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三教”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为适应国家对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和人才市场上对高质量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路径亟待优化升级。鉴于此,从转变教师传统课程理解范式、加速教材优化升级与改革创新、打造一支“双师型”高素养教师团队、建立高水平创新教学团队四个角度切入,探究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路径,以期提高“三教”改革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前,全球经济形势正经历着深刻变化,中国的经济实力飞速增长,中国与国际的交往和合作日益密切.不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区域贸易的往来等,都需要高职院校提供大量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改革迫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周斌 《经济师》2022,(9):164-165
人工智能对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指的是教师可以抓住机会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挑战指的是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人工智能背景下,迫使会计类专业必须进行改革,文章从教师、教材、教法三个角度对会计类专业改革路径进行阐述,指出应在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下功夫,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素养较高的会计类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行动学习是一个团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边做边学的组织发展技术及流程。将行动学习的理念与方法用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有助于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培养全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三教”改革的任务,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创新实施基于行动学习的项目教学模式,在学习方式上从单环学习转向双环学习,从单一因素转向多维因素,全面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邓慧 《经济师》2022,(5):166-167
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工作任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公共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具有独特优势。当前,大学英语课程在开展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与教学方式上还存在系列问题,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好大学英语的思政育人功能,明确教学工作目标,不断提升教师思政工作意识,努力创新思政育人新形式。  相似文献   

6.
“三全育人”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得以实施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是“大思政”工作的深化与新的尝试,通过解读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与目标,分析“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英语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及目前的现实困境,并从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融合能力、注重教材思政元素的挖掘、完善课程思政指标考核体系四方面有针对性提出解决思路与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高职公共英语学科应积极抢抓新时代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机遇,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不断完善并形成英语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教育根本准则,就是要自上而下重视公共英语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思政融入等方面教育元素的缺失,不断增强独具中国本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度,将单纯专注高职生语言能力增强的“单轨教学”切换为更加注重立德树人和传播语言知识的“双轨教学”。基于此,对高职公共英语如何有效渗透“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较为复杂且不受时空限制,必然对大学生的“三观”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他们的价值引领尤为必要。通过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进行辨析,阐述“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诉求,思考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周飞  李建铁  周晶  黄心怡 《经济师》2023,(9):172-173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大思政课”为视角,首先简单概述“大思政课”的特征及价值,然后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教育理念过于传统陈旧、教育主体认知不足、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度不高、考核评价机制过于单一的问题,最后结合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应对策略,以大力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实践育人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有效实现的途径是高职院校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深化和拓展。从分析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价值基础入手,重点阐述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制约因素,最后就如何推动“课程思政”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中科学有效、系统实施,提出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为职业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工作实施指明方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政素养,使其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协同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考量。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以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强化思政教育整体成效,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以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阐述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意义,分析协同育人中面临的问题,探索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英语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应从“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内涵出发,领悟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视角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潜移默化地培养具备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的国际视野双语人才。  相似文献   

13.
张凯  李静 《经济师》2024,(3):209-211
文章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了落实“大思政课”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五个统筹:课程与课程的统筹、教材与时事的统筹、教学与实践的统筹、教学与创新的统筹、师资与培训的统筹。探讨了在“大思政”时代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在育人体系中的新使命。新时代建设大思政课要更加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强化实践性和实际问题导向,倡导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国际化视野,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4.
“双高计划”是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重大建设工程,对课程思政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思政改革缺乏连贯性,建设无章可循、后劲不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地方导游基础知识”为例,通过将课程思政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思政教材、构建思政教学资源库、使思政学习融入教学各环节四种方式,在培育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融思政教育于专业教学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保障“双高计划”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程思政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课程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与课程建设的理论架构问题。通过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为引领,挖掘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价值,从强化主力军,提高育人能力;优化主战场,完善课程建设;拓宽主渠道,提升教学质量;校准度量尺,矫正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开展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以期开创我国高校英语课程事业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是当代改革的需求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所以相关教师要积极研究并反思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积累实践经验,以此提升教学质量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对于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高职教育的普遍发展趋势之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并以隐性教育为主方式的思政教育依然成为高职立德育人的重要抓手。立足于思政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反思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协同育人路径策略,以期能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自主招生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迎来发展建设的新局面.但是随着入学生源情况越来越复杂,高职英语教学也不可避免的遭遇变革和挑战.本文分析高职英语学习现状,对当前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进行了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9.
谭波  周健美 《经济师》2024,(3):215-216
“课程思政”理念提出的核心是通过教学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实现自我教育。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借助阅读材料的语言特色、文章内容、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等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在阅读过程中挖掘其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同时,教师也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20.
彭文武  李闯  王财莉  胡雪晴 《经济师》2023,(11):172-173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如何把思政元素融入至专业课程建设中并打造“一流课程”,培养高素质有竞争力的管理型人才,是新形势下经管类专业面临的一大挑战。文章在描述《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一流课程”建设理念引导“课程思政”,符合“课程思政”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战略布局,通过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提出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