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业税改革将从两个方面影响地方财政收入:一方面.土地出让金改为按年租金支付后,将导致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当期收入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开征物业税将为地方政府带来稳定的财政收入。本文通过估算它们的规模并分析对地方财政的相应影响.得出结论:短期内物业税改革所造成地方财政收入缺口很小:长期内物业税将在地方财政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调查研究报告》2006,(34):1-23
通过对澌江、陕西、广东三省的调查,剖析了土地恫-题在基层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影响。它们的一个主要共同点是:在农村土地转化为城市土地时,.由政府垄断土地的一级市场。浙江和陕西的案例揭示了地方政府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它们源于各级政府对以土地为基础的借贷的日益高度依赖。广东的案例则表明,集体土地所有者规避正式的土地征用过程,将集体建设用地投放市场,加速了地方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3.
土地财政被称为"第二财政",其实,这并非是个单纯的财政问题,城市化建设"大跃进"、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地方官员的"拼"政绩、增加财政收入等都是地方财政走向"土地财政"的幕后推手,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获得的收益能够快速解决地方政府的"燃眉之急",故地方政府对"卖地"是乐此不疲的。但是长此以往,势必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虽然实行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但基于计划管理的固有缺陷,地方政府在与中央政府的土地博弈中,为了本地经济发展往往倾向违反现行土地管理制度,违规圈地占地,使得我国耕地保有量不断下降,土地集约利用无法实现。为了破解土地管理难题,需要从地方政府土地利用的成本与收益两方面探讨改变其违规用地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应赋予农民更大的土地权利,加大地方政府违规用地的成本,使农地所有者成为制约地方政府的一方主体;另一方面,应引进可转移土地发展权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加大地方政府保有和增加耕地的收益。  相似文献   

5.
陈坤  张丽娜 《北方经济》2013,(12):16-17
本文首先介绍地方政府双垄断的成因,然后分析了地方政府为何如此钟情于成为卖土地的“大企业”及其如何为了获得超额利益进行过量征地,最后指出地方政府目前土地双垄断的优缺点,并针对我国土地双垄断的弊端给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美国土地有三种所有制形式,即私人土地、联邦土地、州及地方政府土地。私人土地约占58%,联邦政府土地占32%左右,州及地方政府占8%,另有2%为印第安人保留地,美国土地所有制状况的形成取决于政府的土地政策,而土地政策本身又从属于美国政府的政治、经济、杜会总体目标,美国政府对于土地的拥有、使用、交易都实行严格管理,法令众多,条目清楚。  相似文献   

7.
2010年,土地财政难说再见,怍有加快政府转型,才能更好地解决住房民生问题。 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高度依赖 中国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严重依赖不是新鲜事。土地出让金规模已小容小觑。  相似文献   

8.
在现有的财政分税体制和以GDP考核政绩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必然依靠其对土地的垄断权力获取巨额土地出让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这就是土地财政。为使土地财政收益最大化,地方政府通过抬高土地出让底价和人为限制土地供应数量等方式造成土地市场的稀缺,从而拉高地价推高房价。应从改革和完善分税制、地方政府考核机制、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消除土地财政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土地增值税的管征经历了简易征收和“精细化管理”两个阶段,其制度变化主要受征税成本、房地产调控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思维的影响。中央调控政策导致了土地增值税制度的易变和不稳定。土地财政思维促使地方政府对土地增值税进行“精细化管理”,这不仅使管理过程中的征税成本急剧增加,也使地方政府对土地增值税产生收入依赖。从长远来看,土地增值税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予取消。但从近期来看,其仍是地方财政不可或缺的收入来源,应该简化税制并逐步减少征税。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角色失衡是农村土地征收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该文从公共利益界定、政府与市场关系角度出发,阐述了地方政府在农村土地征收中的作用边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方政府角色失衡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机制,表明地方政府极易超越公共利益目的征收土地、过度干预土地市场运行并侵害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偏离了其应有的作用边界。最后,提出了矫正农村土地征收中地方政府角色失衡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明确农村土地发展权的归属、培育健全的土地市场、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建立多方参与的土地征收纠纷解决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吴冠岑 《改革》2012,(4):46-51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与土地相关的财政收入呈现超常规增长趋势,此现象引起学术界、政府部门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争论的焦点。土地财政可持续的治理方式在于遏制土地低价供给的途径以缓解地方政府"卖地赚钱"的冲动,并通过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稳定地方政府的土地预期收益,同时辅之以政绩考核制度改革和政府财政风险防范机制的增强。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4年实施分税制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日益凸显,为了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土地转让、土地批租的运作来增加收益。“土地财政”既是财政窘困的无奈之举,也反映出当前土地利用制度的不足。本文对“土地财政”的形式、成因、规模和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地方“土地财政”问题困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玉波 《改革》2013,(2):46-53
"后土地财政时代"是一种相对概念,指的是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影响及土地资源(耕地)瓶颈约束,现行的土地财政模式不能再长久维持,在这一时期,地方政府无法继续依靠土地出让金与土地房产税费收入及土地储备抵押融资收入维持地方支出的情形。在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面临两大困局,即城镇化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刚性与地方政府利益间的矛盾,其行为策略是以风险与破坏行为推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为实现顺利转型,应引导地方政府向城市公共治理者的角色转变,建立与地方政府事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改变城镇化动力机制,赋予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发债权,征收物业税,约束地方政府风险与破坏行为,完善农地征用补偿制度,公开"三公"经费支出。  相似文献   

14.
张飞  孔伟 《改革与战略》2011,27(2):18-20
掌握现行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机理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前提。文章从土地制度的视角分析了现行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机理,指出现行土地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需求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失衡及要素结构失衡的重要制度成因。文章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改革土地制度,增加地方政府和企业获得土地的难度,并减少它们从土地中获得的收益。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的持续增加,引起了社会对“土地财政”行为的关注.本文将从现实情况出发,分析“土地财政”形成的原因,并从解决当前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红 《改革与战略》2009,25(1):15-17
当前,城市非理性扩张、房价不断攀升、土地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日益凸显,这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土地市场行为。文章重点分析了地方政府的土地征购、出让定价、实物地租转嫁以及协议出让等行为,指出中央——地方的财政竞争以及地区之间的平行竞争是其深层次的制度根源,而中国土地制度的产权缺陷决定地方政府对土地市场的“事实垄断”为其提供了现实基础。因此,规避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必须明确地方政府土地市场的监管职能,深化土地市场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土地财政"作为地方的主要财政收入,近年来不断被我国地方政府所重视并加以利用。尽管"土地财政"确实能够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各项政府支出提供资金支持,但是,"土地财政"的过度运用必然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以及经济问题。倘若不正确运用"土地财政",势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如何正确运用"土地财政"这一问题,让"土地财政"更好地发挥出其相应的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地财政"的概念,并对"土地财政"的原因作出简要的分析,在结合地方政府在运用"土地财政"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更好地发挥"土地财政"的作用提出若干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后土地财政时期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土地供给有限,近些年来各地方政府在土地上寅吃卯粮的行为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财政收入转型、找到合理可持续的财政收入来源以及利用有限的财政收入最大程度的发展民生是各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对的迫切问题.本文认为,首先要从制度人手改变地方政府利用土地获得收入内在激励,其次要增加地方政府税收比例,最后通过保障房的建设和服务根本解决民生和地方财政收入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媛  贾生华 《世界经济》2012,(3):125-145
中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使得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决定土地供应时机而对土地市场施加影响。在追求土地收入最大化的假定下,本文将地方政府假定为一个垄断的开发商,从实物期权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地方政府土地供应决策。本文的主要推测是,市场不确定性的提高将延迟土地供应的最优时机。本文的经验研究基于生存分析模型,采用杭州市的243宗地块样本,考察了土地供应时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市场不确定性提高1个标准差将使得土地供应的可能性降低42%。上述结果验证了地方政府供地行为符合实物期权规律,也为地方政府供地决策具有收入最大化倾向的论断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20.
许根林 《特区经济》2009,242(3):270-271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土地经济行为异化的五大表现,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来自于经济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决策体制、土地产权制度方面的制度性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