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打造“大思政”的工作格局。在此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将音乐课程教学与思政理念进行整合,发挥协同效应,能够有效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的思政素养和民族音乐自信心,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
晁洁  龚航 《经济师》2023,(10):153-155
“大思政课”是我国高等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关键课程和必然要求,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关键的环节和重要的载体。高校要全面贯彻并落实中央“大思政课”建设方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有效增强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成效。文章探讨了“大思政课”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品牌项目协同育人模式,并对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达到好的育人成效,持续不断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步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带新机遇和新挑战。基于“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效率得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以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加丰富,但也面临着削弱思政工作者的话语权、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开展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受到冲击的新挑战。为提升“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进行阐述,研究应对策略,以期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政教育多年来遵循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暴露出许多问题,内容枯燥,老生常谈,大多数学生没有兴趣,甚至存在较明显的抵触心理,这样无法保证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高校思政教育从内容到教学方式方法都必须进行系统化的改革。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看似毫不相干的二个领域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音乐从本质上来讲,也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体现,具有教化和育人的作用,这与思政教育的任务是一致的。将二者有机融合,通过强化教育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合力、开展主题音乐教育及实践活动等路径,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紧跟时代步伐,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陶冶情操,增强音乐教育的感染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较为复杂且不受时空限制,必然对大学生的“三观”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他们的价值引领尤为必要。通过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进行辨析,阐述“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诉求,思考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张宇  宣雄智 《经济师》2023,(11):149-151
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就业创业教育是根据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个性特征需要而实施的教育,通过思政教育提升就业创业教育适应性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并增加社会竞争力。文章分析了涉农专业就业创业的特点与优势,指出高职涉农专业就业创业教育存在核心价值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教学队伍缺乏专业性等问题,进一步分析了思政教育在提升就业创业教育适应性过程中可以发挥的基础作用,提出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培育“三农”情怀、塑造就业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和构建实践平台等路径提升就业创业教育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四史”知识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国家政策的要求和大学生教育的需要,但各个高校做法不同。部分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单独开设中国共产党党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两门“四史”知识必修课程,部分高校效仿重点马院开设中国共产党党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两门选修课程,还有部分高校由思政教师面对全校学生开展“四史”知识讲座,但大部分高校采取“四史”知识全面融入现有思政必修课的方式。高校“四史”知识教学,尽管方法各异、形式多样,但均不同程度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知识碎片化现象突出、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衔接不够等问题,难以达到“四史”知识融入思政教育的目的,也影响着思政教育的整体合力。从“四史”知识融入思政教育的目的出发,从集体备课、思政教育从业队伍建设、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四史”感悟式教学等方式,切实解决“四史”知识融入思政教育的困境与难题,实现“四史”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  相似文献   

8.
周飞  李建铁  周晶  黄心怡 《经济师》2023,(9):172-173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大思政课”为视角,首先简单概述“大思政课”的特征及价值,然后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教育理念过于传统陈旧、教育主体认知不足、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度不高、考核评价机制过于单一的问题,最后结合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应对策略,以大力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实践育人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陈锴 《时代经贸》2012,(10):17-17
在就业体制改革背景下,伴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新形势下为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多数高校均已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也出现了“临阵磨枪”、片面追求高就业率等问题。对此,把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的“双元合力”,从根本上来解决就业难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就业指导课程是毕业生走向社会之前的一门重要“思政课”,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合作意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文化价值的引领。通过调查发现,就业指导课程普遍存在弱化意识形态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为此,建议通过在就业指导课程设计上优化调整、在师资队伍上严挑细选、在教学手段上创新运用等方式,促进就业指导课中思政元素与就业素养的有效融合,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思政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应认真履行“立德树人”职责,承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不容忽视的是,受大环境影响,近年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很多困难、存在一系问题。从分析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树立全新的大思政教育观、完善并创新思政教学体制、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等一系列举措,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探索,更好实现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景青 《经济师》2022,(7):143-144
大学生的“双创”教育是指在创新创业方面培育具有创新思路和创业认知未来有规划的人才,而“大思政”的概念是对于全体大学生,全方面、全历程地展开关于政治思想教育,这一概念对于“双创”教育的方针给予了新灵感和新思绪。文章探究“大思政”概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创设,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过程要探索“双创”教育的新模式,为社会寻找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思政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政治理想教育和引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其能够更加客观、理性的看待相关事件,对于学生的道德思想情感培养益处颇多.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社会储备人才,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也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综合有效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社会意识能力以及社会价值观,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微信公众平台对高校思政教育引导的推动作用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如何把高校思政课建设成为影响学生人生的课程是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因事而化”的教育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价值、途径和方法,解决影响思政课教育效能发挥的瓶颈问题。不断深化对高校思政课“因事而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于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伴着校园疫情危机频发。其中,校园管理的僵硬失调问题凸显、师生不当言论不断传播发酵、学生心理问题通过网络倾泻、网络舆情诉求平台不畅等问题最受关注。高校辅导员要做学生诉求的倾听者、传达者,做校园网络舆情的把关者、化解者,做网络思政教育的引导者、陪伴者。面对网络舆情,辅导员既要加强学生和自身网络素养,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还要积极协助学校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倾听学生呼声,拓展合理反馈渠道,参与高校舆情队伍预警机制和预案的制定工作。  相似文献   

16.
王娜玲 《经济师》2023,(2):187-189
职业素养培养历来被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部要求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对全国营销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多数学生认为隐形职业素养比职业能力更重要;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认为本校对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较高;“参加社会实践”“课堂思政”及“日常管理”被认为最有效培养途径;专门的职业素养教育或培训课程开设缺乏;师生对职业素养概念与效果界定截然不同;“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提升学生素养最好的方式;面对“如何提升职业素养”问题,词频最高的是“实践”。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低决定着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文章从“人际关系”“学业费争”“恋爱与性”“求职择业压力”“网络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研究了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燃原因,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辅导员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后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辅导员要不断反省自己,办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赢得学生的尊敬与拥戴。  相似文献   

18.
刘娇娆 《经济师》2024,(2):195-196+198
文章从财经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内涵入手,分析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融入财经素养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融入路径展开探究,全面梳理和深入挖掘课程教学中蕴含的相关素材,以期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隐性教育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发挥财经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提升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9.
马丽丽  韩平  邬万江 《经济师》2023,(2):213-214+219
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教育的有益补充,两者协同,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表及里,深层渗透,进而达到促进大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目标。统计是适用于多学科领域的通用数据分析方法,很多学科和专业都开设了相关课程。基于统计学原理与应用课程思政的实践,梳理了七个融入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爱国情怀、专业素养等代表性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案例,指出了统计学原理与应用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开展劳动教育是党在新时代对高校的新要求,也是践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劳动教育是落实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思政教育是升华劳动教育价值的关键。高职院校需要在新时代把劳动教育摆在突出位置,认真梳理劳动教育的内在要义,探讨高职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充分挖掘二者的“公共性”价值内涵,通过“公共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创新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双向互动、有机融合,形成德育、劳育的协同效应,形成可借鉴的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