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2009年—2019年面板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四大国家级城市群的碳排放总量及化石能源、二次能源和建筑材料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四大国家级城市群碳排放总量空间差异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峰值是2011年的9.67亿吨,关中平原城市群则是2019年的0.88亿吨。基于能源碳排放量的测算结果,进一步采用LMDI模型将其影响因素分解为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建筑业经济水平及人口规模等五大效应并分别进行测算。研究发现碳排放系数对能源碳排放量的影响作用最小,建筑业经济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能源结构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今后可从推广新型建筑材料使用、优化建筑业能源结构及推广建筑业低碳节能技术等方面推进建筑业减碳。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通过界定、分离与合并30个省份4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的数字化和非数字化部分,编制中国数字产业投入产出表,量化分析各省份数字产业化部门和产业数字化部门对不同能源的消耗量及碳排放效应。研究表明,产业数字化部门能源消耗量在数字经济能源消耗总量中占较大比重;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碳排放是中国数字经济产业碳排放的主要构成部分;数字产业化部门能源消耗多为清洁能源,产业数字化部门能源消耗多为化石能源。基于以上结论,从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深化数字经济发展、结合各省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实施数字减排战略两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将间接碳排放纳入建筑业碳排放测算框架中,测算了2000—2013年甘肃省建筑业碳排放量,并运用STIRPAT模型对甘肃省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甘肃省建筑业碳排放量呈波动增长态势,间接碳排放量占主导;(2)煤炭、柴油、汽油等化石燃料消耗是造成直接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消费是间接碳排放的主要来源;(3)建筑业从业人数、城市化率、建筑业人均GDP、建筑业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等的变化都促进了建筑业碳排放量的增长,其中城市化率、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较大,而建筑业技术装备率的变化则抑制了建筑业碳排放量的增长,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供的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2010—2019年全国尺度、区域尺度的碳排放强度时间演变特点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天然气、煤油、汽油、原油4种能源的碳排放量逐年增长;柴油的碳排放量先增长后保持平稳;燃料油的碳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焦炭、煤炭的碳排放量呈现“N形”趋势。②全国碳排放量不断上升,总体呈现急速增长、相对平缓、快速增长的三个阶段。但由于经济增长速度超过碳排放量增长速度,全国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③七大区域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具有“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括地介绍我国低碳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当前国内外对高校碳排放测算的相关研究成果,阐述测算高校碳排放量的重要性;根据高校的能源使用结构,编制高校二氧化碳排放清单;通过调研统计,获取高校能源使用数据,并基于物料平衡法和《北京市企业单位二氧化碳核算和报告指南》,提出具体的碳排放测算方法,开发出高校碳排放测算软件,完成高校碳排放总量及各个建筑功能区的碳排放量测算。  相似文献   

6.
张雄化 《特区经济》2014,(10):143-147
按照能量法,典型的农业能源包含电力、农机与灌溉设施、化石燃料、农药和化肥。前两者的能耗量及碳排量构成我国农业能源及其碳排放的主体。运用非期望碳排放的SE-DEA模型和SBM模型对比测算我国农业能源效率,结果显示:农业能源效率总体偏低,省际能源效率均呈上升趋势,省际间的能源效率差距较大,全国和区域的能源效率表征为收敛,高效率的省份集中于东部而低效率的省份集中于西部。这一规律可以为中国改善农业板块的能源结构及其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中部崛起和两型社会建设为时点分界线,针对湖南省和湖北省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碳排放量应用LMDI分解和SDA分解方法,综合分析湘鄂两省碳排放历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两型社会建设后,湖南比湖北具有更突出的减排效率,但整体而言湖北碳排放相对稳定;来源端方面,两型社会战略实施后,两省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拉动来自非化石燃料;生产端方面,两省碳排放路径较为类似,主要区别体现在能源效率上;需求端方面,诱发碳排放变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中间投入结构,特别是最终需求结构。  相似文献   

8.
运用IPCC测算法测算2005—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碳排放量,并运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9年,黄河流域的碳排放在总体呈上升趋势;以2012年为节点,在此年前的碳排放增速较快,此后的碳排放增速减缓;整个黄河流域的碳排放量巨大,并且不同省区的碳排放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总的来说,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主要以弱脱钩状态为主,尽管存在短期波动的状况,但长期趋势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碳排放问题也日趋突出。本文以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模型为基础,对北京市1980-2016年的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考虑了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城镇化水平三个控制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建立了扩展的库兹涅茨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北京市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N型关系,且目前处于递增阶段;第二,北京市碳排放量还受到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城镇化率的影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有正向的拉高作用,城镇化率对碳排放有拉低的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推导了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式--即单位能耗碳排放系数的表达式,利用上海市1978年~2007年的历史数据,构建了上海市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总量、人口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按照对2010年、2020年上海经济增长速度的估计预测能源消费总量,模拟出不同情景下的能源结构,从而测算上海市各主要年份的碳排放总量,分析上海市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政府宏观统计数据,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上海居民消费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并利用扩展的投入产出模型,使用结构分解分析法分析了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7-2010年,上海市石油加工炼焦及燃烧加工业、金属加工制品、交通运输仓储及信息服务3个部门的碳排放强度、碳排放乘数因子均处于各部门前列,是能源消耗高度密集型部门;上海市居民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城镇居民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结构分解结果显示,上海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城镇人口规模的增加也是影响上海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总量增加的重要因素。调整居民消费结构、降低部门碳排放强度是现阶段居民消费碳减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大规模、高速度发展时期,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基础等决定了我区化石能源使用和碳排放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高速增长的历史阶段。然而,能源基础、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式的选择会深刻影响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质量,并对碳排放总量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07—2019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数据,以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构造准自然实验,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对区域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降低了试点区域的碳排放量。经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碳排放权交易通过引起试点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来促进碳减排,加快了试点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了清洁低碳能源的消费比例,减少了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费。通过协同减排效应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发挥了协同减排作用,减少了二氧化硫等其他污染物排放量。  相似文献   

14.
刘宁  林原 《辽宁经济》2012,(10):22-24
辽宁省持续呈现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并且能源消费以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2000年以来,辽宁省的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态势,但碳排放量却随GDP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对此加以计量分析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二氧化碳减排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高排放(高消耗)低产出"是社会公平正义在经济学领域出现偏颇的映照。文章引入福利经济学领域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发现我国行业碳排放量与能源利用效率差距很大,基尼系数分别为0.59、0.49;并利用分位数回归探索行业碳排放行为存在不公平的关键因素在于要素禀赋结构不合理,行业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是碳排放行为不公平的根源;进一步测算行业碳排放量存在拐点,当且仅当单位能耗低于1.6-1.7万吨标准煤/亿元;1/3左右的行业能源效率需进一步改进,主要集中在能源采选业、以能源加工为主的冶炼业和以能源使用或转变为主的发电、制水、制气和化工等重工业领域。最后提出促进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实现能源分配公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制造业低碳化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人们越来越关注碳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我国传统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量的多数比例.文章通过发达国家与中国在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比重等方面的对比分析,研究了我国传统制造业低碳化的驱动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欣  叶长丁 《科技和产业》2023,23(16):184-187
引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ML指数分析,静态和动态结合测算了2010—2019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碳排放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碳排放效率值有上升趋势;固定资产投入和人员投入是影响城市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原因;城市产业发展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碳排放效率,城市产业发展过快导致技术效率水平发展跟不上。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以安徽省为例,通过碳排放量的计算,分析碳排放的总体趋势、行业特征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通过对经济发展、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预测,分析减排的形势和压力;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算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联度。安徽省应当从基本省情和工业化阶段性特征出发,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9.
<正>“双碳”目标下,储能是电力能源消纳的必要手段。特别是进入“十四五”发展新阶段,我国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在2030年达到25%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碳排放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  相似文献   

20.
结合1997—2014年数据测算区域物流碳排放,利用TAPIO脱钩弹性系数和LMDI方法对区域物流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大部分区域物流碳排放表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广东和山东始终位居前列,区域物流碳排放与区域物流经济表现为扩张负脱钩、强脱钩、弱脱钩和增长联结等脱钩状态,能源效率、能源消耗结构近几年表现为减碳因素,人均GDP和人口大多数时期表现为增碳因素,区域物流的比重对区域物流碳排放影响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