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煤矸石是煤炭生产和洗煤过程中伴生的一种固体废弃物。废弃的煤矸石不仅污染水质,自燃后生成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大量堆积的煤矸石侵占了越来越多的耕地,构成了对生态和环境的双重破坏。煤矸石又是一种可以开发和利用的再生资源,不仅可解决煤矸石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天然资源。  相似文献   

2.
杨光 《魅力中国》2013,(14):280-280
热电厂的热电机组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的热损耗与焓降。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热电厂的的应用。有利于减少热量消耗,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本文探讨了热电厂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太阳能热发电的环保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能热发电是把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电能的发电技术。它包括两大类型:一类是利用太阳热能直接发电,如半导体或金属材料的温差发电、真空器件中的热电子和热离子发电以及碱金属热发电转换和磁流体发电等.这类发电的特点是发电装置本体没有活动部件,但此类发电的发电量小,有的方法尚处于原理性试验阶段:另一类是利用太阳热能通过热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其基本组成与常规发电设备类似。  相似文献   

4.
以提高水源热泵利用率,保护地下水资源为目的,提出了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针对热泵系统的提水环节进行优化控制。合理分配热泵系统提供的热能并且有效解决了回灌困难的问题,使得资源的利用更加有效,更有利于环保。  相似文献   

5.
未处理城市污水热能回收方式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污水中赋存着巨大的热能,已被公认为是可回收和利用的清洁能源之一。特别是近年来热泵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快速发展,为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和应用城市污水热能回收与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本文根据近年来在城市污水热能回收与利用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和应用技术实例,总结出以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为热源的10种城市污水热能回收方式,并分别对其技术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工程上的可行性进行了阐述、分析争归纳。  相似文献   

6.
以提高水源热泵利用率,保护地下水资源为目的,提出了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针对热泵系统的提水环节进行优化控制.合理分配热泵系统提供的热能并且有效解决了回灌困难的问题,使得资源的利用更加有效,更有利于环保.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生产的能源以煤为主,煤炭占商品能源总量的73.75%的工业燃料和动力,65%的化工原料以及85%的城市民用燃料都是由煤炭提供。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近期不会有较大的改变,而煤炭生产的环境污染问题则涉及到煤炭开采、加工和消费的全过程。在煤炭开发的同时,大量的煤矸石堆集如山,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据有关部门报导,我国每年产生煤矸石1.3亿吨,而其中仅有2300万吨被利用。历年堆积的煤矸石超过20亿吨,占地120平方公里左右。全国有煤矸石山1200座,其中正在自燃…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我国每年排放的城市污水可达到400 亿吨左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排放量还将继续增加。污水热能是一种良好的低位热源,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合理利用污水中的热能,污水源热泵技术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北京瑞宝利热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原生污水源热泵技术是一种较成熟的技术,大多数城市都具有应用的自然条件,安装污水源热泵,安装成本和运行费用都是比较低廉。原生污水源热泵技术冬季采集来自污水的低品位热能,它借助热泵系统,通过消耗部分电能,将所取得的能量供给室内取暖,在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释放到水中,以达到夏季空调的目的。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大力开展,原生污水源热泵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其具有热量输出稳定,CO P 值高、换热效果好、机组结构紧凑等优点,是实现污水资源化的有效途径。 (北京瑞宝利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9.
平顶山市煤矸石的综合利用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顶山市煤炭开采历史悠久,形成了煤矸石的大量堆积。长期堆积的煤矸石占用了大量土地。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并出现过煤矸石山塌方事故。在详细分析平顶山市煤矸石的堆积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根据煤矸石的组成特征,将煤矸石资源化的观点。并阐述了在建筑材料、生产肥料和代替燃料方面利用煤矸石的途径,对开发和利用平顶山市煤矸石具有的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双重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水源热泵技术供热(制冷)主要是利用大型热泵对事先抽取的海水进行处理,将其中的热量提取出来,用于供热和制冷,并将能量通过城市原有的供热(制冷)系统输送到户,这就完成了原先需要用煤作为燃料才能完成的供热过程。冬天,大型热泵可以被用来进行区域内的集中供热;夏天,大型热泵依靠类似的原理又可完成以海水为能源的制冷供冷过程。水源热泵由电力驱动,由于其发热效率为电力消耗的4倍,加上它同时可以制冷,能源转换效率会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混凝土自重较大的问题并提高其韧性、抗裂性和耐久性,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聚丙烯纤维自燃煤矸石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方法,运用此方法对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试验,得出聚丙烯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实验数据,为聚丙烯纤维自燃煤矸石轻骨料混凝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混凝土的自重较大等问题并提高其韧性、抗裂性和耐久性,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均匀试验方法对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试验,得出聚丙烯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实验数据,为聚丙烯纤维自燃煤矸石轻骨料混凝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煤矸石在建材工业中的综合利用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煤矸石是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每年排放量相当于当年煤炭开采总产量的10%左右,目前我国已累计堆存30多亿t,占地约1.3万公顷,是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煤矸石长期堆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造成因自燃污染大气和地下水质、破坏生态平衡等危害。为鼓励和推动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与煤矸石综合利用直接相关的有两条:①企业利用本企业外的大宗煤矸石、炉渣、粉煤灰作主要原料,生产达到规定掺量的30%以上的建材产品,且取得新型墙材资质认证的企业,自生产…  相似文献   

14.
张方立 《宁波经济》2010,(11):47-48
“地热,改变世界的能源”,这是近日在印尼巴厘岛举办的2010年世界地热大会的主题。出乎很多人意料,大会发布的权威信息表明,中国已成为全球利用热能量最大的国家,世界排名第一;美国则占据了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全球第一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是大规模开发利用太阳能的一个重要技术途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是利用很多个独立跟踪太阳的定日镜,将光线聚焦到一个固定在塔顶部的吸热器上,并以热能的形式加以利用,带动汽轮机、发电机来发电。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具有很高的聚光倍数,通常可达到500~3000,工作温度可在350℃以上,适合于较大规模发电。据美国Sunlab联合实验室预测,到2020年,其发电成本约为每度5美分,将是所有太阳能发电技术中成本最低的一种,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建筑和住宅的供热和空调已成为普遍的需求。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也称地能,包括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转移。地能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的热源和夏季空调的冷源,即在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能中去。地源热泵是能有效节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和CO2排放的供热和空调新技术。可以预计,该项技术将会成为21世纪最有效的供热和供冷空调技术。  相似文献   

17.
煤矸石的开发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煤矸石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的伴生物,约占煤炭产量的15%。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1997年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30-1%和29-7%,成为中国最大的污染来源。与之相对应煤矸石积存量及排矸量也十分惊人。我国历年来积存的煤矸石有20余亿吨,占地3-5万亩,且每年仍以1-4亿吨的排放量排出。每年排出的煤矸石占地3000余亩,预计到2000年,煤矸石排出量每年可达3-1亿吨。煤矸石的大量排放不仅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煤矸石的风化、自燃散发大量的含硫气体和污…  相似文献   

18.
我国低温废热回收技术取得突破国家环保局南京环科所研制出新型热泵系统,成功地回收低温工业废热。该成果日前获国家环保科技成果二等奖。在我国工业废热资源中.低于250℃的低温废热数量大,约占废热总量的63%,相当于工业企业总能耗的73%,但国内外在低温废热...  相似文献   

19.
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比例的煤矸石,其长期大量堆积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煤矸石产生和综合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煤矸石综合利用思路和建议,期望为鄂尔多斯市煤矸石的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提供更多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煤矸石制特种氧化铝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阐述了试验室利用煤矸石为主原料,酸法制取特种氧化铝的工艺流程及主要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