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匠精神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大国工匠的摇篮,在思政工作中融入工匠精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从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及时代价值入手,运用资料法和实证深刻分析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意义,通过融入课堂教学,发挥主渠道教育阵地的作用;融入校园文化,营造工匠文化的良好氛围;融入校企合作,创造学生实践的新机制等方法,切实把工匠精神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王芬  袁奇林 《经济师》2023,(9):13-14
高职院校作为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摇篮,有必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充分调动多方资源,融入“工匠精神”,创新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德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基于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应把握改革创新原则,持续推进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促进理论指导实践作用的发挥,让高职学生成长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3.
“楚怡工匠”精神强调“经世致用,敢为人先”,这对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而言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以“楚怡工匠”精神为指导展开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铸就学生的强健体魄,并提升学生的见识与担当。“楚怡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建构应当突显劳动教育价值导向、有机融合多元教育载体、拓宽劳动教育覆盖面,以此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增进高职院校的育人能效。  相似文献   

4.
贺智慧 《经济师》2023,(8):150-151
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内涵式发展,必然要求高职学生具备工匠精神。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当然是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具体实施者理应是高职教师。然而,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诸多现实困境。文章针对这些现实困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首先,在思想理念上确立培育工匠精神的根本地位;其次,在实践管理上完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最后,在师资培养上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5.
李兵 《时代经贸》2010,(20):102-103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灵魂”,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它影响着学生成长、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本文把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分为外延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内延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从外延文化和内延文化相互作用探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索。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当前需要的不仅仅是懂技术的专家,更需要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职业教育承担着培育大量能工巧匠的重要历史使命。高职院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机融合,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未来职业人。分析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有效融合的策略,使工匠精神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为国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9,(5)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如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成为时代课题。工匠精神是应用技术大学文化特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通过转变核心理念、深化课程教学、推进产教融合、加强双师建设、营造文化氛围、推进创新创业等多渠道并举的途径,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工程教育各个环节,打造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特色。  相似文献   

8.
国家提倡工匠精神,企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探析适合高职电气专业工匠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手段,尝试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工匠精神融入电气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实施、教学团队建设、现代学徒制推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培养电气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近三年来电气专业在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养工匠人才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可以为其他院校和专业工匠人才培养提供一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9.
邓洪玲 《经济研究导刊》2010,(11):259-261,267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高校校园文化所共有的特征,但由于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有明显的区别,因而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应当有自己的特色,应在高职校园理念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实践上展示高职的特殊性,从而真正构建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0.
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通过调研分析目前在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及不足,以工匠精神与医学检验职业精神的契合性入手,从教师队伍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校企合作、以赛促学几个方面探讨在医学检验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技能型工匠人才。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校企合作机制和产教融合机制,积极引入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建设,构建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混合式“双师育人”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有助于提高专业流程化操作技能及管理,促进中国高职“双师育人”模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通过从区块链技术融入高职“双师育人”模式的具体意义出发,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而提出了区块链“双师育人”模式的融合教学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小到一张纸,还是大到航天飞机、海底隧道,现代技术人员就如同传统工匠一般,用自己精湛的技术,为那些伟大的成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未来的现代工匠——高职学生,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主体,如何汲取中国泱泱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高职教育中培育现代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下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蔡青 《经济师》2022,(5):179-180
21世纪的时代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水平,高职院校要为社会发展培养越来越多的职业型人才,基于此,加强劳动教育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的内容。通过提高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中的精细化程度和教学力度,能够令劳动教育达成预期教学目标的同时,对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具有极其显著的促进作用。文章基于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密切联系,结合当下劳动教育现状,就“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的培育策略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4.
肖温雅 《时代经贸》2010,(20):117-118
高职院校的核心制度主要有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目前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高校应有的文化底蕴及内涵,创新力度卸开发力度不够;缺乏师生的民主参与,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透明度不高;缺乏人本管理的理念等。建设高职院校制度文化的策略:一要建立人性的制度文化;二要建立具有鲜明高职院校特色的制度文化等。  相似文献   

15.
围绕“1+X证书”制度构建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更多复合型工匠人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1+X证书”制度要求高职院校将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土建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创新性以及标准性。立足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详细阐述构建“1+X证书”制度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即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明确土建类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以岗位职业活动为载体,优化土建类课程内容;深化校企合作,打造“书证融通”模式;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以“X”证书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学精神是大学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在高职院校把工作重心从外延建设转到内涵建设、文化建设的今天,笔者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站在运用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的角度,就如何培育具有高职特色的大学精神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融合企业文化来建设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必然选择。我们在长期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以构建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为目标,从企业文化整合、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大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大学生二课堂活动等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就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灵魂",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报基和血脉,它影响着学生成长、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本文把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分为外延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内延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从外延文化和内延文化相互作用探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索.  相似文献   

19.
高明 《时代经贸》2008,6(10):75-76
融入优秀的企业文化,构建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实现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促进高职学生零距离就业,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及二者关系的分析,探讨了将企业文化融入到高职校园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职业院校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大国工匠”的重任。构建智能化工匠人才考核评价平台,这对于全面推动高职院校工匠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围绕高职院校智能化工匠人才成长考核评价平台的系统设计、安全设计,提出技术可行、面向实际需要的设计方案,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