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羊鸡山金矿床,是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所发现的一个与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岩类有关的较为典型的爆破岩简型斑岩金矿床。成矿岩体是由石英闪长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两次侵入所构成的分异杂岩体。岩浆隐蔽爆破作用发育为其成矿岩浆作用的突出特征;爆破角砾岩与石英闪长玢岩紧密伴生构成爆破岩筒,并严格控制着金矿的形成和矿体的空间分布。羊鸡山金矿床与斑岩铜矿床系列各类铜矿床空间上密切相伴,处于同一构造—岩浆成矿带。二者成岩成矿机理也十分相近。作者认为在已知斑岩铜矿成矿区(带)内寻找斑岩金矿床,是进一步扩大金矿找矿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江西德兴铜厂大型斑岩铜矿床的成矿岩体,是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体的杂岩体,是在燕山期由脉动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性从早期偏酸性向晚期偏基性演化。区域地质、岩体地质及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它是由原先侵入于地壳中的深源火成物质和部分沉积物质,在燕山运动的脉动断裂作用影响下,不断产生部分熔融作用和侵入作用形成的。岩浆形成部位是在上部地壳或康腊面附近;脉动断裂活动是形成岩浆以及诱发岩浆上侵的主要因素;岩浆是随分熔作用的加强而逐渐转向偏基性;铜、硫等成矿物质是由成浆原始岩石在部分熔融过程中释放分馏而富集的。  相似文献   

3.
维摩寺—草庙 A 型花岗岩出露于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褶皱系交接部位,受深大断裂控制,其化学成分为:SiO_2=66.56%,K_2O+Na_2O=11.11%,且 K_2O>Na_2O,CaO=O.35%,MgO=0.38%,Fe_2O_3十FeO=3.95%。前人曾当作火山岩,称其为石英粗面岩、碱流岩等。本文作者认为,岩体与围岩呈侵入接触。产出时代和变质程度与围岩地层不符,具内外两个相带,且不具玻璃质结构,黑云母无暗化边,因此岩体不属于火山岩,而是浅成侵入体。采用的四种化学成分命名方案,结合斑状结构特征,命名为石英正长斑岩和碱长花岗斑岩。综合利用前人判别岩石成因类型的多种有效方法,与典型岩体进行对比研究,得知该岩体属于 A 型花岗岩类。并且形成于非造山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4.
孟山岩体位于吉林省东部延边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延边褶皱系与中朝准地台交界地带。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及二长花岗岩组成,发育微粒闪长质包体。岩体同位素年龄为326.4Ma(锆石U—Pb),属中海西期。孟山花岗岩为准铝质、钙碱性系列。其岩石学、矿物学和岩石化学显示大陆弧造山花岗岩类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温都尔庙群—白乃庙群构成我国大陆早古生代海沟—岛孤体系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瞩目,但是,长期以来,不同学者对出露在温都尔庙群南部和白乃庙群东北部的一套以角闪质岩石为主的岩石组合的特征及其在板块构造中的含义有不同的认识,争议较大.作者通过室内、外工作认为,两地角闪质岩石属同一岩带,是时代早于温都尔庙群蛇绿岩的焊接在大陆边缘的大洋拉斑玄武岩岩块.它组成了白乃庙群岛弧火山—沉积岩系基底.角闪石质岩石经混合岩化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的混合质岩石,混合岩化作用条件为PH_2O=3000~5000Pa,t=700~800℃,含水8%。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谷里铜矿的采矿方法的评估,强调岩石力学在采矿工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一个即将开采完毕的矿山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从而寻找到规律性的东西,以供其它矿山借鉴。 一、矿体的赋有条件与矿岩的力学性质 矿体呈扁豆状及楔状,产于闪长玢岩体的裂隙带中,矿体走向30°~60°,倾向NW,倾角为60°~75°,矿体走向长度35M~326M,沿倾斜长度最短者为40M,最长者为250M。矿体地表出露标高为 25M,延深至-300M,工业矿体主要赋存在-100M至-200M之间,矿体最薄为1M,最厚为22M,平均厚度为6M。矿体顶底板(上下盘)均为闪长玢岩,在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附近40个斑岩钼矿床(矿点)及 数个斑岩铜矿床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统计计算的基础上,将“华北地台”钼矿床“成矿”侵入体分为花岗岩——流纹岩系列和花岗闪长岩系列。据“华北地台”斑岩钼矿侵入体的分布特征,产出的大地构造部位,围君时限(Ar—Pz)及厚度(>40KM),酸性岩的钼含量,钼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同位素和稀土资料,对“华北地台”斑岩钼矿“成矿”侵入体的侵入构造环境,上侵方式,热液蚀变,有关的矿化类型和矿床构型以及钼的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指出“华北地台”钼矿斑岩体应属幔壳混合(过渡)型花岗岩系列。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石湖金矿区控矿构造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总结出背斜褶皱叠加成矿断裂的多次活动和石英闪长玢岩脉外接触带与断裂带复合控制部位是矿化富集的有利地段。构造地球化学方法是进行深部找矿预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阜平地区灰色片麻岩约占太古宙片麻杂岩分布范围的二分之一,主要岩石类型为云英闪长质—奥长花岗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本文对其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总结,并与冀东灰色片麻岩和西格陵兰努克片麻岩进行了对比。根据痕量元素特征对成岩构造环境、成岩物质来源和成岩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涞源地区铜矿床中的 Cu、TFe 品位值进行了元素分布统计计算,并对各种矿床中 Cu、TFe、Co、Ag、Au、S、WO_3元素作了相关分折,认为该地区的铜矿是在同一的成矿作用控制下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而且与 Fe 的物质来源不同.建议应在隐伏闪长玢岩的构造带中寻找铜矿床.  相似文献   

11.
太行山北段涞源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对其成岩时代的精确厘定是深入理解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浆作用时空格局和岩石圈减薄机制的重要依据。在进行详细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LA-ICPMS、SHRIMP锆石U-Pb定年,精确约束了涞源岩体火山—侵入作用时限,并准确建立了涞源岩体火山—侵入杂岩的岩浆演化序列。涞源火山—侵入杂岩主要由超镁铁质(角闪石岩)、镁铁质(辉长岩、辉长闪长岩)、中酸性—酸性(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斑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髫髻山组火山岩和东岭台组火山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石英闪长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花岗岩分别形成于138.25±0.72 Ma、139.20±0.40 Ma、139.56±0.38 Ma、132.11±0.56 Ma;SHRIMP锆石U-Pb定年显示,角闪石岩形成于133.10±0.80 Ma。涞源岩体形成始于154Ma左右,镁铁质岩体角闪石岩、辉长岩、辉长闪长岩先后侵位。髫髻山组火山开始间歇性喷发形成安山岩(150~138 Ma)、次火山岩相闪长玢岩(142 Ma)。随后东岭台组火山作用进入活跃期,并于138 Ma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北方地区“华北地台”的南北缘,自晚古生代以来,特别是燕山期,由于古大陆板块的活动,在古大陆边缘内陆一侧,形成了近100个与酸性斑岩体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斑岩型、矽卡岩型钼矿床和极少数钼(铜)矿床(占全国钼矿储量80%以上),按矿床空间分布和大地构造环境,可分为东秦岭钼矿成矿带和燕山台褶带钼矿成矿带。其侵入时间主要集中在110~190m.y.。既燕山期。区域内斑岩型及有关类型的钼矿床大致可分为花岗岩—流纹岩辉钼矿系列和花岗闪长岩辉钼矿系列。花岗岩—流纹岩系列岩体与钼矿间的成矿专属性最明显,其岩石化学特征为高硅((?) SiO_2>73%),富钾质( K_2O>5.4%, K_2O+Na_2O>8)、低钠Na_2O<3%),并具高Rb、低Sr、高F、Rb/Sr>1等特点;而花岗闪长岩系列岩体则与钼(铜)矿有关,其岩石化学特征与铜矿斑岩体相似;由于“华北地台”区花岗闪长岩系列所处大地构造环境与斑岩铜矿者不同,故只是形成极少数几个规模有限的斑岩型钼(铜)矿床。源岩浆形成深度相当于23~45km;岩体分异指数DI>80。与岩体上侵成岩和成矿作用相伴,一般产生强烈云英岩化、硅化、绢云母化和钾质交代等蚀变;并出现萤石、黄玉、电气石等含F矿物。矿体一般与钾硅化带密切相关,多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矿化以单钼、钼(钨)或钼多金属建造为主,常出现W、Sn、Bi的独立矿物,有时可形成矿体。只有花岗闪长岩辉钼矿系列中,铜矿化有时可富集为矿体。北方地区基地岩石厚度>40km,为一套含钼克拉克值1—n倍的中深度的片麻岩混合岩,以及作为盖层的元古界浅—中度变质岩;而与钼矿有关的小侵入体含钼量也较高(一般是克拉克值的n—n十倍)。岩体Sr~(87)/Sr~(86)0.7046~0.7100,平均为0.7072;δS~(34)为两组,一组小的正值为+0.24~+7.35‰,另一组较大的负值为-0.3~-15.9‰;δO~(18)+7.2~+9.0‰;稀土总量平均为192.95p.p.M.;∑Ce/∑Y平均为6.98,为稀稀土型,有一定的Eu负异常出现。以上所列数据表明中国北方地区斑岩钼矿“成矿”侵入体的来源与斑岩铜矿者基本一致,均属壳幔型,或“Ⅰ”型。但通过混合参数计算锶的来源,结果表明:57~76%来源于下地幔,24~43%源自地壳。因此,本区燕山期“含矿”岩浆相对比较富钼。然而由于所处大地构造具体环境不同,切割深度有别,从而源岩浆的壳源,幔源物质比份不一,所以在“地台”区南北两侧形成各具特色矿物组合的以斑岩型为主的钼矿成矿带。  相似文献   

13.
已知典型矿床研究表明,斑岩钨矿床具以下基本特点:(1)成因上与特定的岩浆岩建造密切相关。(2)空间上受深断裂控制成群成带分布。(3)受含矿母岩浆制约具特定的蚀变类型组合及其分带规律。(4)常与Cu、Mo、Pb,Zn、Au、Ag等伴生成矿。形成斑岩钨矿床的所谓特定的岩浆岩建造,成因上属作者所划分的过渡型花岗岩类的花岗质潜火山杂岩;时代上集中于燕山早期晚阶段(晚侏罗世)、构造演化阶段处于陈国达教授所划分的地洼发展阶段激烈期。杂岩体演化成矿是斑岩钨矿床形成的基本途径;其成矿岩体几乎无一例外地均是岩浆充分分异演化的分异杂岩体。但随着杂岩体由早而晚岩性由基而酸的演化,壳质组分向岩浆晚期的逐渐聚集,斑岩钨矿床的形成总是与杂岩体既期高酸富碱富挥发分的壳质斑岩直接相关。所以,斑岩钨矿床既具与斑岩铜矿床相类似的成岩成矿机理,又具与斑岩铜矿床明显有别的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前者是斑岩钨矿床赖以确立的依据;后者则决定了斑岩钨矿与斑岩铜矿不同的含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标志及其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4.
燕山早期中酸性—酸性超线成复式斑岩体侵入于蓟县雾迷山组、侏罗系南大岭组、下花园组地层中,辉钼矿化分布于岩体内部及其围岩中,本文探讨了复式斑岩体的地质特征、成岩期次、岩石学、岩石化学特征以及含矿性;论述了斑岩型钼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围岩蚀变、矿床特征、矿床成因。  相似文献   

15.
隐爆角砾岩筒为热液成矿作用中十分重要的成矿结构面和矿化富集部位,同时是寻找深部矿体的重要标志。河北省彭庄隐爆角砾岩筒是冀东近年勘查的"三稀"矿产赋存靶区,岩筒内铷矿化较均匀,铍、钨局部富集,铍、银、钨等矿化体呈透镜状分布在铷低品位矿体中,各矿(化)体均受隐爆角砾岩筒控制。在以往矿产勘查基础上,主要对隐爆角砾岩筒地质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进行深入分析,认为目前工程控制的岩筒内上部属低温蚀变角砾岩带,其下部应存在团块矿化、细脉矿化角砾岩带,深部可能有含矿斑岩体,对本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由节理切割形成的楔形体破环是铁路岩石边坡最常见的一种破坏形式。根据巴顿(N.Barton)对岩石挖掘边坡平面破坏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岩石边坡楔形体的破坏特征和楔形体破坏随开挖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按节理岩体考虑与按完整岩体考虑相比较,岩体中的应力分布、破坏特征和边坡的稳定性均有所不同。节理倾角较陡、走向近于平行边坡面的岩体,其边坡破坏面上的应力分布是不均匀的。楔形体破坏按节理岩体进行分条计算,其稳定性较按完整块体计算低。此外,不论按完整块体或按节理分条考虑,节理岩体楔形体的滑移破坏,其稳定性均随边坡的开挖深度增加而降低。因而,在节理岩体中开挖边坡的高度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制的,铁路边坡在一定坡度下限制边坡的高度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一、地质概况綦村闪长一二长岩体是邯邢铁矿区綦村铁矿的成矿母岩。它是邯邢地区燕山期中性、中偏碱性侵入杂岩体中最北边的一个(图1)围岩主要是奥陶系中统的碳酸盐类岩石,覆盖在岩体的中部和南部;其次为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分布在岩体南部,由一套铁质铝土质砂岩、粉砂岩和页岩组成;另外第四系黄土和冲积砾石层大面积覆盖于岩体和不同时代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1:5万区调填图中,应用岩石谱系单位的理论、方法,将著名的锥子山复式深成杂岩体进行了解体。建立了黄土坎超单元、南大天超单元、焦家沟超单元和围场超单元,构成锥子山超单元组合。并从岩体内部组构、变形、空间展布和区域构造特征分析,提出了岩体就位的底辟机制、破火山口塌陷机制及岩墙扩展机制。  相似文献   

19.
斑岩铜(钼)矿床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矿化、矿体孕育在宏阔的热液蚀变岩内;矿化富集带、矿体同特定的热液蚀变(岩)带紧密依存。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笔者等对德兴斑岩铜矿床已初步确立了以斑岩体接触带为中心的内外带对称式蚀变分带轮廓,在矿床普勘工作中显示了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通过七十年代的进一步工作,从多方面探索,更加深化了对这一蚀变分带模式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寨背顶富重稀土花岗岩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中段,呈岩祩状侵位于大东山花岗岩基东北侧边缘带上。其岩石化学特征属于一种富硅、富钾、铝过饱和的钙碱性系列花岗岩。该岩石以富含重稀土元素(HREE/LREE=3.78),显著的铕负异常(δEu=0.04)为特征,显示出一种高度分异演化的特点。通过相图分析及包裹体研究,确定该岩石的形成温度为700℃~760℃,压力为500b,成岩深度大约在3km 左右。岩浆结晶时有流体存在,其流体的 pH=7.1,Eh=-0.26V。综合其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点,认为寨背顶富重稀土花岗岩属于地壳重熔型花岗岩。它与大东山花岗岩体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是该花岗岩浆结晶演化的晚期侵入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