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小企业无形产权立法在当代引起了普遍关注.在发达国家,重视中小企业无形产权的培育和立法,中小企业无形财产具有自身的占有方式和流通规则.传统的基于有体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而形成的物权法规则已不适应非物质性无形财产法律调整的需要.我国沿用了大陆法系的理论和立法体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物权法和债权法二元立法模式,中小企业无形财产常被纳入物权或债权范畴予以讨论,并未有独立的理论和立法地位.这不利于中小企业无形产权自身的理论研究和立法设计.在我国,人们已经认识到中小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与参与者;同时也认识到市场本身也是一种制度.中小企业制度和市场制度之间,均具有节省交易费用的功能.但当中小企业的运动成本等于市场制度的运动成本时,中小企业的规模便不再扩大.所以,中小企业无形产权制度的运作需要市场制度的支持,中小企业无形产权表现为市场机制自发的权利调整,而且也反映国家的宏观导向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取回权制度是所有权保留买卖制度项下的一种重要制度,它虽是一个传统的民法问题,但在我国的民事立法中还是空白.取回权的性质、实施条件、程序、效力等是取回权制度构建中的重要问题,不可回避且应当深入探讨,笔者主张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动产担保交易法"和外国立法的有关规定,以完善我国的立法.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防御商标制度构建的讨论始终停留在法教义学的理论研究,似乎忽视了对于防御商标制度引鉴的法经济学思考.现有商标立法对驰名商标的制度保护显露疲态,囿于立法缺失导致防御商标制度处于一种法律与现实模糊不清的存续状态.御商标制度的引入与否根本在于处理好防御商标制度的权利配置及其效益问题.从"科斯定理"到"波斯纳定...  相似文献   

4.
制度变迁、企业家效应与县域民营企业集群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转轨过程中县域民营企业集群的形成源于制度变迁(民营化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基于社会资本的企业家效应).在制度分析的框架下,从智力外溢和企业家效应两个层面对民营企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福特制、丰田制和温特制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生产方式,以发生学的逻辑来审视生产方式变迁,可知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良好的制度环境为企业家创新提供土壤,是企业家生成的前提条件.而强大的营销能力引导消费方式改变,是新兴生产方式繁荣的保证.在此基础上可知,从国家的层面,创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势在必行;从企业的层面,技术创新必须与制度安排高度耦合,协同并进;在企业与市场之间,市场营销是最重要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以来民事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在制定民法典时也应考虑通过立法将其确定下来.本文通过对善意取得制度的源起、构成要件的论述,肯定了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希对本制度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关于现代企业家团队制度建设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企业家应该是一种企业家团队制度。建设现代企业家团队制度必须建立三大机制,即有利于企业家团队制度形成的企业产权均衡机制,有利于企业家团队制度发展的企业经营群集机制,有利于企业家团队制度稳定的企业家团队制度化机制。  相似文献   

8.
动产抵押制度曾一度中断,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其再度复兴,目前学界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动产抵押制度的存废以及其与让与担保理论是否造成法律设置上的重叠.我国在制定《担保法》时,比较研究各国立法实践,顺应国际趋势,引入动产抵押制度,但在立法体例、动产抵押的设定、动产抵押的公示、动产抵押竞存权利间的优先顺位等方面的规定略显粗糙.在未来立法的制度设计中,应严格限定动产抵押物范围、统一动产抵押的公示制度、改善动产抵押竞存权利的优先顺位.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企业家激励制度——理论基础和实践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鼓励企业家不断提高其人力资本供给水平,从而改善国有企业绩效,国有企业曾采用过承包经营责任制、年薪制等激励制度。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特别是随着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建立,这些激励制度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我们拟借鉴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契约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对构建企业家激励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并结合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实际,提出企业家激励制度优化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金融制度结构中,民有金融制度的变迁路径有别于"由国家创造了制度变迁或引导了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它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等主体从各自的效用函数出发进行博弈的动态均衡.在民有金融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更多从事制度企业家活动.随国家效用函数的改变及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预示着在中国作为外部规则的国有金融制度逐渐缩减,而内部规则的民有金融制度则逐渐发育强大.这是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制度对于宏观经济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分析制度变迁的过程对于理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由增量扩张逐渐转变为结构性调整,对于制度变迁的研究应集中于中国当前各项经济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由制度变迁差异所导致的现象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制度变迁为何及如何发生?已有的诸多相关理论虽富于启发性,但忽视了制度需求的显示难题,留下了制度供给的诺思悖论,从而未能揭示制度变迁的动力学.本文从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互动的角度构造了一个新古典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其中,退出-呼吁动态刻画了制度需求,而制度绩效位差造成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制度竞争刻画了制度供给.在对退出-呼吁动态的响应中,制度竞争通过发现效应、创新效应、扩散效应和保障效应推动了制度变迁.这一工作有望为分析制度变迁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澄清制度的概念、制度变迁的研究层次是进行制度分析的前提。制度是博弈规则及其实施机制,组织也是一种制度。制度变迁的分析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制度安排、组织、制度环境和非正式制度。  相似文献   

14.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论述,有效的制度安排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中,探索了加强技术创新的制度激励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组织变革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变革的热门话题-研究虚拟企业,虚拟企业包括两个方面:形式虚拟和内容虚拟。该种企业的实质在于突破企业的边界,在全球范围内对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动态配置、优化组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的。该种企业是基于产品标准化和经济网络化,对市场环境极为敏感和柔性的企业组织经营形式。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营销渠道研究都是从以效率为基础的任务环境出发,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从以合法性为基础的制度环境出发对渠道治理过程进行研究。本文指出制度以及制度化过程对渠道治理策略形成的影响,并提出一个综合性概念框架,将新制度理论融入现有的营销渠道研究中来。作者应用新制度理论,提出制度化过程和三种治理机制以弥补现有的任务环境视角方法的不足,并指出可以从合法性和效率两个方面来衡量渠道成员的持续竞争优势。还指出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可通过合法性与效率两方面予以测度。  相似文献   

17.
论制度变迁中的四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变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即所谓“目标模式”)对另一种制度(即所谓“起点模式”)的替代过程。制度变迁从其层次来分,有基础性制度安排与次级制度安排:从其主体来分,有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从其途径来分,有制度移植与制度创新;从其方式来分,有渐进式制度变迁与激进式制度变迁。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制度变迁,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制度变迁的过程及其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权力市场的制度安排--政治概念的一个经济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公共选择角度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以说明政治概念的治国论与权术论的统一性.这一框架主要由政治三要素组成:政治是一个过程;权力市场是政治的实现机制;制度安排是政治的表现形式.这一框架具有较大包容性还在于:它不仅可以置换D·Easton的"价值的权威分配"与D·North的"暴力潜能的分配",而且可以紧扣政治与经济原本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专利作为知识产权保护最重要的手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制度化和秩序化。本文结合制度经济学原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分析了专利制度的有效性,认为专利保护期应该以“有效专利”的形成为核心;专利制度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不利地位;专利制度并非一定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机和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以2007-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机构投资者异质性这一独特的视角,研究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能够有效抑制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基金持股和QFII持股能够显著抑制公司的过度投资,而券商持股、保险持股和社保持股则不具有显著抑制公司过度投资的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为完善资本市场功能、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提高公司投资效率提供了经验证据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