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GlobeLand30数据,本文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指数、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都匀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都匀市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的排序为:林地>耕地>草地>人造地表>水体;2000—2020年,都匀市各用地类型面积绝对变化量的排序为:林地>耕地>人造地表>草地>水体。2000—2020年,都匀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频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移方式较为多样。都匀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体是林地和耕地,二者具有较大的变化强度,但林地面积呈减少趋势,而耕地面积呈增加趋势。2000—2020年,林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为负,其面积呈缩小趋势;人造地表、水体、耕地和草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为正,分别为12.697%、5.081%、1.434%和0.370%,说明人造地表的扩张趋势最剧烈。2000—2010年,都匀市土地利用变化比较平稳,土地利用格局相对稳定;2010—2020年,都匀市土地利用变化比较剧烈,综合利用程度升高。  相似文献   

2.
裴桐  陕永杰 《科技和产业》2022,22(10):400-404
为了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区域土地资源管理、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提供决策依据,以运城市为研究区,运用ArcGIS软件对运城市1980、1990、2000、2010年4个时相3个阶段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变化频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0年运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最多,其中盐湖区和河津市以及道路沿线的变化特征较明显,耕地变为建设用地面积占比较大,水域面积一直在减少,多为水域变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变化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以台州市为例,分析其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及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特征。InVEST模型计算结果显示,2000—2020年,台州市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累计下降186.8万t。2000—2020年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主要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2010—2020年转化速度有加快的趋势,有519.2 km2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使得这一时期台州市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下降速度加快。碳中和路径下,台州市应着力提高城区集聚度和首位度,严格限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科尔沁左翼后旗2009-2017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以及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模型,分析了该旗将近九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9-2017年,科尔沁左翼后旗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草地及林地为主,其中耕地、城镇用地、交通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林地、草地及其他土地面积下降,而园地和水域用地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1990年和2007年Landsat TM遥感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陇西县10年来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幅度、空间景观特征、方向与转化过程。结果表明:1990—2007年陇西县耕地、草地和林地面积大幅减少,建设用地、园地和未利用土地显著增加,土地综合利用程度下降;景观变得破碎,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增强;土地利用主要转化形式是耕地、草地和林地转化为未利用地以及耕地和未利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基于土地利用转移流、土地利用活跃度等土地利用变化测度指标,对江苏沿海地区1990、2010年土地利用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转移流集中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占区域土地利用转移流总量的34.72%,连云港和南通的土地利用转移流更为集中,而盐城土地利用转移流较为均衡;(2)从土地利用活跃度来看,江苏沿海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活跃度的顺序为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水域林地滩涂湿地耕地;(3)受到沿海岸段类型和开发利用方式的影响,江苏沿海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活跃度差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可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宏观管理提供依据。本文以朝阳市双塔区和龙城区为研究区,选用2014—2021年的5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ENVI软件分析双塔区和龙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其间采用监督分类法将朝阳市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五大类,通过对比各期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变化,综合评价朝阳市土地利用转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的经济增长区也是耕地集中区,因此研究环渤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耕地资源保护两方的博弈,对全国的经济和谐发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以环渤海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展开研究,在2000年、2010年、2020年三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和2000-2020年经济社会数据,综合运用耕地动态度、根底相对变化率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对耕地资源的演化动态进行具体分析。在研究期内,耕地资源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耕地数量由32.17减少到了28.39。耕地数量变化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主要在耕地、林地和草地三者之间。  相似文献   

9.
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防风固沙效益的影响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气象、遥感数据,应用RWEQ模型估算陕北地区2000~2015年的固沙物质量,采用ArcGIS中的叠加分析功能研究防风固沙效益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地和耕地是陕北地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林地面积不断增加,草地质量提升,城镇化发展迅速,荒漠化有所改善;陕北地区风蚀现象多以轻度和中度风蚀为主,2000~2015年中度风蚀面积明显减少,防风固沙保有率普遍增加,其中未利用地转化为林地的防风固沙保有率增长幅度最大。陕北地区虽然还存在草地退化、林地和草地开垦为耕地的现象,但总体来说其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近些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防风固沙功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充分了解台塬地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地形特征,以地处渭北台塬区东部的韩城市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和DEM数据,在ArcGIS 10.3软件支持下,对研究区的地形因子,即高程、坡度、坡向进行提取,采用表面分析、叠置分析技术,研究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存在密切联系,并呈现明显的规律性。随着海拔的升高,耕地、园地、水域、建设用地呈减少趋势,林地、草地面积分布先上升后下降,未利用地面积随海拔上升而增加;坡度较小的地区主要土地类型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园地、林地、草地面积随坡度的上升先增加后减少,大多数分布在缓地和斜坡上;坡向由阴坡转向阳坡的过程中,耕地、园地、建设用地分布比例增加。在低海拔、小坡度的无坡向和阳坡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在高海拔、大坡度地区,林地、草地的优势分布有利于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在人类活动不频繁且环境较恶劣的地区多为未利用地。该研究可为不同地形的土地利用布局提供依据,从而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采用西藏2015-2022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西藏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一是西藏人均生态足迹为下降-上升-下降趋势,年均值为6.18hm2/人,其中草原的生态足迹占比最高,为89.45%。二是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年均12.0115hm2/人,呈现先迅速下降后大幅上升,又小幅度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草地人均生态承载力最高,林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仅次于草地。三是西藏整体生态盈余,建设用地和耕地为略微超载状态,林地、草地和水域为生态盈余状态。四是西藏建设用地和耕地足迹深度年均值为3.11和1.50,草地足迹深度在0.5-0.9之间波动上涨,林地和水域的足迹深度都接近于0。最后从健全碳交易市场,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进西藏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本文以2007年和2015年重庆市沙坪坝区的TM影像为基础,以量化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的耕地、林地、水域等面积均在减少,建筑用地的面积却不断增加。从动态度的角度分析,变化幅度最小的区域为林地,变化指数为-0.13;变化幅度最大的区域为建筑用地,变化指数为0.13。下降明显的指标为生态服务总价值,从2006年的11.27亿元减少到2015年的7.77亿元。敏感性分析表明,ESV对生态系统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结果具有可信性和参考性。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理解其变化特征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西安市2001、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从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动态变化和程度变化三方面进行变化分析;利用SPSS 19.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社会经济主要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6年西安市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草地面积的下降,其中耕地和草地分别下降了16.96%和70.25%。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长15.12%和61.80%。2001~2016年西安市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升,西安市经济的发展与工业、房地产业、居民收入等息息相关,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力分别是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城市化。西安市应继续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保障重大战略用地的基础上,增加城市绿地、林地等具有较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土地的数量,推进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土地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土地的利用程度和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状况。文章以南宁市青秀区下辖的伶俐、南阳、刘圩、长塘四镇的土地利用结构为研究对象,在搜集有关数据的基础上,对四镇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专题地图的绘制并进行分析,最后认为未来该四镇的土地利用结构中,林地将稳中有增,耕地有所减少,水域面积不变,建设用地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15.
滩涂的匡围与开发对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和生态过程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以慈溪市滩涂围垦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年、2000年、2010年3期遥感数据,提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信息,分析慈溪市开展滩涂围垦和建设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第一,从1990年到2010年,慈溪市滩涂围垦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由于滩涂淤涨,20年间海域面积共转化385km2,82.71%转化为滩涂生态系统。第二,1990年到2010年间,慈溪地区滩涂围垦开发,原有滩涂共有77.54%发生转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幅度最大为17.91%,其次为养殖面积的增加。第三,从1990年到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总体看,2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不一致,其间接的生态服务功能由32.18亿元上升到52.61亿元,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新闻榜     
新政New Policy浙江大幅调整耕地占用税额标准浙江省日前大幅提高耕地占用税额标准。此次确定的耕地占用税的税额标准为25-50元/平方米,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4倍左右,占用基本农田的,在上述标准基础上再加收50%。同时,扩大了耕地占用税的征税范围,将占用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盐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均纳入耕地占用税的征税范围。  相似文献   

17.
生态用地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规模日益扩大,城镇生态用地数量急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等生态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西宁市2000、2010和2015年三期的Landsat TM影像数据为基础,在GIS、ENVI等技术支持下,进行图像及数据处理,运用遥感地学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等方面对生态用地的现状、时空变化过程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近15年研究区的生态用地总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较快;生态用地中耕地和林地的变化最显著。该研究以期为合理规划和保护西宁市生态用地提供参考,并为完善高原城市生态用地演变及驱动力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以宁强县2005、2010、2015年三期的TM影像为基础数据,在RS/GIS技术支持下,计算出宁强县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点,从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的视角出发,对区域内的生态安全体系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宁强地区近年来由于经济建设的原因,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林地、草地、其他土地面积有所下降,水域面积先降后升,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格局平缓。由于研究区域内地理位置和地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生态安全状况10a来一直较为良好,从土地资源分布上来看,宁强县林地面积占整个区域面积的约75%,区域整体生态系统结构较好,汉源镇、大安镇和阳平关镇等城镇建成区和工业园区的生态系统结构有待修复和改善。研究结果对研究区在经济发展建设的生态建设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变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PSR模型构建华池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15年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线性规划模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等为控制变量,以生态效益最优为目标函数,建立约束条件,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显示:耕地、园地、草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应所有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应有所增加。研究结果对于优化华池县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芳 《改革与开放》2018,(19):35-37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21世纪以来生态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促进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及绿色经济发展,文章以贵州省2016—2017年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参照谢高地等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研究其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综合分析表明,被研究区域应加强林地、耕地和基本农田、水域的保护,减少建设用地的扩张,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