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江苏省为例,从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社会保障、生态保育4个角度构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体系,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江苏省乡村地域功能空间分异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各功能间的权衡关系以及江苏省乡村地域多功能性空间分布状况。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乡村地域功能空间分异特征明显,经济发展功能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农业生产热点区主要位于苏北,生态保育功能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社会保障功能强的区域为南京、苏州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生态保育、社会保障4项功能间存在权衡关系,经济发展功能与其余功能权衡强度最大,社会保障功能与其余功能权衡强度最小;江苏省乡村地域多功能区主要分布在苏南,乡村地域单功能区主要分布于苏中和苏北部分沿海地区,乡村地域非多功能区主要位于苏北西部地区及泰州市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城乡划分是从地域上对城镇和乡村作出的界定。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是对应于城镇和乡村地域的两种人口地理学概念。对于城市地域可作三种概念的界定,即城市的行政地域、景观地域和功能地域。城市的行政地域就是根据行政区划规定的城市管辖的范围;城市的景观地域是集中了各种城市设  相似文献   

3.
地域资源是应用型高校人才教育改革的重要资源,通过将地域资源中的文化元素和艺术符号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中,立足地方,扎根区域经济,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本文基于乡村振兴的背景对地域资源在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和可行性展开研究,并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旨在提高应用型高校人才的培养效果,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以现有的相关参考文献为依据,首先阐述了乡村居民点的概念以及开发乡村居民点的重要意义。其次,针对西部地区现有的乡村居民点开发模式进行概括,研究发现目前西部地区乡村居民点主要有集约用地模式、重构治理模式和整治分区模式三大开发模式。然后,在综合思考影响居民点开发的因素,对西部地区乡村居民点开发模式做出相应的适宜性评价。最后,从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产业协同和布局渐进几个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乡村景观评价是科学把握乡村景观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得出2000年到2020年间乡村景观评价研究的知识图谱,探究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机构发文量、不同机构间合作情况以及研究者情况,并对今后乡村景观评价理论、评价方法与评价领域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深入研究乡村景观评价的内容、更好推动乡村景观更新与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两个层次,一是城市外部地域空间结构,把城市作为区域中的点,从城市体系的角度进行研究:二是城市内部地域空间结构,把城市作为一个面,从城市形态和功能分区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立足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以及城市在城市体系和区域中承担职能的调整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侧重于对空间结构演进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乡村韧性空间格局分析与障碍因子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乡村韧性测度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以及障碍诊断模型等方法,研究湖南省乡村韧性的空间格局特征,并进行分区与障碍因子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乡村韧性综合度介于0.179 7~0.667 0,高值集中在省会及其周边县域,低值集中在湘西地区;4个维度韧性分布以高值聚类为主,呈正相关;根据综合度和协调度将全省划分为6个类型区,生态韧性与经济韧性为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8.
肖燕  王潇  姚海鹏 《科技和产业》2024,24(9):153-157
分析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镇地质环境条件,探究该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采用易发程度指数法,选取灾害点密度、斜坡坡度、岩土体结构类型、地质构造(断层)、降雨量、植被覆盖率、人类工程活动强度7个主要影响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对集镇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及分区。评价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通过易发性评价分区,可以为该地区的危险性评价和风险评价提供依据,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管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中国老区建设》2012,(10):F0004-F0004
灌云县建于1912年,因南有大川灌河,北有名山云台而得名。灌云县地处江苏省东北部,  相似文献   

10.
田东伶 《科技和产业》2020,20(9):105-1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及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紧密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从五个维度建立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18年山西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乡村振兴综合得分的横向比较,梳理山西省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和薄弱环节,补齐发展短板,为山西对标国内先进、推进乡村振兴进程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1.
乡村景观资源开发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而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景观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本文探讨的乡村景观的内涵、构成及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乡村生态旅游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形成乡村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乡村发展水平是衡量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和程度的标志,村域尺度乡村发展水平可以真实反映乡村发展现状和问题。以甘肃环县250个乡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法综合测算乡村发展水平,并对乡村发展水平地域空间分异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县乡村发展水平由西北向东南呈现出低—高—低的梯度变化规律,同一发展水平等级的乡村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不同等级乡村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相对聚散有序,是地理环境、区位条件和产业结构等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环县村域分类发展策略,指导乡村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更有针对性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划,对各区域发展程度进行研究。依据中国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对乡村振兴评价指标和综合指数进行测度并构建数据集。在区域发展程度预测模型基础上构建置信度评估模型。通过实验验证置信度评估模型对预测模型准确度的提升效果,展示构建模型的有效性和高泛化性,同时用SHAP图分析重要性较高的特征及其对模型输出的贡献,最后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区域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涛 《科技和产业》2011,11(10):10-15
都市型乡村旅游作为我国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旅游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种形式。作为旅游业一个新的增长点和亮点,本文在简要回顾都市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和提炼了都市型乡村旅游的定义与内涵,研究了都市型乡村旅游产生的背景,总结了其功能及主要特征,并对国内外都市型乡村旅游系统评价研究的动态进行了归纳和评述。  相似文献   

15.
夏蜀 《开放导报》2022,(3):83-90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微型金融机构的有效融入,村镇银行却因自身管理和制度设计等原因陷入生存和发展困境。乡村振兴战略为村镇银行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需要我们科学把握村镇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研究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功能价值所在,通过优化管理平台架构增强集约化发展能力,培育属地化金融体系畅通资本补充渠道,借鉴普惠金融格莱珉模式参与乡村治理,开展社区化网点布局提升金融可获得性,建立乡村振兴联盟促进共同高质量发展等路径,为金融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决策参考以及行业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乡村非农化即乡村地域非农产业与活动逐步发展壮大之过程。乡村非农化研究已成为我国西部转换二元结构,由传缝经济走向工业化的重要突破口。昆明作为西部大城市之一,其周边农村地域非农化起步晚但进展迅速,在全省领先,其非农产业的地域分布密度和结构类型复合度均由中心向外递减,表现出同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致性。昆明农村非农化特征在西部颇具代表性。强调非农化理论与宴证研究对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限制开发区是保障区域粮食生产安全和维护地区生态平衡的重点区域,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粮食生产功能、人口承载功能、地域文化保护功能和产业发展功能五个方面,构建了限制开发区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宁夏为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宁夏限制开发区地域功能呈现多功能性,形成了均衡发展型、生态保育主导型、粮食生产主导型和行政功能主导型4种功能;(2)宁夏限制开发区地域功能以生态保育型和粮食生产型两种功能为主,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功能差异主要因素;(3)适合宁夏限制开发区发展的模式有农业产业化模式、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移民模式、主导产业带动模式和新型城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8.
《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34(1):21-23
本文探讨了地域文化背景下乡村民宿建筑设计的背景和问题,分析了设计过程中地域文化形成的重要性,提出了有效改善乡村民宿空间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在乡村民宿建筑设计中,应以地域文化作为其主要载体,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打造乡村民宿的相关产业,促进乡村民宿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互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作用机制,找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联接点,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回顾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系统,阐述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系统的互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相互促进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目的是为定量化、科学化评价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相互贡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建立生态、安全、可持续的乡村,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聚焦泉州市乡镇生态安全,从资源环境、社会效益、经济发展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法对其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各乡镇生态安全分值为0.26~0.68,呈现西北-东南向递减趋势;生态安全受SO2排放强度、COD排放强度、城镇化水平等因子影响;各乡镇生态安全集中在较安全、临界安全、较不安全3个等别。在此基础上,提出分区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