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讲究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在消费过程中,过分地自以为是和习以为常总会有意无意地把人们导入消费的误区。美容毁了容,滋补伤了身,解毒中了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费误区几乎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2.
扩大我国消费市场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维林 《商业时代》2006,(21):13-13,21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一直保持着9%左右的高速增长率,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均有所增长,政府采取了各种经济政策来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但居民的消费水平增长率。远远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率。较高的预期消费成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等综合因素是影响我国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本文从经济学视角来分析制约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因素,探讨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女性市场日益成为商家企业的必争之地,对女性消费行为与心理的分析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据统计,高达93.5%的18-35岁的女性都有过各种各样的冲动消费行为,而冲动消费的金额占到了女性消费总支出的20%。本文从女性冲动消费的表现入手,深入分析了其形成的心理机制及根源,以及商家企业在营销中的实际运用。对于理解女性消费行为,掌握女性心理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尹清非 《消费经济》2001,17(4):61-63
最近两年,中国消费经济学界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为了刺激消费需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还有很大的潜力,例如,中国农村居民“吃”和“穿”的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现在正在转向“用”的需求,但农村家用电器普及率还比较低,据统计,到2000年底农村彩电的普及率不不到50%,冰箱的普及率只有12%,如果使农村2.3亿农户的家用电器拥有量达到现在城市居民家庭的水平,就需要彩电1.68亿台、冰箱1.58亿台,洗衣机1.55亿台,这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市场,又如,中国城市居民在“吃、穿、用”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消费需求正向“住”和“行”的方面发展,但现在城市居民居住还不宽敞,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0平方米,小汽车的普及率更低,只有0.5%,实际上,城镇居民改善住房条件、购买小汽车的愿望是很迫切的,据中国社会事务调查所的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人胡扩大住房面积、提高住房标准的愿望,有学者经过研究作出预测,2001-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每年对住房的潜在需求有3.1亿平方米,另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00年11月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32.1%的大城市消费者5年内有购买家用轿车的打算,如果使小汽车的普及率达到5%,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中国的消费率一直呈下降趋势,例如,1981年为68.1%,1988年下降到62.7%,现在已降到60%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相当低的,最终消费率过低,居民消费率自也会过低,从而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如果能将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提高5个百分点,就可以使居民收入增加近2000亿,这也可以形成十分巨大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5.
许彩国 《消费经济》2000,16(3):19-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型的消费秩序,本文结合消费循环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分析了良性消费循环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刺激消费需求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魏杰 《消费经济》2000,16(1):12-13
本文认为总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是消费需求不足,并且从消费倾向、消费方式、社会保障、价格、利率、收入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启动消费需求的问题,尢其是对2000年我国在启动消费需求中的消费政策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陈述了消费教育的内涵、基本内容和意义,其次浅谈了我国消费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了消费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关键在于提高消费者的自身素质,构建完整的消费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殷三柱 《消费经济》2002,18(2):F003-F003
中消协2002年的年主题“科学消费”,已经产生广泛的影响。3月8日上午,湖南省消费者委员会、湖南师大经管学院、本刊编辑部举办了一次“科学消费研讨会”,70多位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的专家学者、领导同志以及新闻工作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严思怡 《商》2014,(44):125-127
摘要:炫耀性消费是一种以炫耀为目的的消费活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炫耀性消费越来越普遍,影响也越来越大。深入了解这一现象时于中国奢侈品消费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在归纳炫耀性消费概念的基础上,文章从个人、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梳理了炫耀性消费的动机,总结了炫耀性消费个体的效用以及其他人对炫耀性消费的感知。最后文章提出了炫耀性消费的研究局限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内消费形势与增进我国消费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对我国当前的消费形势进行了总体分析,接着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增进我国消费的政策建议,包括:构建中国的消费政策体系,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切实增加居民收入,促使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加快推进消费信贷等。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珠的消费群体,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滞后的消费实力之间的矛盾,使得他们在消费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不良消费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们的消费道德现状。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而特殊的消费群体,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费现状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本项目重点选择了湖南省几个城市的高校进行了问卷调研,并获得湖南省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基本数据。本文根据所获统计数据,对湖南省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其消费特点及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内外两方面的具体分析,以期对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提出一些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机遇,但目前还有很多因数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如何采取措施拉动农特消费,让农村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助推器,这不仅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消费安全与扩大内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内需不足是当前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内需不足的产生有经济环境、体制、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消费市场的缺陷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欺骗性消费、强制性消费、伤害性消费等现象的存在,使居民产生了消费恐惧症或消费厌恶症,影响了居民的消费心理。因此,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就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整顿消费市场,确保消费安全,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视角下的过度消费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旭友  向智勇 《消费经济》2005,21(4):91-93,95
文章从价值工程的视角阐释了过度消费的涵义,分析了过度消费的心理诱因,指出过度消费是消费主义在中国扩散的典型表现方式,进而分析了过度消费的危害性,提出必须树立高价值消费观,遏制过度消费,实现可持续消费。  相似文献   

16.
消费作为经济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已经成为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的有效对策。消费金融作为一个发展较晚的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本文对消费金融的概念做了基本的概速。并对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对消费金融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做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7.
扩大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并重的消费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采取了或鼓励或抑制的消费政策,国家消费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增长具有较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不同时期我国居民消费增长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我国实施的消费政策可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消费倾向和消费弹性角度来探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问题。一、关于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判断从1990年至2005年,整体消费水平处于一个上升通道之中,并有一定的周期阶段性,这里的周期阶段性表现为“平缓上升——快速上升——平缓上升——快速上升”循环的过程。其中,从1990年到1996年,是第一个消费周期阶段,经历了前一个“平缓上升——快速上升”过程;  相似文献   

19.
钟志平 《消费经济》2005,21(4):59-63
消费威胁的事件不断出现,已日益引起政府和消费者的关注。本文在回顾总括人类对消费威胁的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消费威胁产生的机制,并就控制消费威胁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消费中的非理性消费以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消费问题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处在向成人的过渡期,本身并没有收入却要独自社会。大学生的消费存在他的独特性,并且在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非理性消费。并根据文献研究,并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