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了探明磷酸和磷酸二氢钾对土壤中砷污染物的萃取修复效果差异,设置不同的萃取剂浓度、土液比、萃取时间,通过萃取试验,对不同条件下的砷萃取量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萃取剂浓度的升高,单位质量的土壤砷萃取量增加,磷酸萃取剂的最佳浓度为1.5 mol·L~(-1),磷酸二氢钾萃取剂的最佳浓度为1.5 mol·L~(-1);土液比变化对土壤砷的萃取量无明显影响;对于砷含量为98.53 mg·kg~(-1)的土壤,磷酸溶液萃取土壤砷的最佳条件为:浓度1.5 mol·L~(-1)、土液比(g∶mL)1∶3、萃取时间1 h,磷酸二氢钾萃取剂萃取土壤砷的最佳条件为:浓度为1.5 mol·L~(-1)、土液比(g∶mL)1∶5、萃取时间4 h。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集某砷污染场地土壤样品,使用粒径分离+药剂淋洗组合技术对不同程度的砷污染土壤进行模拟工程修复试验,评估不同方法对砷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小试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保障了现场土壤修复效果的稳定性。试验有助于确定最经济有效的组合工艺,选择最佳药剂组合和配比,指导现场土壤修复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重庆市某工业遗留地块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本文在研究区内采集48组土壤样品和18组地下水样品,分析砷、镉、铜、铅、汞、镍、钴、锰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并运用内梅罗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研究区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处于清洁状态,地下水中锰元素严重超标,地下水呈重度污染,存在很强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全自动石墨消解仪消解土壤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土壤中的铜、铅、锌、镍、镉、钴、砷、钒八种元素,前处理采用硝酸-盐酸-氢氟酸消解体系,对两个标准土壤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结果均在标准值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控制在10%以内,适用于土壤重金属多元素分析。  相似文献   

5.
金属矿区及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使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进而威胁人体健康。本研究采集合作市更洒金矿作业影响范围内的300份土壤样品,测定砷、镉、六价铬、铜、铅、汞、镍及氰化物的含量,对矿区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经现场取样和样品分析,总体来看,研究区土壤中,除砷之外,其余调查物质的含量均低于安全阈值。砷污染严重,污染程度的排序依次为堆浸场>矿区下游>对照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某典型化工污染场地的土壤修复方案,采用Topsis方法、实验室模拟、现场调查等方法,按照既定的修复目标对污染场地的最佳土壤修复方案进行确定。根据上述试验方法,确定了一套最佳的土壤修复方案,使得土壤中的Cd、苯得到去除,去除率基本接近预期。异位化学淋洗方案实施后,Cd、苯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14%和70.50%,与预期结果相接近,说明这种修复方案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砷具有很强的毒性,环境污染风险高,传播途径广泛。当前,砷污染土壤修复广泛应用固化/稳定化技术。常用的固化/稳定化剂有3种,即零价铁、铁(氢)氧化物和铁盐,砷污染土壤的固化/稳定化修复机制有吸附、沉淀/共沉淀和氧化/还原。固化/稳定化技术是我国污染地块环境风险管控的有效措施,砷污染土壤修复后,要开展修复效果评估。未来,要结合实际修复工程应用存在的问题,明确研究重点,最终使其更好地服务砷污染土壤修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从化工废料中采用次氯酸钠法分离钴与镍,并回收钴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化工废料的浸取液经双氧水去除铁、铜,去除率分别为99.4%、98.3%;采用次氯酸钠法分离钴、镍,钴回收率高达83.9%,镍去除率为99.9%。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受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Pb和Cd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配比的柠檬酸和槐糖酯混合溶液对植物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槐糖酯)和螯合剂(柠檬酸)联合使用对植物吸附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土壤中的重金属Pb和Cd在植物体内显著富集,达到去除效果,在柠檬酸和槐糖酯浓度比为1∶5的情况下,吸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土壤砷污染是当今全球十分严重的环境与健康问题之一。土壤砷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研究是开展污染诊断、评估环境健康风险及开展砷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依据。本文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对某矿区周围土壤中砷和汞的含量进行测定。首先介绍了试验样品的处理与分析方法,然后研究了样品土壤中砷和汞的含量、空间分布以及试验方法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1.
林斌  詹明生  王珏  许翔 《科技和产业》2023,23(1):207-213
探索铅锌矿产集中发育区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及分布特征,并结合受污染耕地、涉重企业分布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分析。选取铅锌矿产发育的尤溪县梅仙镇,采用系统均匀布点法,按2.5 km×2.5 km网格布设39个表层土壤监测点位,以土壤环境背景含量顺序统计量的95%分位值获得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分析高背景值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结合受污染耕地、涉重企业分布特点,从污染源角度解析农用地的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成因。明确研究区土壤环境背景值为:镉0.294 mg/ kg、汞0.181 mg /kg、砷11.0 mg/ kg、铅269.1 mg/ kg、铬75.2 mg/ kg、铜61.3 mg/ kg、镍35.6 mg/ kg、锌153.0 mg /kg。对比分析显示,铅、铜元素属于区域性高背景重金属元素,同源重金属铅、铜、镉、锌呈现区域性复合污染;从分布上,铅、铜围绕矿产集中分布区富集,铅元素在平面上呈现连片式分布,铜元素在平面上呈现点状式分布。结合高背景值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受污染耕地分布解析,梅仙镇安全利用类耕地分布主要受背景值控制,同时受矿山采选活动叠加影响;严格管控类耕地分布受矿山采选活动影响为主,地质背景的自然因素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试验考察了酸量、浸出温度、矿浆浓度和浸出时间等因素对镍、钴、铁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镍、钴、铁浸出率随着酸量的增加而提高,但酸量过大会造成酸耗大、铁浸出率升高,加大后续沉铁的困难;升高温度,镍、钴、铁的浸出率均有所增加,温度大于85℃后,增加幅度不明显;矿浆浓度和浸出时间对镍、钴、铁的浸出率影响较小。本试验最优化条件为:酸矿比(t/t矿)为1.2、浸出温度95℃、矿浆浓度33%、浸出时间3 h。在此条件下,镍、钴、铁的浸出率分别为97.43%、88.56%、85.68%。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矿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进行有效的修复,本文将常规物理阻隔修复与化学钝化修复技术相结合,对小秦岭矿区内含多种重金属的污染土壤进行了隔离修复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将熟石灰、坡缕石、细沙和黄土按一定体积比制成的隔离层,铺设于污染土壤与种植土层之间可有效降低种植作物与种植土内Hg、Pb和Cd等含量;2~#实验采用的隔离层相对于1~#实验隔离层能更好阻隔Hg、Pb和Cd从矿渣层向种植土内迁移,说明在隔离层材料配比中适当提高熟石灰的比例能够更有效阻隔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向上部干净土壤中迁移;在污染土壤上部铺设由黄土、细沙、熟石灰和坡缕石混合配比制成隔离层能够显著阻隔污染土壤中Hg、Pb和Cd向上部干净土壤中迁移,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采取隔离修复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讨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玉米修复砷(As)污染土壤的影响机理,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可鉴路径。研究结果表明,AMF明显促进了玉米生物量的增加,提高玉米根部对As的耐受能力。与对照相比,AMF抑制了玉米对As的提取效率,但明显提高了玉米对As的提取量和生物富集因子。综合分析认为,AMF施用对玉米修复As污染土壤起到明显的促进效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尤为严重。基于循环经济理念,本文简述了几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建材资源化途径,如烧结砖、烧结陶粒和轻骨料。为了探讨轻度重金属污染土壤建材资源化及其环境影响,笔者以江西省赣州市某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最佳掺混比例下重金属在烧结过程中的迁移情况。结果显示,以30%轻度重金属污染土壤配70%页岩制作砖坯,生产的烧结砖对砷、铬、铅的固化率分别为22%、100%、61%,排放烟气中重金属污染物满足相关标准。烧结砖满足《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砌块》(GB/T 13544—2011)的相关产品要求,其浸出重金属浓度显著低于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依然比较严重,必须进一步强化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控制,有效防控涉重金属环境风险。本文结合具体案例,采用固化/稳定化技术对锌污染土壤进行修复试验,然后开展修复效果评价。经实践验证,土壤中锌浸出量远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的Ⅲ类标准限值,达到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盆栽试验方法,设置0、10、20和30g·kg~(-1)4个不同浓度石油污染土壤处理组,模拟自然条件下不同浓度石油污染胁迫对紫花苜蓿开始发芽时间、发芽率、株高和根长等生长状况的影响,为研究区油污土壤的物种选择提供依据。试验表明,石油污染抑制了紫花苜蓿的正常生长,导致其发芽率、开始发芽时间、株高、根长等指标较无污染组均有所减小,且原油污染浓度越大,生长差异越明显。总体来看,本试验中紫花苜蓿对轻度和中度石油污染土壤的适应性较好,可作为石油污染土壤的优势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特点,然后系统阐述了不同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概念及原理,并对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不足和适用性进行比较,最后提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发展展望,希望切实提升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植物修复技术以其投资少、不破坏场地结构、不引起二次污染等优点,成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与重建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土壤重金属来源形态、重金属植物修复模式、重金属超累积植物研究进展进行了分类、归纳与总结,为更好地利用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重金属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药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稳定化修复药剂并比较了其适用范围和使用局限。目前比较常用的重金属稳定化修复药剂有碱性药剂、磷酸盐药剂、粘土矿物、硫化物和有机药剂等。其中部分药剂对特定污染物有突出的效果,如磷酸盐药剂对铅污染效果明显;铁氧化物对砷可以形成专性吸附;还原剂广泛应用于六价铬的修复等。含硫有机重金属螯合剂作为一种新兴材料,稳定化效果好,但成本高,现阶段工程化应用不多。矿渣价格低廉、来源广泛,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成分复杂,使用前应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