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必要环节。目前劳动教育高要求与低水平之间的矛盾较明显,劳动的育人作用未得到彰显,大学生劳动教育生态出现创新动力不足、总体失衡、危机有增无减的发展困境。国家、高校、家庭和社会是劳动教育生态中的主要素,扮演着统筹、实践、共育角色。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发挥有赖于国家统筹、高校落实、家社助力构建劳动教育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7,(10)
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与研究前沿,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启动实施,为地方高校工科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地方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德学兼修,不断进行新工科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产业的产业需求,构建基于嵌入式课程体系的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优化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深化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高校把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文章立足当前大学生就业和创新创业的时代环境,探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与创新创业同质共生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通过加强协同育人理念,构建立体化、多元化、协作化的教学模式,建立高素质、高技能、高创造性的教师队伍,大力推进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媒介协作等方式,多角度、多方面构建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开展劳动教育是党在新时代对高校的新要求,也是践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劳动教育是落实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思政教育是升华劳动教育价值的关键。高职院校需要在新时代把劳动教育摆在突出位置,认真梳理劳动教育的内在要义,探讨高职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充分挖掘二者的“公共性”价值内涵,通过“公共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创新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双向互动、有机融合,形成德育、劳育的协同效应,形成可借鉴的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王肃 《当代经济》2008,(5):46-47
本文把《劳动合同法》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冲突分为显性冲突与隐性冲突两种.对二者的融合则划分为强制性融合与自然性融合两个阶段。强制性融合是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主要特点,而自然性融合则是一个“大道之行,行于自然”的境界,新型劳动关系便在《劳动合同法》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6.
王秀珍 《经济师》2008,(8):115-116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但是作为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具体实施者——高校教师,其职业倦怠问题却日益彰显并成为该项工程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对教师身心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为消极的影响。通过对职业倦怠四大影响因素:个体因素、学生因素、社会因素尤其是学校因素中。五大矛盾与冲突的分析,文章以劳动纠纷预警机制的建构为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和应对升本地方本科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四个方面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作为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新工科理念的提出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明确了高等教育当下的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此,地方高校要遵循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健全实践育人模式、创设实践教学平台等,提高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效率,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实现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6,(4)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政府、高校、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拥有各自的优势资源,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高校积极推进实施,建立起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能够积极推动双创战略的实施,有效促进学生创就业、企业创新和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许寒梅 《经济师》2013,(1):122-123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是与人才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地方本科高校要在高等教育的总体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必须持守院校的自主性,回归教育本位的人才培养定位。必须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培养等三方面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从而探索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建设绿色大学是高校进行校园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文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也必须积极进行绿色大学建设。因为绿色大学建设,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传承生态理念、培养“绿色人才”、发展绿色科技都有密切关联。然而当前,我国地方高校普遍对绿色大学建设缺乏重视,存在诸多问题。改善这些问题,积极有效进行绿色大学建设,必须从管理、教育、制度、校园等多个方面实施切实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志和创造能力的时代新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高校专业教育相融合是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应对人才缺失、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等挑战的必然选择。通过“三全育人”实施路径,为专创融合提供从育人主体、过程、方位的指引,探索二者有机融合的原则与对策,完善运行机制与科学体系,从而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为服务地方发展培养敢创敢为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2.
徐榕  宋雅雯 《经济师》2023,(11):158-159
高层次创新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排头兵,是加快实现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在国家人才战略和“双一流”政策引导下,地方高校对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高度重视,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著,但是与发达地区部委院校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文章根据地方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分析新时期地方高校在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可以丰富和充实思政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应从优化思政课程内容设计、创新思政教学方法和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三个角度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切实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培育出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了明确目标——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劳动教育承载着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意义非凡。高校要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渗透劳动教育,强化校园文化中的劳动文化建设,并在逐渐占据大份额的网络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努力传承劳动精神,追求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创新,有效发挥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劳动教育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作为思源地、创新地和人才培养地,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既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地方高校应通过强化服务意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协调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加大加快创新型特色性学科专业体系建设等途径解决现存的问题,实现自身与区域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文章以燕...  相似文献   

16.
吴坤  程建轩  冯晟 《财富时代》2022,(2):222-224
<正>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重视程度不足,且未曾跟上社会发展脚步,导致当前大学生的劳动观,存在就业不积极、劳动态度不端正、忽视社会价值、消极待业等问题,为此提出新时代背景下“00后”高校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从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入手,分析“00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现状,发现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时代性意义等三个方面,提出“00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一年多来,对保护广大劳务工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劳务工被恶意拖欠工资,看病难看不起病,没有法定节假日等问题仍不时见诸报端。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地方政府劳动监查职能的缺失,以及企事业单位用人理念和机制的不足。解决这些顽症,需要地方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并加强行政执法;用人单位也应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公平对待正式工和劳务工,激励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高校会计教育的发展是会计行业发展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摇篮。新会计准则的发布与实施,必将对会计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师应该重视新准则的颁布给教学工作带来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本文就新准则颁布对会计教学的影响以及如何改进以便实现在教学中更好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9.
地方大学特色发展的形成是提高地方高校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强化特色意识、重视地方特色建设、强化和完善地方大学特色发展,已经成为地方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能够脱颖而出的战略性决策。因此,在阐述地方大学特色发展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国外地方大学特色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经验启示,并据此构建了地方大学特色发展模式,对我国地方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校具有文化资源优势,地方高校通过其教育幅射功能,可以对地方文化生态建设发挥直接的、有针对性的作用和影响,地方高校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只有合作互补、相得益彰,才能促进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