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通过思政课能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思政课成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高校在抓好专业建设的同时,通过打好思政教育建功战役,为党和国家育人育才。有鉴于此,在认清高校思政课效力内涵的基础上,洞悉高校思政课效力现状,提出提升高校思政课效力的具体路径,旨在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政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思政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思政课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迎来新的挑战。如何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使高校思政课教学生动起来,达到思政课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在不断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同时,也收获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保障。分析新媒体技术在思政课的应用现状,探讨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新媒体技术运用于思政课教学策略,积极地推进新媒体新技术与高校思政教学的融合,是推进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7,(11)
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面临困境。慕课的优势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契机,同时伴随慕课而来的风险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挑战,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高校思政课慕课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发展的观点主导,用"以人为本"的理念统帅,用"可持续"的观点延展,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完善,扎实推进"三进"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5.
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可以丰富和充实思政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应从优化思政课程内容设计、创新思政教学方法和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三个角度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切实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培育出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22,(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新时代实现中华儿女大团结大联合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牢牢抓好爱国主义教育。高校青年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文章探究如何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重点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阐释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哲学基础、鲜明主题、实践要求和当代本质,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理论自觉、思想自觉和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越来越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倡导和重视差异化教育已成为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状况。正视差异,尊重差异,在教学中融入差异化教学理念,根据学生思想实际进行差异化教学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实用型人才需要和反映客观现实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认识、把握、遵循、运用规律的能力,高校思政课要将阐明规律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将提升新时代大学生认识与把握规律的能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及其实际运用能力。浅析高校思政课阐明规律的重要意义,阐述高校思政课阐明规律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论述高校思政课创新教学方式,实现阐明规律教学内容的三个路径。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认知发展与情感交流的过程,其教学改革应重视学生情感因素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选准动情点,教学方法要扣紧动情点、渲染动情点,同时教师要发挥个人魅力,增强师生情感认同度,才能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移动互联时代,要想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时代感,必须在“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支持下,持续探索移动“云教学”与高校思政课的协同路径,弥补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的短板与不足。鉴于此,从思政课传统教学的困惑与短板入手,结合移动“云教学”辅助高校思政课实现教学价值与优势,系统探索移动“云教学”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实践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1.
刘艳 《大陆桥视野》2021,(22):116-117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守正与创新,要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通过坚持思政课教学内容为王的原则、遵循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规律以及实现智联教室与智慧教师的有机结合,旨在实现师生的智慧通融与共生,推动高校思政课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百年党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要充分认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党史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让学生在了解党史的基础上,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通过深化党史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挖掘红色资源、推进实践活动、利用网络技术等路径,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政课要求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要求提高学生观察与感受的能力,同时,要求对学生的兴趣给予关注,打破传统教学中呆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主体.由于思政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因此,课堂通常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学生被动学习,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情境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教学过程中互动性增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情境教学进行概述,对思政课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的作用进行阐述,就思政课教学中情境模式的应用策略进行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是贯彻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陇南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高校思政课的宝贵资源。新时代地方高校应该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创造性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进而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等途径讲清楚陇南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形成过程、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陇南红色文化故事,引导大学生成为陇南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15.
陈卫华 《江南论坛》2023,(12):76-8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应遵循思政课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对现有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改革与创新,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整体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理论课受师资队伍数量、学生数量等方面条件的制约,多数高校均采用“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普遍存在着少部分大学生上课积极性、“到课率”、“抬头率”不高等现象。这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教师较多注重于教学活动,而对于大学生的“接受”过程及心理具体需求关注不够。因此,抓住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把握大学生的具体心理需求是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任务的根本点。  相似文献   

17.
周飞  李建铁  周晶  黄心怡 《经济师》2023,(9):172-173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大思政课”为视角,首先简单概述“大思政课”的特征及价值,然后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教育理念过于传统陈旧、教育主体认知不足、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度不高、考核评价机制过于单一的问题,最后结合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应对策略,以大力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实践育人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思政课互动式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对话、研讨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形成主体间及主体和环体间和谐的互动关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能力,塑造其良好个性的一种教学理念。其模式构建主要是要在明确内涵和指导理念的基础上,把握实施、管理和评价环节。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如何把高校思政课建设成为影响学生人生的课程是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因事而化”的教育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价值、途径和方法,解决影响思政课教育效能发挥的瓶颈问题。不断深化对高校思政课“因事而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于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校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时期,在高校思政课程内容中也把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借助思政课程培养大学生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的品德存在现实意义,因此本文针对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