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矿山开采引起的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其在土壤中的累积状况及存在的生态风险更值得关注。以陕西省典型汞矿区为研究重点,采集矿区道路两侧表层与浅层土壤样品,分析了8种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及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随着距离采矿企业距离的增加,道路侧土壤重金属整体呈降低趋势,且重金属Hg污染最为普遍、污染程度最重,基本覆盖整个研究路段。受Hg污染重、潜在生态风险指数高影响,研究路段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由较强—强,且距离采样企业较近路段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极强。  相似文献   

2.
以宿州市新汴河流域内水利区的土壤重金属为研究对象,共采集深、表层(5~15cm)土壤55份并测定其重金属含量。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研究区内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来源和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Cr、Co、Ni、Cu、Zn和Pb的含量均值分别为44.60 mg/kg、10.62 mg/kg、22.65 mg/kg、20.36 mg/kg、53.59 mg/kg和23.51mg/kg。除局部采样点的Ni、Cu超过安徽省土壤背景值外,其余重金属平均含量均低于安徽省土壤背景值。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中Ni、Cu显示为轻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中Ni、Cu处于低污染,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变化范围为13.7~23.7,其平均值为18.7,均处于低风险。多元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来源表明,Ni、Cu来源于农业活动和土壤母质,Zn、Pb、Co和Cr来源于周边的工业及交通运输。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研究蘑菇湖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d、Hg、As、Cu、Pb、Cr、Zn、Ni的污染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并探讨其污染主要来源,以期为蘑菇湖水库沉积物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高明区及三水区的陶瓷工业厂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厂区周边500 m内表层土壤(0~20 cm)的Cd、Cr、Pb、Cu、Ni、Zn等6种重金属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i)法、内梅罗指数(PN)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 I)法对土壤重金属进行污染和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显示,高明区的6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珠江三角洲土壤背景值,禅城区、南海区与三水区的Cd超过背景值的倍数最大,均超过背景值的4倍以上,但4个区的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工业用地标准.4个区的综合污染等级均属于安全等级,其中高明区的PN最小,南海区的PN最大,分别为0.07和0.34.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显示,禅城区与高明区为低风险,南海区与三水区为中等风险,C d的潜在风险系数Ei最高.研究表明,佛山市陶瓷工业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在工业用地标准中是合格的,但已存在潜在生态危害风险,在今后的生产和土地再利用时要做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需要重点关注对土壤Cd污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长春莲花山农用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壤中常见的部分重金属污染物Cd、Hg、Pb、As、Cu、Cr、Zn、Ni为评价因子,采用复合指数法对研究区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并依据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对研究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只存在单一元素污染区域,分别为Cd、Pb元素污染,污染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41%,污染等级为轻度污染,区内未污染区域的等级均为警戒;作为评价因子的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莲花山全区土壤风险管控类型均为优先保护类。  相似文献   

6.
淮南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淮南矿业集团所辖3 000 km~2矿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共采集土壤表层样品269件,通过对样品中重金属元素测定和数据分析,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多指标生态评价法对土壤中As、Cu、Zn、Cr、Ni、Cd、Pb、Hg8种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检测、评价,提出煤矿区土壤污染环境管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潼关矿区周边重金属污染状况,采集了潼关县三河口废弃尾矿场、沙坡废弃尾矿场、麻峪河废弃尾矿场、乌家河废弃尾矿场4个治理区的农田土壤、土场土样和矿渣样品75份,测定了土样中重金属(Hg、Pb、Cd、Cr、As、Cu、Zn)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潼关矿区的Hg、Pb、Cd、Cr、As、Cu、Zn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平均值分别为41.4、0.58、60.8、0.44、4.33、4.51、0.36,废弃矿区周边农田的Cd污染最为严重,为中度污染,其次是Hg,为轻污染;Cu污染达到了警戒值。矿区矿渣的Cd污染和Hg污染程度为重度污染,污染等级为Ⅴ级,其中Cd污染的潜在生态危害风险等级很高,Hg为较高;Cu的污染等级为Ⅳ级,污染程度为中等污染,Zn污染等级为Ⅲ级,污染程度为轻污染,这些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尾矿渣、氰化渣随意堆放是当地基本农田的污染源,所以处理这些尾矿渣是解决环境和土壤问题的当务之急。用于当地重金属污染修复的取土场中,仅有沙坡废弃尾矿场周边的3个土场不存在重金属污染,可作为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清洁土源。4个矿区的综合生态危害指数由大到下依次为麻峪河废弃尾矿场、乌家河废弃尾矿场、三河口废弃尾矿场、沙坡废弃尾矿场,危害指数分别为400、337、264、225,潼关矿区整体的综合生态危害指数为241,潜在风险等级为中等。  相似文献   

8.
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水环境安全,研究重金属污染赋存状况并评估其生态风险有利于重金属污染防治。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研究鄱阳湖的重金属污染赋存及生态风险对淡水湖泊重金属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鄱阳湖表层沉积物中6种典型重金属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数据收集的方法,探究重金属污染赋存情况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只有Cd大于风险筛选值,其年际均值超过风险筛选值0.373倍;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排序为Cu>Cd>Pb>As>Zn>Cr,其中Cu、Cd和Pb为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主要贡献指标,贡献度高达97.97%;单项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变化趋势显示,Cu、Pb已经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而Cd的污染防控还需要加强。RI年均值为129.67,属中等程度,大体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江苏科技信息》2019,(36):46-48
文章以秦淮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测定,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得出了水系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CdHgAsCuPbCrZn。总体上句容河、溧水河和秦淮河区域表现为中低度的生态风险程度,而外秦淮河区域表现为重度甚至严重的生态风险程度。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惠州近岸海域功能区重金属污染物特征,2016年8月对惠州市近岸海域4个功能区的表层海水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算术均值型多因子指数法和Hakanson指数法进行了重金属污染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惠州海域整体海水水质为尚清洁,只有航道区污染级别为轻污染,水质一般,各功能区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危害由大到小依次为:文体休闲娱乐区航道区农渔业区自然保护区,惠州近岸海域4个功能区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具有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1.
部分行业的不规范处理导致污泥重金属污染逐渐加重,因此,有必要构建污水处理厂污泥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做好风险评价.其间需要确定评价参值比,建立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的复合分析结构,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模型测试结果表明,其风险指数(RI)均值比传统方法低,风险评价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卢楠  李刚  罗玉虎 《西部大开发》2018,(收录汇总):24-29
为掌握金矿区尾渣堆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以重金属元素Cr、Ni和As为研究对象,设置与尾渣堆不同距离采样点,采集了不同剖面深度的土壤样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同时,在采样点采集了芦苇、茵陈蒿、铁杆蒿和针茅等典型土著植物样品,测定并计算了各植物样品的重金属富集和转移系数,探明了3种重金属在植物不同组织中的累积和再分配情况。结果表明:以陕西土壤元素背景值为标准,在距离尾渣堆30m和50m范围内,污染等级为轻度。以GB 15618—2018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为标准,Cr、Ni、As无污染。尾渣中Ni、As含量随采样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距尾渣堆10m处的As在表层0~10cm含量显著高于10~30cm含量的现象。0~30m范围内,Ni和As平均含量与尾渣堆距离显著相关(p<0.05)。芦苇、铁杆蒿和针茅根部对Cr、Ni,铁杆蒿和针茅对As的吸附累积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金矿区尾渣堆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以重金属元素Cr、Ni和As为研究对象,设置与尾渣堆不同距离采样点,采集了不同剖面深度的土壤样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同时,在采样点采集了芦苇、茵陈蒿、铁杆蒿和针茅等典型土著植物样品,测定并计算了各植物样品的重金属富集和转移系数,探明了3种重金属在植物不同组织中的累积和再分配情况。结果表明:以陕西土壤元素背景值为标准,在距离尾渣堆30m和50m范围内,污染等级为轻度。以GB 15618—2018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为标准,Cr、Ni、As无污染。尾渣中Ni、As含量随采样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距尾渣堆10m处的As在表层0~10cm含量显著高于10~30cm含量的现象。0~30m范围内,Ni和As平均含量与尾渣堆距离显著相关(p0.05)。芦苇、铁杆蒿和针茅根部对Cr、Ni,铁杆蒿和针茅对As的吸附累积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BCR四步提取法,对鄱阳湖南矶山三种典型湿地植被类型土壤样品重金属Cu、Pb和Zn的形态和总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除Pb含量较少对土壤几乎不构成潜在生态风险外,Cu和Zn两种重金属基本呈现表层中层底层的特征。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鄱阳湖湿地土壤Cu、Zn和Pb的主要赋存形态,尤其是Zn大部分以残渣态为主,其他两种生物有效性态含量较少,表明鄱阳湖湿地土壤重金属生态危害较小。  相似文献   

15.
内梅罗指数法和地质累积指数法是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方法。本文采用这两种方法对海宁市土壤中Cd、Zn、Cu、Pb、Ni、Cr、Hg、As八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评价,并对两种评价结果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梅罗指数法和地质累积指数法在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中各有优缺点,因此,人们应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从而更加全面地评价研究区域的土壤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6.
金属矿区及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使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进而威胁人体健康。本研究采集合作市更洒金矿作业影响范围内的300份土壤样品,测定砷、镉、六价铬、铜、铅、汞、镍及氰化物的含量,对矿区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经现场取样和样品分析,总体来看,研究区土壤中,除砷之外,其余调查物质的含量均低于安全阈值。砷污染严重,污染程度的排序依次为堆浸场>矿区下游>对照点。  相似文献   

17.
大气降尘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的大气降尘重金属污染的评价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劣之处和使用对象,论述了GIS在大气降尘重金属污染评价方面的应用,最后提出了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相结合,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与Arc GIS软件相结合的方法来克服各种评价方法的不足和局限之处。  相似文献   

18.
丁恒  刘兵  陈林明 《科技和产业》2021,21(9):307-314
贵州省是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但不合理的矿产资源开采和矿渣堆积,导致周边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伴生相关生态环境问题.以贵州省普安县铅厂尾库矿周围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现场调查,以及对土壤进行取样测试砷、镉、铜、铅、汞、镍等元素含量,查明了研究区土壤污染源特征和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未发现危险废物,区内废渣属二类固体废物;土壤的污染途径主要包括有毒有害物质及污染物贮存、遗撒引起的扩散迁移以及干湿沉降造成的污染;土壤中砷的所有暴露途径的总致癌风险大于10-6,砷的总危害指数大于1,部分点位超过第二类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地块存在一定的风险.其研究结果可为污染土壤的改性和风险管控措施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林斌  詹明生  王珏  许翔 《科技和产业》2023,23(1):207-213
探索铅锌矿产集中发育区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及分布特征,并结合受污染耕地、涉重企业分布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分析。选取铅锌矿产发育的尤溪县梅仙镇,采用系统均匀布点法,按2.5 km×2.5 km网格布设39个表层土壤监测点位,以土壤环境背景含量顺序统计量的95%分位值获得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分析高背景值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结合受污染耕地、涉重企业分布特点,从污染源角度解析农用地的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成因。明确研究区土壤环境背景值为:镉0.294 mg/ kg、汞0.181 mg /kg、砷11.0 mg/ kg、铅269.1 mg/ kg、铬75.2 mg/ kg、铜61.3 mg/ kg、镍35.6 mg/ kg、锌153.0 mg /kg。对比分析显示,铅、铜元素属于区域性高背景重金属元素,同源重金属铅、铜、镉、锌呈现区域性复合污染;从分布上,铅、铜围绕矿产集中分布区富集,铅元素在平面上呈现连片式分布,铜元素在平面上呈现点状式分布。结合高背景值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受污染耕地分布解析,梅仙镇安全利用类耕地分布主要受背景值控制,同时受矿山采选活动叠加影响;严格管控类耕地分布受矿山采选活动影响为主,地质背景的自然因素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依然比较严重,必须进一步强化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控制,有效防控涉重金属环境风险。本文结合具体案例,采用固化/稳定化技术对锌污染土壤进行修复试验,然后开展修复效果评价。经实践验证,土壤中锌浸出量远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的Ⅲ类标准限值,达到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