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激活居民养老储蓄、促进养老金融和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人口结构转变和潜在养老储蓄需求激活为主线,以优化多层次养老金制度为目标,使用中国金融调查(CHFS) 2019年数据样本,通过梳理家庭人口特征及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现状,分析家庭规模、家庭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对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从需求侧预判个人及家庭的养老储蓄意愿和参与水平,探索激活养老储蓄、完善多层次养老金制度的路径优化,为深度老龄社会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的满足、促进养老金融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2.
汪伟 《经济学》2009,(4):29-52
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出发点,并运用中国1989—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我们通过不同的识别方式和各种计量方法实证检验发现:市场经济转型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与人口政策转变带来的抚养系数下降导致中国储蓄率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对储蓄率上升的贡献随着适龄劳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被强化,但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被弱化。在使用了不同的识别方法与计量技术并控制了其他潜在影响中国储蓄率的各种因素后,我们的结果基本稳健。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出发点,并运用中国1989—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我们通过不同的识别方式和各种计量方法实证检验发现:市场经济转型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与人口政策转变带来的抚养系数下降导致中国储蓄率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对储蓄率上升的贡献随着适龄劳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被强化,但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被弱化。在使用了不同的识别方法与计量技术并控制了其他潜在影响中国储蓄率的各种因素后,我们的结果基本稳健。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我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不仅要求政府、企业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而且也要求广大居民打破原有行为模式,努力适应市场经济,革新观念,调整行为,特别是要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居民经济生活中无足轻重的储蓄活动,现已成为居民最重要的经济行为,成为居民经济活动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方面。一、市场经济中的居民收入与消费趋势1.居民收入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发生了显著变化。总的分配趋势是,政府向企业倾斜,企业向个人倾斜,…  相似文献   

5.
居民部门高储蓄、低消费困扰中国经济.笔者采用1978年~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VECM模型方法,通过研究抚养比与居民储蓄的关系,从人口年龄结构视角探索居民部门高储蓄的原因.结果显示,1978年以来,少儿抚养比下降提高居民储蓄,老年抚养比上升降低居民储蓄,少儿抚养比的影响较老年抚养比大,约是老年抚养比的3倍;从影响时间上看,少儿和老年抚养比对居民储蓄是长期影响,时间长达20年.  相似文献   

6.
中国居民储蓄持续高增长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学者运用预防性储蓄假说来解释中国居民储蓄行为,试图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方。文章在回顾预防性储蓄假说学术思想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7.
社区、分层与居民储蓄变动叶望春在不同区位和阶层生活的居民,受该社区、阶层的特别环境、生活方式的影响,其储蓄行为和变动都会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社区和分层条件下的居民储蓄,是储蓄变动社会学分析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中国社区、分层条件下的居民储蓄现状描述人手,...  相似文献   

8.
9.
我国正在经历人口老龄化逐步加速的过程.人口老龄化不仅将导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和规模的增大,而且还将导致其他年龄组人口的相应变化.从人口结构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使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超过了少年抚养比的下降趋势,致使总抚养比出现增长趋势,反映了劳动年龄人口的养老负担日益加剧.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文建议完善“全面二孩”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加快出台延迟退休政策、改善养老和医疗等配套设施.  相似文献   

10.
人口结构和储蓄:亚洲的经验证据及其对中国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学》2005,4(4):991-1018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劳动力市场户籍分割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运用2004年中国9省(市)企业员工培训和继续学习调查数据,验证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户籍分割,并分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即在职培训对处于不同层次劳动力市场的员工收入增长、职业发展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存在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特征,农民工主要处于次要劳动力市场。(2)户籍对于员工参与企业在职培训以及培训的收益率都有显著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城镇户籍员工比农民工的在职培训参与率和收益率都显著更高。(3)在职培训对于提高农民工收入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4)此前培训(进入本单位前接受的培训)对于农民工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2.
姚卫新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30(11):181-183,199
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让人们对家用纺织品的需求从满足基本保暖功能转向追逐时尚文化内涵,在快时尚文化的影响下,其更新频率越来越快、更新数量越来越多,导致废旧家用纺织品的最终处置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目前观念更新不到位、政策引导不明朗的情况下,文章对国内存在的废旧家用纺织品的回收模式进行了分析归纳,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FDI、劳动异质性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技能劳动的划分一直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研究视角,也是难点之一。文章创新性地采用模糊聚类方法测算了我国第二产业中各行业的劳动高技能性,推算了高低劳动技能行业的工资比率,并进一步实证分析了高低劳动技能行业的工资比率、FDI等因素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高技能劳动一般与资本结合得更为紧密,高低劳动技能行业工资比率的提高抑制了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2)FDI引入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也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笔者运用1997年~2008年中国家庭债务和家庭资产积累的时间序列数据,定量分析了家庭负债和家庭资产积累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债务和家庭资产积累存在同向的长期均衡关系,家庭债务的变动会影响家庭资产的积累。笔者提出促进家庭资产合理配置和防范中国家庭债务快速增长带来的消极后果的相关建议,旨在为决策部门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陈冠玉 《经济经纬》2007,2(2):13-1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只承认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作为社会劳动凝结物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是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同时也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笔者梳理了理论界对传统劳动价值一元论的新认识,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6.
要素贡献与我国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占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新古典分配理论,劳动的价格由其边际产出决定,劳动所得比重取决于其边际产出和投入数量,这不仅是生产达到最优经济效果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评价劳动报酬占比是否合理的标准。从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看,我国实际的劳动报酬占比低于劳动对产出的贡献。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资本深化虽然有助于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出,但是由于较低的利率扩大了资本的使用规模,这使得资本深化对我国的劳动报酬占比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此外,劳资力量对比、经济波动对劳动报酬具有显著的影响,导致了我国实际劳动报酬占比偏离了劳动对产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中国收入分配与“人口红利陷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经济全球化影响中国收入分配的各个层面入手,通过数理推导和实证分析探讨了贸易全球化、生产与投资的全球化、金融深化、科技进步、教育水平等对中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贸易全球化短期内会加剧中国的收入差距,原因可归结为人口红利陷阱,但长期内将有助于缩小中国的收入差距;生产与投资的全球化也会扩大收入差距,而金融发展与深化对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最大;技术进步、受教育程度提高和劳动力由低阶部门向高阶部门的转移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收入差距过大。  相似文献   

18.
转型经济中农户储蓄行为:中国农村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5,自引:4,他引:65  
本文运用大样本农户家庭调查资料 ,对决定中国农户家庭储蓄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 ,从实际出发构建了一个具有较好解释力 ,且能对各种类型的变量均有所考虑的储蓄模型。研究发现 :(a)流动性约束、预防性储蓄动机以及工业化等对储蓄率的上升贡献相当大 ,且为正值 ;(b)在解释区域间储蓄率的差异时 ,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c)家庭生命周期的“∪”型分布假说被拒绝 ,相反的“∩”型分布被发现 ;(d)当家庭财富与储蓄率的相关关系表现为负时 ,持久收入假说也被拒绝。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We analyze some core features of the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anadian and U.S. economies over the last half century, as they became increasingly financialized economies resting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as the key contributor to economic growth, despite weak growth in real wages and 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 This growth in consumption spending is highly fragile not only because it is a debt-led growth that has relied on an unsustainable expansion of household indebtedness largely dependent on credit bubbles in the housing market,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perverse form of this indebtedness. Studied from the angle of disaggregated household consumption/saving behavior, it is the poorest and most vulnerable households who have been building up unsustainable debt, thereby presaging increasing financial fragility and crises.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对新新经济地理学假设进行拓展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两个层面对企业异质性、规模报酬与劳动力空间流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地区间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与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固定成本呈正向变动关系;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发展与彼此对外市场开放相互依赖;由于落后地区总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棒—棒均衡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