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原  韩芳 《科技和产业》2022,22(6):18-25
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人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人居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城镇化发展。农村居民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主体,只有农村居民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才能让农村居民产生更加积极的亲环境意愿和行为。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的整合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亲环境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个人规范都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中的亲环境意愿产生正向的影响;后果意识和责任归属对个人规范产生正向的影响;亲环境意愿对亲环境行为产生正向的影响。以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来提升农村居民在生活垃圾处理中的亲环境意愿和行为。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城镇居民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模型,针对南通市548份调研问卷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具体建议。研究发现,居民分类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及政府行为等因素均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产生影响,其中,分类态度对居民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最大,主观规范次之。未来,要切实提高城镇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居民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知;尽快建立健全垃圾分类体系,不断优化垃圾分类管理机制;强化垃圾分类硬件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垃圾分类储运体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活垃圾污染已成为困扰西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选取广西南宁市的城市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南宁市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大部分西部城市居民对垃圾分类有着积极的认知与态度,而外界规范对其支付意愿的影响较小,且居民对相关机构缺乏信任,无法感知到自己所缴费用能够带来环境改善。本研究的结论不仅有利于南宁市顺利推进垃圾分类政策,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解决我国西部城市的环境问题,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彬迪雅  吕晨 《科技和产业》2022,22(6):97-103
居民垃圾源头分类对于促进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616份北京市居民调查问卷,通过模型定量分析北京市政府垃圾分类宣传对于居民垃圾分类态度及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政策宣传频率和多样化宣传方式均可提升居民垃圾分类的态度及意愿;垃圾分类态度在政策宣传和意愿中具有中介效应;电视、宣传栏、条幅和宣传单页方式最为有效,经济激励无法提升居民态度。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北京市垃圾分类宣传建议。  相似文献   

5.
傅丽萍  谢东  程煜 《科技和产业》2021,21(5):277-283
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受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和态度的显著影响.基于福州市524位居民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和态度,并采用Logistic模型甄别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居民对垃圾分类方法的认知水平较低,但大多认为有必要推行垃圾分类;年龄、户籍和宣传教育显著影响居民垃圾分类认知;社会压力、个人准则、公共意识和户籍显著影响居民垃圾分类态度.基于此,提出了多渠道增加垃圾分类意义和方法宣传、推动垃圾分类文化建设、完善社区垃圾分类设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双因素理论和交换理论,以305份调研数据为依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用户使用移动打车软件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显示:安全政策有效性作为保健因素可有效降低用户的感知风险,对移动打车意愿产生积极影响;打车便利性、企业信誉作为激励因素通过提升用户感知利益对用户移动打车意愿产生积极影响;感知愉悦性作为保健-激励因素能够降低用户的感知风险,提升用户的感知价值,进而影响移动打车意愿;感知价格水平作为保健-激励因素与用户感知利益负相关,与感知风险正相关,进而影响移动打车意愿。  相似文献   

7.
杨朔  肖檬 《开发研究》2022,(6):149-160
基于陕西省821份农村居民的微观数据,利用双栏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家庭人口结构老龄化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有效样本中84.64%的村民有垃圾分类的参与意愿,村民垃圾分类支付意愿的均值为52.42元/年,农村家庭结构老龄化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社会信任能调节农村家庭结构老龄化程度对村民垃圾分类意愿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家庭年龄结构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具有层级差异,家庭中年和青壮年人对垃圾分类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强人际信任在家庭结构老龄化与居民垃圾分类意愿间的调节作用比强制度信任更大;按收入高低进行分组回归发现,高收入组对垃圾分类支付意愿更高。此外,从性别来看,男性比女性更具有生活垃圾分类的意愿;从受教育情况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垃圾分类意愿越强;从兼业程度来看,外出务工经历会增强农户垃圾分类意愿;从资源禀赋来看,耕地面积越多的村民对垃圾分类的意愿越强。由此,为了增加村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提升农村环境质量,政府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密切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健全生活垃圾处理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实地调查、立法、经济激励、责任主体规定等方面阐述了我国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在政策层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政策层面界定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集的主要目标——垃圾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减量最大化、无害化最大化。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做到立法细致规范、经济激励手段合适、责任主体责任明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许多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加入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队伍。为加强贵阳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管理,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收集法、访谈法及实地调查法对南明区各个公共领域垃圾源头分类现状展开实证调研,对问卷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南明区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建议。研究发现,居民的年龄、收入、群体效应及公众宣传影响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未来,要加强青少年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宣传教育,强化各群体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从众效应,落实垃圾分类政策。  相似文献   

10.
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大背景下,“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备受关注,而政策的优化与配套支持措施都需要充分考虑居民主体的生育意愿。为探究家庭生活一般性特征与生孩意愿的关系,本文从探讨住房状况和消费结构影响居民三孩生育意愿原因与机制,并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8)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消费结构升级、住房状况提升对居民三孩生育意愿存在挤入效应且存在区域异质性,家庭消费结构的挤入效应大于住房状况;住房状况方面,产权归属对居民三孩生育意愿的影响程度大于现住房面积。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杭州市实地调查,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结合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分析杭州市居民对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生活垃圾的经济价值估值。结果显示:1年龄、家庭收入水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情况等对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2研究对象对5年内将杭州市垃圾减半这一目标的平均支付意愿为12.4元/月,每月约可产生1630.22万元的经济价值,该结果对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极具参考意义,为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做出了低碳经济发展和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战略要求,社区环境治理理念也逐渐兴起。而当前垃圾回收的前端工作不细化、不规范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加强社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监管十分紧迫。本文将从政府、社区以及居民三个主体入手,运用静态博弈纳什均衡、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动态博弈决策树、演化博弈模型等博弈论方法分析垃圾回收市场不同主体间的监管问题。博弈结果表明,要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加强政府及社区监管和违规惩罚措施,多方主体共同努力才能较好落实垃圾分类回收机制。  相似文献   

13.
总结和回顾了国内外专家对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了在居民生活垃圾管理行为或环境行为研究中主要有规范行为模型、理性行为模型、计划行为模型、决定因素模型、和A—B—C模型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型,发现现阶段针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研究的模型和实证均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为缺乏针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这种特定的环境行为的研究、缺乏定量模型、缺乏针对更广泛的投放者的研究和适用性更广泛的通用模型、缺乏中国的案例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根据鹿西海岛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行为差异,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础,从生态文明视域,运用计量统计学方法对海岛居民垃圾分类的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居民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向老龄化等因素是造成垃圾分类实施困难性高居不减的重要原因。为有效推进海岛垃圾分类,应增加海岛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引导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  相似文献   

15.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是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要步骤,而居民心理又是居民实施垃圾分类行为的关键。文章通过对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认知、态度和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居民的垃圾分类认知水平较低,不过大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持赞成态度,并且绝大多数居民都有过垃圾分类行为。性别等人口统计变量和垃圾分类能力对垃圾分类认知、态度和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并且垃圾分类认知、态度和行为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6.
对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奖惩机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通过对我国台湾以及德国、日本、美国的奖惩政策成功经验的学习,提出了建立与垃圾分类效果挂钩的财政拨款政策,高效使用资金;引入经济手段调整垃圾收费机制,奖罚并用促使垃圾源头分类;同时,规定产品生产企业责任,建立环保企业扶植政策;完善垃圾分类政策法规,贯彻落实监管执法等措施建议,以期为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实行垃圾分类是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可以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节约资源。我国部分一、二线城市率先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为接下来其他地区构建全民参与、城乡统筹的垃圾分类制度积累经验。本文对福州市、厦门市和永泰县开展调查,对比分析城乡垃圾分类现状,从居民意愿和态度、垃圾分类措施和设施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垃圾分类指按一定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我国目前面临着垃圾围城的严峻形势,解决垃圾分类问题刻不容缓。德国和日本在垃圾分类方面具有先进经验,它们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垃圾分类标准进行细化,并采取严格的监督手段,使得垃圾分类在全国范围内成功推广。我国自1995年起陆续出台了各项垃圾分类法规及办法,但收效甚微,原因是垃圾分类政策模糊和监管缺位。因此,要想在中国有效推进垃圾分类政策,首先需要对垃圾分类标准和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进行完善,然后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居民在生活中对垃圾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9.
农村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要步骤。而村民心理是村民实施垃圾分类行为的关键。与此同时,激励也会影响村民垃圾分类的行为。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金华市两个垃圾分类示范村村民的垃圾分类态度、认知和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村民对垃圾分类呈支持态度,但是村民对垃圾分类知识却知之甚少。物质奖励以及村干部的表率对村民垃圾分类积极性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基于这个结果,本文提出了有利于提高村民垃圾分类意识和改善村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生活垃圾处置设施是引发邻避冲突的一类典型设施,其设施类型、处理量以及空间布局等是决定邻避影响大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的生活垃圾分类实践进一步将生活垃圾相关议题从末端处置影响拓展至居民源头分类,各环节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权利和义务界定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在上海市开展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背景下,本研究基于环境权利、环境义务和环境正义等概念和理论框架,借助ArcGIS软件,量化计算垃圾中转站对周边居民和单位的邻避影响及环境正义,并通过计算基尼系数分析环境正义的差异性,进而评价垃圾中转站选址的合理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