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聚焦"生态富民""一地三用",坚持产业布局和规模集聚、产业体系和功能融合,以现有的"三园三带四片区"为发展框架,以"产业基础"和"自然禀赋"为依托,以推进农业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为支撑,加快促进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和农村  相似文献   

2.
石港渔湾水道地区水网密布、生态优良、乡风古朴,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理想空间;基于渔湾水道旅游开发的RMP流程分析和开发现状,对该区域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布局,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反生态"问题的显现,乡村旅游经济模式正面临着生态化转型的巨大压力,从根本上制约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江苏省为例,对其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历程、资源概况及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必要性,指出发展乡村旅游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生态环境为代价,亟需着眼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乡村经济,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一体化。该文依据新城镇化对国内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基本需求,并结合江苏省乡村旅游生态化发展需求,提出以环保技术为支撑、深化江苏省绿色乡村发展,以生态发展为核心、促进江苏省乡村旅游制度改革,以旅游特色城镇建设为导向、实现江苏农村生态转型及以特色城镇建设为导向、实现江苏农村生态转型等策略,以满足江苏省乡村旅游的生态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4.
<正>盐都·杨侍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杨侍村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郭猛镇,距盐城市区仅20公里。近年来,杨侍村紧紧围绕盐都区"一湖两带一圈"发展思路,突出"生态、休闲、人文、乡村"四大主题,坚持富民强村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走出了一条"春踏青、夏戏水、秋郊游、冬滑雪"的杨侍特色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正>江苏省南通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入推进产业富民,着力挖掘增收潜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9元,同比增长9.3%。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畜禽、现代渔业等产业形成集群效应。粮食生产再获丰收,2018年粮食单产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领域的具体落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与新农村建设相比较,内涵与外延都有很大的提升:"产业兴旺"代替了"生产发展",突出了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生活富裕"代替了"生活宽裕",标志着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有更大的提高;"生态宜居"替代了"村容整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乡村建设极其  相似文献   

7.
<正>全国乡村产业振兴推进会7月12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胡春华指出,发展乡村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要在做大做强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依托农业农村资源的二三  相似文献   

8.
<正>全国乡村产业振兴推进会7月12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胡春华指出,发展乡村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要在做大做强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依托农业农村  相似文献   

9.
<正>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在城乡建设和"三农"工作领域谋划布局的一篇"大文章"。江苏省灌南县李集乡新民村紧紧抓住入选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首批试点村庄机遇,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强度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入选首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和连云港市"基层党建示范点""乡村振兴样板村"。  相似文献   

10.
<正>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作为农业大区,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潮下,牢牢抓住产业兴旺这个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做好农业强区大文章,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市场化服务、品牌化营销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唱响了产业兴旺富民歌。"五个三"为产业兴旺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江苏省溧阳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做好四篇文章,努力为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最美乡村融入力量,为江苏的乡村振兴提供能推广、可借鉴、多元化的"溧阳样本"。做好产业振兴文章,强乡村振兴之"基"。溧阳市依托"三山一水六分田"的独特资源禀赋,大力实施"提升南山、开发北山、中部联动"发展战略。推进农业特色化、规模化。坚持以"一村一品"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努力走绿色生态、特色高效、优质  相似文献   

12.
正江苏省乡村人居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既有苏州三山岛村、泰州东罗村、徐州北村村等自然条件及产业基础优势明显、人居水平发展较好的村,也有一些先天优势欠缺、后天发力不足的人居水平相对滞后的村。把握好乡村治理中存在的矛盾关系和客观规律,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推动江苏农村人居高质量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逻辑关系。只有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有效治理,才能创造宜居生态、引领乡风文明、为产业兴旺营造优越的"三生"氛围、带动乡村生活富裕,从而推动乡村治  相似文献   

13.
正江苏省张家港市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为统领,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以重大项目为引领,努力打造生态农业蓬勃发展、优质高效、利益共享的产业融合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十三五"期间,建设循环低碳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是加快农村地区改革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本文针对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存在的功能结构单一、基础设施陈旧、发展特色缺失、生态环境恶化、保障体系不足等问题,创新性指出从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四个维度构建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的多维发展格局。提出产业空间的多维优化策略为:"三产共融"的新型乡村产业空间结构、传承创新的文化发展策略、生态文明导向下的"田园山水式"布局、政府扶持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规模化、网络化与集约化"的乡村产业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15.
孙江琪 《山西农经》2021,(5):149-150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推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理念和乡村产业绿色开发的有效模式。基于生态循环农业的内涵及发展现状,分析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优势,论述了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产业发展模式,以期促进乡村产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富民”思路,加快发展绿色稻米产业,推进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一二三产融合,推动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绿色稻米产业在全区“3+2”(绿色稻米、生态渔业、健康食用菌和食品加工、规模畜禽、休闲观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居核心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黄芳 《山西农经》2023,(3):166-168
乡村振兴战略是继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又一重大举措,对推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江苏省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夹堆村作为江苏省滨海县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对照县委、县政府及园区党工委管委会的乡村振兴指导原则,加大提升村情、村貌、村风工作力度,开辟农村发展新思路,主要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维度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8.
<正>高淳区位于江苏省西南端,区域总面积802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近年来,南京市高淳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敢为人先,积极探索,坚持生态发展战略不动摇,把"打造都市美丽乡村、建设居民幸福家园"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工程,走出了一条生态与产业、环境与民生互动并进的绿色崛起、幸福赶超之路。高淳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区,四次跨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高淳老街、游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唯一的"国际慢城"等一批著名景点。  相似文献   

19.
<正>江苏省宿迁市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现代"的发展方向,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项目建设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着力推进土地股份化、股份合作化、产业生态化、经营规模化、服务一体化的"五化"进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带动增收势头强劲。形成了一批区域性规模竞争力较强的主导产业,培育了一批参与市场竞争力更强的新型农业经  相似文献   

20.
<正>张堰镇把"美在生态"的理念贯穿全镇建设工作,把"富在产业"作为产业调整的最终目的,把"根在文化"作为全镇文化建设的亮点和特色。与此同时,不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生态品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挖掘乡村文化元素,努力将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整体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