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后,碳市场相关人士一直在期盼和呼吁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重启,但当前尚未看到CCER市场重启的实质性动作。笔者以为,原因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全国碳市场仍在摸索中,刚起步被曝数据作假,整套机制需要重新构建完善,主管部门需要投人大量人力物力,这也是全国碳市场目前只覆盖发电行业未能按市场预期扩容的原因;二是CCER的项目审核和制度构建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完善,暂不满足重启条件。  相似文献   

2.
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是重要途径。如今,在经历了"十二五"部分省市试点先行、"十三五"为全国碳市场打基础后,业内人士认为,"十四五"将是我国碳市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预计2021年全国碳市场将正式启动运行。在2020年1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指出,生态环境部将把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建设碳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3.
自2021年7月16日,从电力行业开始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来,活跃度持续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 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达1.79亿吨,成交额突破76亿元.据了解,今年还将有2-3个行业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4.
邓佳 《环境经济》2021,(5):16-17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建设已经到了最关键阶段,交易系统基本建成,正加快推进与注册登记系统的对接联调工作,力争在今年6月底实现上线运行。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一项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落实我国CO2排放2030年达峰目标和2060年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抓手。2017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正式启动,明确上海和湖北分别牵头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和注册登记系统的建设和运维工作。  相似文献   

5.
随着气候变暖问题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国内外低碳发展需求均愈加强烈。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低碳转型,控制碳排放,出台相应减排措施。2021年,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重大部署,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推行碳排放权交易成为影响最大、最具市场调节作用的方式。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制度创新,对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因此,研究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并对碳市场在全国进一步推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碳市场元年     
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履约完成率达99.5%,也就是说,仍有0.5%核定应履约量未完成履约。2022年新年伊始,全国碳市场就爆出"碳排放配额未按期履约第一案"。对于起步阶段的全国碳市场,企业的碳排放配额相对充分,但为何会出现这一结果?除了未按时履约,数据造假问题同样引起关注。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通报了"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虚报碳排放报告案",这也成为全国首例公开披露的碳排放报告造假案件。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围绕着碳价的争论从未中断。一方面,控排企业认为碳价偏高,提高了碳排放配额有缺口企业的履约成本;另一方面,专业人士和机构投资者认为碳价偏低,全国碳市场并未真正体现出碳价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产者责任原则,提出了行业能耗碳理念并构建了行业能耗碳指标;基于消费者责任原则,提出了行业责任碳理念并构建了行业责任碳指标。证明了两者均为性质优良的碳排放考核指标。利用上述两种指标,核算并比较了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的行业碳排放。结果表明:中国的行业碳排放呈现出5种典型特征,其中能耗碳型关键行业的碳排放以能耗碳较多且能耗碳责任碳率较大为特征,能耗碳型一般行业以能耗碳责任碳率较大为特征,责任碳型关键行业以责任碳较多且责任碳能耗碳率较大为特征,责任碳型一般行业以责任碳能耗碳率较大为特征,普通行业以能耗碳与责任碳比较接近为特征;这些特征在研究期间均较为稳定。建议根据不同类型行业的碳排放特征有侧重地考核其碳排放责任,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碳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8.
企业层面的碳会计是指与碳相关的经济活动的物质量及其引起的价值量变化的核算,其研究内容包括:碳排放和碳固会计、碳财务会计、碳会计扩展。从现有国内外的相关实践和研究成果来看,"碳会计"一词的内涵和外延极具争议;当前的碳排放与碳固会计的核算技术方法有多种标准,尚待统一,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存在固有局限,尚待改进;碳财务会计准则亟须制定。在我国当前的市场成熟度下,碳排放权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计量属性应采用历史成本。此外,碳管理会计和碳审计等是碳会计研究的必要拓展。  相似文献   

9.
陈婉 《环境经济》2022,(2):22-29
一家年碳排放量1000万吨的企业,按照目前60元/吨的碳价计算,若通过操纵数据将排放量降低10%,一年可以少花6000万元。碳市场运行不足一年就有企业碳排放量数据造假案例出现,面对实打实的利益诱惑,企业顶得住吗?巨额利益背后暴露出的数据造假问题、处罚监管问题等该如何解决?全国首例碳排放报告造假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前夕。  相似文献   

10.
滕玥 《环境经济》2023,(13):44-47
<正>7月16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迎来2周岁“生日”。这一天可以说是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在地区试点探索、温室气体排放核查和配额分配规则调整后的又一里程碑。全国碳市场成立两周年之际,全国碳市场促进企业低碳转型发展专题研讨会在武汉召开,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4家电力行业企业、5家钢铁行业企业相聚武汉,为碳市场建设献言献策,共商全国碳市场深化发展和企业低碳转型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陈婉 《环境经济》2022,(13):28-29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年间,碳配额未按期履约、碳数据造假等问题,备受业界关注。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交易监管机制。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数据质量是一个基础性问题,也是关键问题之一。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首席经济学家张俊杰在接受《环境经济》采访中说,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定要夯实碳市场的数据质量基础,实现碳排放数据报告标准、质量以及透明度的统一,增强市场信心。  相似文献   

12.
基于IPCC碳排放系数法和贸易转移系数矩阵,测算了2000—2014年中国省域间的贸易转移碳排放量,分析了省域间碳转移的密切关系,核算了各省的共同责任碳排放量,利用加权变异系数、Theil指数和Gini系数考察了省域碳排放的公平性,并基于世袭制、平等主义、支付能力和综合公平等原则对2020年中国的碳排放配额进行分配。结果表明:可将中国30个样本省域划分为9个碳排放集结域;省域碳排放处于"比较公平"状态;要实现"十三五"减排目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促进碳排放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3.
曾诗鸿  刘琦 《生产力研究》2011,(11):196-200
文章首先系统地阐述了碳金融与碳金融市场的概念,并分析了当前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的概况,其中深入分析了碳金融市场的机制与构成,并对现阶段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讨论,共分两个方面总结了国外学者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研究现状。最终结合我国现状,得出构建完善的碳金融市场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重工业城市包头的建筑碳排放核算和预测为研究对象。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工业、交通和建筑,采用能源平衡表的区域宏观建筑能耗计算方法,对内蒙古包头市2002—2020年城区三种建筑类型能源消耗量进行核算,以循环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构建LSTM预测模型,并对2021—2030年的包头市建筑碳排放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2—2020年间包头市建筑直接碳排放量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14年1996.74万吨为最高值,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约7.7倍。通过LSTM预测模型可知,居住建筑能耗预测在2021—2030年中,包头市三种建筑的碳排放量总体呈现先高后低的趋势,碳排放总量大小依次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包头市2020年建筑直接碳排放量达到1966.52万吨,同比2005年涨幅约124%。与政府的预期减排目标相悖。LSTM预测2021年建筑直接碳排放为1964.21万吨,符合碳排放反弹的预期。2022年为建筑碳排放峰值,之后逐年下降。因此,包头市积极提出建筑节能减排的策略建议,“十四五”规划中强调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建筑发展思路,积极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企业完善碳信息披露,要做好碳管理、碳核算、碳排放报告和碳核查,这四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碳管理的业绩是进行碳核算、碳排放报告的基础,开展碳核算是编制碳排放报告的前提,碳核查为碳核算、碳排放报告提供了质量保证,碳管理水平的提高又减少了碳核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齐绍洲  王薇 《环境经济研究》2020,(1):1-20,F0002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第三阶段改革成效显著,研究其关键改革政策对碳市场的影响,将为我国的碳市场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本文选取了第三阶段三项主要改革政策——配额总量递减、折量拍卖、市场稳定储备机制作为评估对象,以第三阶段欧盟碳配额期货价格的日度数据为被解释变量,三大改革政策为解释变量,采用时间序列协整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各因素的影响作出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各项改革政策都与碳配额期货价格呈正向协整关系,通过改善市场供求失衡状况,有效推动了第三阶段碳价格的提高,对减排企业形成了长效的激励和约束,提高了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运行效率。因此,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进程中,要根据本国情况合理设置配额总量和配额分配方式,设置配额柔性调整机制,不断提高市场流动性,促进碳价格的提高,保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际碳市场的建立是否有力地降低了全球层面和国家层面的碳排放量,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助于厘清国际碳市场机制的宏观价值。本文针对跨国面板数据进行了可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回归结果显示:尽管国际碳市场机制的建立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其对全球碳排放总量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进而肯定了国际碳市场的减排绩效。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低碳经济转型的逐步推进,碳交易市场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一直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北京、上海、重庆、天津等七个碳交易试点,为推动全国碳市场进行初步探索。2015年12月,我国在巴黎气候大会上明确表示将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通过对碳交易试点运行现状的分析,对全面推行碳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及相关对策进行探讨,并对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9.
陈婉 《环境经济》2022,(13):22-27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经过十余载的持续建设,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基础设施、初步成型的制度体系、全球最大的配额基数、一定数量的市场主体和人才储备,具备进一步深化发展、进而具备具有全球影响的碳市场的条件。同时必须看到,当前全国碳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仍存在诸多短板和发展障碍。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的重要内容,并提出实行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交易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20.
<正>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全国各地企业和金融机构大力探索合作创新,与“碳”挂钩的信贷产品和服务体系不断涌现。其中,“质押”全国碳排放配额为贷款提供担保的融资模式,已成为企业探索盘活碳资产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途径。然而,大量企业在非确权登记机构处办理碳排放配额“质押登记”,法理层面质权未生效,实践层面更滋生了违约风险。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国碳市场的平稳运行。因此,有必要系统探讨理清碳排放配额质押登记的法理逻辑和实践路径,引导全国碳排放配额质押业务规范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