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邓伟  宋敏  刘敏 《金融研究》2021,497(11):60-78
本文基于手工收集的2009—2017年中国银行业数据,利用我国借贷便利工具创新这一准自然实验,以借贷便利工具的运用需要商业银行提供合格担保品这一要求为切入点,考察了借贷便利工具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借贷便利工具创设后,商业银行持有的合格担保品规模越大,其贷款利率越低,且这一效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强。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央行的借贷便利操作扩大了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规模和贷款投放规模,从而有效降低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也表明借贷便利工具可通过商业银行合格担保品渠道发挥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调整借贷便利操作规模、操作利率以及合格担保品范围的方式有效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进而发挥对社会融资成本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侯成琪  黄彤彤 《金融研究》2020,483(9):78-96
通过内生引入流动性短缺银行(拆入行)对流动性盈余银行(拆出行)的流动性需求机制,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银行间市场的DSGE模型,对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效果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负向冲击会同时增加拆入行和拆出行对流动性的预防性需求,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形下,拆出行不会很快恢复对拆入行的流动性供给,引起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缺口放大和市场失灵。(2)由于仅依赖银行间市场自发回归稳态的过程太过缓慢,需要央行进行流动性干预。借贷便利类工具可以通过引导贷款市场定价和流动性效应这两个渠道来影响银行融资可得性,进而降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风险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3)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效果边际递减,央行可根据借贷便利操作的收益和成本,制定最佳的反应程度参数。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05~2019年230家中国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探究了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对流动性创造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1)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能够显著提高总流动性创造水平及各部分流动性创造水平;(2)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影响流动性创造水平的传导机制发现,收入多元化主要通过提高银行主动风险承担意愿的方式推高了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3)相较于中小型银行、中西部地区银行、外资银行和地方性银行,收入多元化对大型银行、东部地区银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总流动性创造水平及各部分流动性创造水平的正向影响效果更为显著;(4)外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弱化了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对流动性创造水平的正向影响。为促进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在维持传统业务稳健发展的基础上促进非利息业务的快速发展,提升自身的收入多元化水平,进而提高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管理层应充分重视不同银行之间存在的差异,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侯成琪  黄彤彤 《金融研究》2015,483(9):78-96
通过内生引入流动性短缺银行(拆入行)对流动性盈余银行(拆出行)的流动性需求机制,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银行间市场的DSGE模型,对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效果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负向冲击会同时增加拆入行和拆出行对流动性的预防性需求,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形下,拆出行不会很快恢复对拆入行的流动性供给,引起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缺口放大和市场失灵。(2)由于仅依赖银行间市场自发回归稳态的过程太过缓慢,需要央行进行流动性干预。借贷便利类工具可以通过引导贷款市场定价和流动性效应这两个渠道来影响银行融资可得性,进而降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风险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3)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效果边际递减,央行可根据借贷便利操作的收益和成本,制定最佳的反应程度参数。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14—2021年中国203家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考察借贷便利创新工具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借贷便利创新操作会显著增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显示,这一政策效应在区域性商业银行、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表明,借贷便利创新工具通过抑制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的渠道增加信用风险。调节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说明,资本监管力度和银行家乐观度的提高均会减弱借贷便利创新工具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加剧效应。该研究结论对于中央银行适时适量地进行借贷便利操作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防控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6—2019年中国229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银行表内和表外流动性创造指标,研究多元化经营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总体和结构性影响。根据不同银行主体分析了多元化经营作用的异质性,并提出多元化经营对流动性创造影响的传导渠道。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收入多元化和资产多元化均降低了银行总体流动性创造水平;第二,二者一致降低了银行表内流动性创造,但对表外流动性创造结果相反,收入多元化提高了银行表外流动性创造,资产多元化则降低了银行表外流动性创造;第三,多元化经营通过银行风险承担的中介作用影响银行总体流动性创造。因此,本文认为国内银行不可盲目扩张高收益、高风险的多元化业务,应兼顾传统存贷业务的发展,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履行好流动性创造这项重要社会职能。  相似文献   

7.
郭晔  程玉伟  黄振 《金融研究》2018,455(5):65-81
本文通过构造商业银行同业和非同业流动性创造指标,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总体和结构性影响,根据商业银行参与同业业务的不同程度分析了货币政策作用的异质性,并检验了商业银行参与同业业务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货币政策同时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增速和结构,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银行总体流动性创造增速和非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但是降低了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第二,对参与同业业务程度不同的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高参与度银行的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提高了低参与度银行的同业流动性创造增速;第三,货币政策显著地改变了银行的同业资产持有比例,银行的风险越高,参与同业业务的程度越高。因此,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应该加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配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及时进行预调微调;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降低银行对同业业务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金融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金融市场更高的调节需求,中央银行在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一套以流动性调节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而“常备借贷便利”则是中国货币政策短期流动性工具的代表,本文以该政策工具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特点、影响,通过国际比较,得出启示,从而为“常备借贷便利”这项货币政策工具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更好地运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金融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金融市场更高的调节需求,中央银行在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一套以流动性调节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而"常备借贷便利"则是中国货币政策短期流动性工具的代表,本文以该政策工具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特点、影响,通过国际比较,得出启示,从而为"常备借贷便利"这项货币政策工具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更好地运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10-2019年中国98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就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通过分流银行存款及理财资金对银行盈利形成冲击,由此引发的“鲶鱼效应”会倒逼银行加大存贷期限错配来缓解盈利下降压力,从而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互联网金融对股份制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力度更大。金融脱媒仅在P2P网络借贷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中承担着中介作用,但“第三方支付一金融脱媒一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传导渠道无效。银行业景气度提高会加剧互联网金融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银行流动性创造存在顺周期倾向。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10-2019年中国98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就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通过分流银行存款及理财资金对银行盈利形成冲击,由此引发的"鲶鱼效应"会倒逼银行加大存贷期限错配来缓解盈利下降压力,从而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互联网金融对股份制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力度更大.金融脱媒仅在P2P网络借贷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中承担着中介作用,但"第三方支付-金融脱媒-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传导渠道无效.银行业景气度提高会加剧互联网金融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银行流动性创造存在顺周期倾向.  相似文献   

12.
2013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原有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基础上,创设了新型流动性货币政策工具"常备借贷便利(SLF)"。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功能为流动性供给,金融机构在缺乏流动性时通过抵押的方式与中央银行"一对一"交易,取得贷款。常备借贷便利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创设,是对国外中央银行先进经验的学习,对中央银行管理货币流动性起补充作用。本文将探讨常备借贷便利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创设背景,使用情况及实际效应。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深化的进展,同业业务凭借对资产规模的扩大、调剂资金余缺、增加盈利能力等重要作用,为银行实现收益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银行三大业务之一。然而现行同业业务的特殊性和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我国银行体系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隐患。本文结合当下经济金融环境,从同业业务角度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巴塞尔协议III对流动性管理的要求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选取2010—2022年中国177家商业银行的微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1)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抑制作用。相对于股份制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流动性创造的抑制力度更大。资管新规的实施有助于减缓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抑制力度。(2)同业业务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关系中承担着中介作用,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主要通过降低银行同业业务规模的渠道来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3)区分同业业务类型的渠道检验表明,相对于新兴同业业务渠道,传统同业业务渠道的中介效应占比更大,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更易通过传统同业业务渠道来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本文为提升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监管效率及防控流动性创造维度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创新模式层出不穷,业务规模快速扩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体经济融资难的困境。但随着同业业务的不断发展,其背后隐藏的金融风险亟需引起关注。本文基于此背景,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与流动性风险的关系进行探究,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与流动性风险的现状,阐释同业业务对流动性风险影响的理论机制,并构建随机效应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前,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流动性创造视角,考察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外部竞争效应大于技术溢出效应,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抑制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资产端流动性创造和表外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但对负债端流动性创造没有显著影响。金融科技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增加均会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但其数字化程度提高则会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2)金融科技发展通过经营效率和风险承担等渠道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即金融科技发展通过降低银行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以及抑制银行总体违约风险承担、资产风险承担和资本短缺风险承担,从而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负向影响。(3)随着金融科技发展,大型银行或高数字化银行均会增加流动性创造,但高市场化地区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受到更加明显的抑制。本文为在新时期正确把握金融科技与传统银行关系,进一步稳妥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是十分重要的调控手段,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的金融系统存在非同一般的意义。选择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中实施时间较长的两种工具即常备借贷便利(SLF)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实证分析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结果显示,中期借贷便利对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负向影响程度远远超过常备借贷便利的正向变动,中期借贷便利的实施规模远远大于常备借贷便利的实施规模。因此,结构性货币政策尤其是中期借贷便利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上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缓解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为提高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有效性,要进一步公开结构性货币政策操作信息,坚持推进利率市场化,协调传统型货币政策及结构性货币政策,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环境,增进结构性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19.
在对2007—2014年不同业务模式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和同期我国宏观经济年度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之后,本文选用了压力测试这一风险管理量化工具,将流动性覆盖率作为承压指标,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影响不同业务模式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的因素并不相同。在此基础上,本文将ARMA模型对宏观经济指标的预测结果作为参考,设置了宏观压力情景,通过建立传导模型测试在不同压力情景下不同业务模式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的变化情况。实证研究发现,在宏观压力情景下,存贷业务占比较高的传统型商业银行在轻度冲击下受到的影响较大;而同业业务占比较高的成长型商业银行则在中度和重度冲击下受到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