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镇因其个性化的特质、与现代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因此古镇资源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更加突出.以周庄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历经了20多年的发展成绩显著,但数量众多的古镇在环境、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等方面普遍化的同质化特征,使古镇转型升级的压力也日趋紧迫.本文在客观分析周庄古镇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其目标客源市场的产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曹玉  李媛娜 《时代经贸》2014,(6):484-484,486
古镇体验旅游研究是古镇旅游开发、迎合游客体验需求的新探索,对于推动古镇体验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运用体验经济的相关理论,对古镇产品深度开发以及体验性产品设计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从而突显特色,提高形象感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梳理了国内外夜间旅游产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丽江大研古镇夜间旅游产品的类型及空间分布,并对游客需求进行了调查,主要包括游客总体认知、游客需求偏好、游客满意度三个方面。认为丽江大研古镇良好的夜间旅游环境及其丰富的夜间旅游产品体系是吸引游客夜游的重要因素,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及潜力。同时也暴露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诸如夜间旅游产品营销宣传力度比较薄弱、传统纳西文化元素缺失、旅游市场细分仍需进一步调整及完善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古镇旅游资源的特色以及当前我国古镇旅游的主要发展形式和内容,说明了古镇旅游的良好发展前景。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古镇旅游在的一些问题,如产品设计缺乏深度、旅游承载量过饱和、过度商业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希望对古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探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古镇旅游脱颖而出 ,它是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中出现的一个亮点 ,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新方向 ,对丰富旅游产品 ,增加当地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 ,全国古镇旅游发展方兴未艾 ,开发实践远远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如何开发古镇 ,保护古镇 ,使两者达到协调发展 ,这一论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 ,更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古镇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分析——以重庆偏岩古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不是古镇的唯一目的.旅游与其他经济活动的发展都使古镇风貌发生改变,给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问题.本文从古镇旅游开发的特点说起,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做到发展与保护的和谐,最后以偏岩古镇为例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国内与国外一些发展成熟的传统旅游古镇相比,大部分国内的古镇旅游地尚处于开拓探索阶段。而且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的内容和重点与国外不尽相同。很多古镇都有着大量历史古建和深厚文化底蕴,因此,发展古镇旅游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苏州古镇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如东 《经济师》2005,(2):285-286
近年来 ,苏州古镇以其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日益受到游客的欢迎 ,逐步发展成为苏州旅游的拳头产品 ,并与“古诚、古典园林、太湖”成为苏州旅游品牌“三古一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古镇旅游发展前景美好 ,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文章通过苏州古镇旅游发展到SWOT分析 ,提出推动苏州古镇旅游新一轮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旅游者的实践参与是发展低碳旅游的关键。以苏南古镇周庄、锦溪、千灯为研究案例地,分析2006—2015年古镇旅游者二氧化碳排放量现状,发现碳排放量总体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2015年周庄、锦溪、千灯古镇旅游者总碳排放量分别达到67 310.68 kg、19 259.23 kg、18 995.67 kg。调查古镇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发现古镇旅游者在自带旅游生活用品、植树造绿、低碳餐饮、低碳住宿、减少棉织品洗涤、低碳交通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古镇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优化对策:倡导自带生活物品,减少游览中一次性用品消耗;设置旅游纪念林,引导旅游者参与古镇植树活动;提倡绿色食品,避免奢侈浪费;发展古镇特色民宿,做到低碳住宿;赠送低碳旅游纪念品,减少旅游者棉织品洗涤次数;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旅游者低碳出行;发展低碳智慧旅游,科学引导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  相似文献   

10.
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秦学颀 《经济地理》2002,22(1):115-119
在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定位结构中,都市旅游被定位为重庆旅游的中心。而都市旅游的灵魂是文化。要发展重庆的都市旅游业,必须充分认识和挖掘重庆的文化价值,培育有较高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重庆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人文山水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三个方面。在发展重庆都市旅游时应对文化遗产进行现代化包装,开发“巴渝文化”、“抗战陪都文化”、“都市风貌”这三大品牌,突出景区主题,注重旅游的观赏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发展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1.
覃业银 《经济地理》2011,31(2):346-349
目前古镇旅游较少地触及古村镇旅游发展的内在机理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案例样本集中于江南古镇、皖南古镇和川西古镇等几个地域。以湖南长沙靖港古镇为例,探讨位于城郊,区域文化厚重,自然风光优美的都市特色古镇休闲旅游形成、开发的背景、条件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古镇旅游的兴起,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也日益显现。本文通过对平乐古镇旅游开发的实地调研,运用SWOT分析的方法,深入剖析了平乐旅游发展中的劣势与挑战,通过强化环境和资源保护、完善景区管理与服务规划、加大景区宣传力度等措施来促进平乐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重庆旅游文化发展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寿清 《经济地理》2004,24(6):861-864
旅游文化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灵魂。重庆旅游文化资源类型齐全,文化特色鲜明,但重庆旅游产品的开发大都处于较低层次,因此开发重庆旅游文化资源对加快重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当前重庆旅游文化发展有两个特点:①围绕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建成有特色的旅游文化城市。②大力发展有地方情调的动态旅游。为实现这一战略重点,必须实施若干相应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文化遗产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江古城作为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拥有其独特的旅游文化与契机。但随着丽江古城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发利用,丽江古城的发展模式与同属大研古镇重要构成部分的白沙古镇的发展模式差异愈来愈明显。文章旨在从丽江古城与白沙古镇旅游发展模式现状及发展差异情况做出对比研究分析,针对两者的发展模式现状,提出一些相应的见解。希望将丽江古城与白沙古镇二者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利用,并将白沙古镇的原始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作为对丽江古城旅游经济模式发展的一个有益合理补充。立足于白沙古镇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使二者科学合理的互补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其真正的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目标与要求,从而真正的造福丽江经济发展与当地人民。  相似文献   

15.
林移刚 《经济论坛》2011,(12):147-149
体验旅游能够很好地满足旅游者追求个性化、参与性的旅游需求。古镇是开展体验旅游的良好目的地。本文针对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当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古镇体验性旅游产品开发原则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提升大理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产业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进大理旅游二次创业,应从建立大理旅游产品谱系入手,以适度利用大理各类型自然与人文景观,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设计古迹古镇游、宗教文化游、康体休闲游、民俗体验休闲游、南诏文化游及户外运动游等特色专题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具有典型古镇特质的柿林村为样本,通过分析该镇旅游经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古镇(村)旅游经济开发与人文价值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即古镇(村)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协调发展,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来协调人文价值和生态旅游资源,适度开发、加强文化保护,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城市的经营和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开发是可以并行的。而探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南城古镇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特色旅游经济,做到旧城保护和旅游开发有机结合,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文章从南城古镇旅游开发入手,提出以保护性开发为主、建设城市休闲度假带的发展思路和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以浙江省廿八都古镇为例,阐述了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实施两年来,通过保护整治历史建筑、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和发展旅游经济等实践,使古镇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提出“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互为因果”的观点,指出古镇的保护开发必须让当地居民得到实惠,必须让当地居民参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以及古镇基础设施必须留有发展余地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以浙江省廿八都古镇为例,阐述了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实施两年来,通过保护整治历史建筑、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和发展旅游经济等实践,使古镇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提出"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互为因果"的观点,指出古镇的保护开发必须让当地居民得到实惠,必须让当地居民参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以及古镇基础设施必须留有发展余地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