断减少,环境不断恶化,人们的生活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战略思想,其核心内容是节约资源,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经济咨询》2005,(4):1-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俊龙 《经济问题》2005,(10):10-12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减量、再用、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加大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做好循环经济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循环经济知识普及教育,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循环经济立法等。  相似文献   

12.
曹华 《经济师》2006,(12):36-36,38
以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为核心内涵的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的战略选择。它本质上是生态经济和节约经济,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符合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能实现人与自然、当代与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报告中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把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本文结合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针对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峰 《经济视角》2006,(6):56-56
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现在不仅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且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实际行动。各地纷纷设置新机构,实施新举措,尝试新机制。然而如何节约资源?如何降低资源成本?离开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吉林省是较早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省份之一,在以科技为先导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做出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生态优先2001年吉林省即提出建设生态省,2002年正式运作。生态经济谋求的是“链式”循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则是力求“闭环式”联动,追求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怎样保护与改造生态资源?如何使生态…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优选模式,它强调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增长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环境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完善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必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因素和内外动力的分析,提出把政府的规制作用、市场的竞争机制、公众的参与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形成强大的动力,为发展循环经济拓展新的制度空间。构建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体制资源和科技资源,以企业和广大消费者为主体,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基本动力,利用市场的价格杠杆推动整个社会逐步纳入循环经济的轨道。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循环经济的法律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紧缺、环境恶化是制约人类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发展循环经济以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文章针对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建设的现状,对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尚兴娥 《经济问题》2007,330(2):22-24
概括了学者们有关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经济含义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意义.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在于:降低人对自然的破坏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有利于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节约型经济的意义在于:有效地实现代际之间在资源分配与利用中的公平;缓解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2005的炎炎夏日,各地轮番上演电荒,水荒,媒体在争相报道这些消息的同时,有关节能的话题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6月下旬以来,上自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百姓,无不就节能问题发出呼吁,一个加强节约能源,积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舆论氛围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20.
温家宝总理在有关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应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构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的产业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